APP下载

时事素材与多维运用

2017-07-10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县志校规进校园

莫让“人穷”变“志短”

近日,云南某高校在评定助学金时,让学生上台演讲“比穷”,引起舆论哗然。据报道,“比穷会”上,有的学生面红耳赤,难以启齿,有的则因人缘不济而“落选”败北……更让人咋舌的是,相关老师不以为然地认为:“上台演讲只是教育目的,希望学生敢于正视自己,有勇气有信心面对自己。”其实,“比穷”选贫困生,真不是“敢于正视自己”这么简單。如今,我国已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资助贫困生成为常态,但把好事办好,绝非易事。一方面,要让最困难的学生得到资助,杜绝让不相关的人动了贫困生的“奶酪”;另一方面,要尽最大努力保护学生隐私,呵护他们的自尊。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11月24日)

素材解读

1.扶贫先扶智。国家资助贫困学生,这体现了教育制度的人性化,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更要透明、公开,做到“扶贫先扶智”。其实,“扶贫”只是一种手段,而“扶志”才是最终的目的,绝不可“比穷伤志”,诱导学生把贫困当作资本甚至谈资。如果助学金让学生填饱了肚子,却失去了“精神之钙”,那将是教育的彻底失败。

2.保护隐私。我们不难想像“比穷会”的初衷,但也不能让穷学生在众人面前丢掉脸面。每一个人都有隐私,而保护学生隐私也是学校和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倡导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但更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老师不能为了省力,而让助学金失去了扶贫励志的本来温情。

不能把学生当造假工具

前不久,在贵州省瓮安县全民健身中心举行的一场业余足球比赛中,主办方为凑人数,组织高中生到现场观赛。结果,体育场上出现了极具讽刺性的一幕:万名高中生在足球场边不看比赛,而是忙着做作业。这一“壮观”,对应的是一些人的自大与自私。一场本就没有多大吸引力的业余足球比赛,有必要为了撑场面找人充数吗?即便主办方和当地部门领导固执地认为,只有炮制“万人空巷”的虚假繁荣才能彰显赛事的成功,也断不能让学生充当工具。现实中,要所有学校领导和教师都清高独立,可能要求有些过高,但无论何时,也不能把学生当造假的工具,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只顾面子,无视学生,又有什么资格站在教书育人的讲台上?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11月24日)

素材解读

1.求真还需务实。一场所谓的“空前赛事”,竟然闹出了笑话,其原因是什么?就是主办方和教育部门没有求真务实,而将学生作为造假的工具。学生本无心看球,于是“身在球场、心在课堂”,让一个弄虚作假的把戏曝光。其实,无论做什么事,求真务实都应放在首位,只有端正态度、脚踏实地,才能事半功倍。

2.身教重于言传。学校领导也好,教师也罢,抑或和学生并不直接打交道的领导干部,他们都肩负着言传身教的使命。无论言谈还是举止,都应该起到表率的作用,怎么能让学生们去弄虚作假呢?这种为凑人数而强制学生观赛的行为,不仅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足球带来的快乐,反而会使他们产生厌烦情绪。这种形式主义,对于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

粤菜进校园是教育好调料

广东最近出台的《中小学地方综合课程指导纲要》,把了解广东菜系、品鉴和制作广东美食纳入中小学课堂的学习中。目前,虽然尚无关于粤菜的教材,谁来教、如何教也处在摸索阶段,但已有不少中小学开设了相关的烹饪课、煲汤课,有些学校的课外活动也将粤菜作为广府文化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学习了解。学习烹饪课或许会对部分学生的未来产生积极影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学霸,都能考入事业单位,都能成为金领、白领,也许有学生无心学习,可在烹饪上却有特殊的爱好与天赋,说不定学校普通的烹饪课能让学生更快乐,更自信。地方菜系、饮食文化进校园对孩子大有裨益,是教育的好调料,值得各地借鉴和推广。

(选自《燕赵晚报》2016年10月12日)

素材解读

1.创新教育形式。现在,非遗、民间艺术等进校园已比较常见,但烹饪课进校园倒不多。不过,这也说明了学校教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了。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即使有音乐课、美术课等,烹饪课仍弥补了其单调、乏味的缺欠。烹饪课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并能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看到成果,所以学生们都愿意参与。若学会做几道菜,回家给父母露一手,也未尝不可。

2.提供锻炼空间。一般来说,学习的目的就是用理论指导实践,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而且,每个学生都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他们总有一天要单飞。因此,有必要给他们补上自理课、劳动课、科学课等。烹饪课就是一个实用性的科目,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的空间,培养自立自理的能力。掌握了做菜的基本要领,即使父母不在家,自己也不会饿肚子了。而且,烹饪课还起到了活跃和放松的作用,缓冲了紧张的学习生活。

“奇葩”校规也是校园暴力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青岛滨海学院多名学生反映校规过严,学校不仅限制校园中男女生正常交往,还会强制要求捐献县志。青岛滨海学院是一所民办高校,学生入学时绝大多数都已成人,牵手、搂抱是他们的权利,任何人无权干涉。至于强制捐献县志,更于法无据,任何人无权施以压力。另外,学校还要求学生一律为黑色直发,不符合的学生要向班主任开一份“头发证明”,如发质受损严重、染不上色、染黑掉色、自然黄等,否则在检查时会一律作扣分处理。虽然规矩繁复,动辄触犯,但学校也“人性化”地留有救赎之门——捐献县志可减分。当然不可随意购买,每个班级所对应的购买县志的地区均不同,并列有可购买该县志的书店店名。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10月27日)

素材解读

1.教育要人性化。如今,一些过于奇葩的校规,也具有暴力倾向,这不仅说明校规过严,也折射出学校管理手段的随意化。学校依靠自身的权威,给学生制定了形式各样的规定,稍碰红线便会受到严惩。也许学校是出于好意,但教育也应人性化。出台缺乏科学研究与意见征集的校规,是对学生的不良限制,甚至与个人的基本权利相悖。因此,学校应杜绝奇葩的校规,还学生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2.尊重每个学生。教育与被教育是一个统一体。学生要尊师重教,老师也要一视同仁,尊重和培养每一个学生。二者只有处于一个良性的循环体中,才能实现教育成果的最大化。当下,一些奇葩校规有蔓延之势,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存在。其实,这类校规的背后,是对个人权利的漠视,以及对人格的不尊重。教育中,学校不能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应把学生置于人格培养的主体地位,使其被认可,被尊重。

猜你喜欢

县志校规进校园
我想
校有校规
县志里的乡贤
校规之战:“严”与“爱”何以平衡
经典彩调进校园
舞龙舞狮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缠访者入县志
县志
“雷人校规”“雷人”的原因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