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化合物命名和翻译
2017-07-10郑礼胜江纪武赵丽嘉崔艳丽华洁
郑礼胜+江纪武+赵丽嘉+崔艳丽+华洁
摘 要:天然化合物是新药的源泉,数量很大,名称混乱,须进行规范化以利信息传布,避免误导。提出了规范化的化合物命名原则和命名方法,并举出实例进行阐释。对一些难度较大特殊化合物之名称进行追根溯源,做出了规范的命名。天然化合物名称按其规范化程度可分为三类:正名(规范名)、异名(非规范名)、误名(错误的名称,禁止使用,并在其名后注上“误名”二字,加以防范,以免以讹传讹)。
关键词:天然化合物,青蒿素,新药,正名,异名,误名
中图分类号:N04;H059;R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7.03.011
Naming and Translation of Natural Compounds//ZHENG Lisheng, JIANG Jiwu, ZHAO Lijia, CUI Yanli, HUA Jie
Abstract: Natural compounds are the source of new drugs. However, names of many natural compounds are confusing, and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standardization for the purpose of facilitat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principles of standardization for naming compound and explains some names based on principles of naming. Based on tracing the naming source, the author also discusses some of natural compounds names with difficult in naming.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standardization, natural compound nam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name (specification), different name (not standard), false name (prohibited to use, and should be marked “false” after the name of the word in the purpose to prevent baseless assertion).
Keywords: natural compounds, artemisinin, new drugs, name, different name, false name
2015年,屠呦呦因發明抗疟新药青蒿素获诺贝尔奖。这青蒿素即是来自天然药用植物青蒿的天然化合物。天然化合物数量巨大(有数十万种),然而名称混乱,有待规范。关于天然化合物的命名和翻译已见报道[1-5],笔者就天然化合物的命名和翻译原则、方法、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以及正名、异名、误名等问题进行阐述。
一 天然化合物的命名原则
1.三化: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是前提和基础,目的是达到规范化,并成为国家标准。
2. 新化合物俗名按植物拉丁学名命名,已知化合物不可再命名新俗名,以免一物多名。
3. 新命名的俗名要求简练易记,字数有所限制。建议外文名不多于3个音节,中文名不多于6个汉字。
4. 天然化合物名称规范化程度可分为三类:①正名:即规范化名,推广使用。②异名:规范化程度较低,不推荐使用。③误名:错误的名称,严禁使用。
5. 开放性,不能闭塞道路,如in素,命名时不宜用苷、醇、酮……,以免堵了oside、ol、one等化合物的命名之路。
二 天然化合物的翻译原则
1. 先哲严复提出“信”“达”“雅”。“信”即忠于原文,“达”即顺畅通达,“雅”即富于文采,优美生动。
2. 义和形兼顾,回译性和词根对译法。既能翻得过来,又能译得回去。
3. 追根溯源,对化合物外文名要追溯此化合物的文献、来源植物、命名根据,进行妥善翻译。
4. 多用意译,少用音译。
三 天然化合物命名方法:
(一)按植物的当地名称命名
植物拉丁学名是世界通用的,但各国各地区的植物除拉丁学名外另有其当地的名称,天然化合物亦可按当地植物名称命名,尤以日本为甚。举例如下:
1.日本
(1)chaboside 短小蛇根草苷:1990年自茜草科蛇根草属短小蛇根草Ophiorrhiza pumila,此植物日本名为チャボイナモリ,即chaboinamori(矮鸡-稻森)。
(2)fukujusone 福寿草酮:自毛茛科侧金盏花属福寿草Adonis amurensis,日本名为フクジュソウ,即fukujuso。
(3)gagaimol 萝藦醇:1979年自萝藦科萝藦属萝藦Metaplexis japonica,日本名为ガガイモ,即gagaimo。
(4)gomisin AT 戈米辛AT:自木兰科五味子属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日本名为ゴミシ,即gomisi(五味子)。
(5)haginin 胡枝子宁:1980年自豆科胡枝子属药用植物短梗胡枝子Lespedeza cyrtobotrya,日本名为ハギ(胡枝子),即hagi。
(6)hyuganoside 分叉当归苷:得自分叉当归Angelica furcijuga,日本名为ヒュウガトウキ,即hyugatouki(日向当归),标本采自日本日向地方。
(7)kayadiol 榧二醇:1971年自红豆杉科榧树属日本榧树Torreya nucifera,日本名为カヤ,即kaya(榧)。
(8)kidjolanin 毛牛奶菜宁:1972年自萝藦科牛奶菜属日本药用植物毛牛奶菜Marsdenia tomentosa,日本名为キジョラン。
(9)kingiside 莫罗忍冬苷:1969年自忍冬科忍冬属日本植物莫罗忍冬Lonicera morrowii A. Gray,日本名为キンギンボク(金银木)。
(10)kobusone 香附酮:1969年自莎草科莎草属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日本名为コブシ,即kobushi。
(11)kokusagine 臭常山碱:1954年自芸香科臭常山属臭常山Orixa japonica,日本名为コクサギ,即kokusagi(小臭木)。
(12)kumatakenin 熊竹山姜素:1965年自姜科山姜属熊竹山姜Alpinia kumatake,日本名为クマタケラン,即kumatakeran(熊竹蘭)。
(13)kuwanon A 桑酮:1977年自桑科桑属桑Morus alba,日本名为クワ,即kuwa。
(14)makomotine AD 菰菌碱AD:2014年自宽叶茭白Zizania latifolia感染食用黑粉菌Ustilago esculenta,日本名为マコモタケ,即makomotake(真菰茸)。
(15)matatabiol 木天蓼醇:自猕猴桃科猕猴桃属葛枣猕猴桃(木天蓼)Actinidia polygama,日本名为マタタビ,即matatabi(木天蓼)。
(16)miyaginin 美丽胡枝子宁:1998年自豆科胡枝子属美丽胡枝子Lespedeza thunbergii (L. formosa),日本名为ミヤギノハギ,即miyaginohagi(宮城野萩)。
(17)senburiside I日本獐牙菜苷I:1985年自龙胆科獐牙菜属日本獐牙菜Swertia japonica全株,日本名为センブリ,即senburi(千振),千振之意为用水浸洗千次还是苦之意。
(18)shimobashiraside AF 日本香简草苷AF:2012年自唇形科香简草属日本香简草Keiskea japonica地上部,日本名为シモバシラ,即shimobashira(霜柱)。冬天时茎上结霜,故名霜柱。
2. 其他国家和地区
(1)chionoside垫状婆婆纳苷:2010年自玄参科婆婆纳属新西兰植物垫状婆婆纳Veronica pulvinarisa,新西兰名为chionoheba。
(2)chitanone锡兰白花丹酮:1989年自白花丹科白花丹属锡兰白花丹Plumbago zeylanica地上部分,孟加拉语称为chita。
(3)daechuine 无刺枣碱:1987年自鼠李科枣属韩国首尔植物无刺枣Zizyphus jujuba var. inermis,韩国称此植物为daechu,即大枣。
(4)kalata B1 近耳草B1:1973年自茜草科耳草属非洲扎伊尔催产药近耳草Oldenlandia affinia茎叶所得的化合物,当地名为kalata。
(5)khekadaengoside 三尖栝楼苷:2002年自葫芦科栝楼属泰国药用植物三尖栝楼Trichosanthes tricuspidata,泰国名为khekadaeng。
(6)lettocine止泻木辛碱:1935年自夹竹桃科止泻木属缅甸药用植物止泻木Holarrhena antidysenterica茎皮,缅甸名为lettok。
(7)malayoside 非洲箭毒木苷:1962年自桑科见血封喉属非洲植物非洲箭毒木Antiaris africana,此植物肯尼亚名为malaya。
(8)mururin 尖叶饱食木素:2002年自桑科饱食木属巴西民间药用植物尖叶饱食木Brosimum acutifolium树皮,巴西名为murure。
(9)ombuin 异株商陆素:1950年自商陆科商陆属南美洲药用植物异株商陆Phytolacca dioica,南美洲乌拉圭等国称为ombu。
(10)sammangaoside苦郎树苷:2001年自马鞭草科赪桐属泰国植物苦郎树Clerodendrum inerme,泰国名为sammanga。
(11)tlatlancuayin 鸡冠花血苋素:1958年自苋科血苋属墨西哥植物鸡冠花血苋Iresine celosioides,墨西哥名为tlatlancuaya。
(12)utendin 细线厚果素:1959年自萝藦科厚果属非洲药用植物细线厚果Pachycarpus lineolata的根,安哥拉名为utende。
(二)按地名命名
以植物产地和标本采集地命名新成分。
(1)andalusal 高毒马草醛:1977年自唇形科毒马草属西班牙植物高毒马草Sideritis arborescens,标本采自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Andalucia)地区。
(2)angoroside斯氏玄参苷:1987年自玄参科玄參属土耳其植物斯氏玄参Scrophularia scopolii,标本来自土耳其首都安卡拉(Angora即Ankara),所以新成分命名为angoroside。
(3)kalasinamide 暗罗酰胺:2000年自番荔枝科暗罗属泰国植物栓质暗罗Polyalthia suberosa,标本来源于泰国东北部加拉信省(Kalasin)。
(4)mansumbinol 缺刻没药醇:2002年自橄榄科没药属肯尼亚药用植物缺刻没药Commiphora incisa,标本采自肯尼亚曼苏比山(Mansumbi)。
(5)marmelerin 桑德巴豆素:1984年自巴西治疗胃病民族药桑德巴豆Croton sanderianus,标本采自巴西东北部马梅莱鲁(Marmeleiro)。
(6)meridinol 准花椒醇:1988年自芸香科花椒属美洲药用植物准花椒Zanthoxylum fagara,标本采自委内瑞拉西北部梅里达(Merida)地区。
(7)merucachine 梅鲁巧茶碱:1984年自卫矛科巧茶属非洲药用植物巧茶Catha edulis,标本采自肯尼亚梅鲁(Meru)地区。
(8)penangin 绿籽山小橘精:1993年自芸香科山小橘属马来亚植物绿籽山小橘Glycosmis chlorosperma,此植物标本采自马来西亚槟榔屿(Penang)。
(9)solajiangxin H, I 茄江西素H, I:2014年自茄属白英Solanum lyratum全株,标本采自江西省。
(10)taipinisine 伞花山马茶辛碱:2014年自夹竹桃科伞花山马茶Tabernaemontana corymbosa,此植物标本采自马来西亚西北部太平(Taiping)。
(11)taiwacin 台湾苦瓜辛:2011年自葫芦科苦瓜属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茎和果实,研究工作由台湾高雄大学药学院完成。
(12)tanegoside 琉球络石苷:1989年自夹竹桃科络石属日本植物琉球络石Trachelospermum liukiuense,植物标本采自琉球群岛的种子岛(Tanegashima),故命名为tanegoside。
(13)yangambin 几内亚胡椒素:1966年自胡椒科胡椒属几内亚胡椒Piper guinense果实,标本采自扎伊尔扬甘比(yangambi)。
(三) 按人名命名
(1)jiangrine AF 姜氏菌碱AF:2014年自姜氏菌科姜氏菌属甘肃姜氏菌Jiangella gansuensis,此菌以植物分类学家姜成林(ChengLin Jiang)的姓命名。
(2)jodrellin 沃氏黄芩素:1989年自唇形科黄芩属沃氏黄芩Scutellaria woronovii,论文作者为英国邱园实验室研究人员Jodrell。
(3)macusine 箭毒马钱辛碱:1960年自马钱属南美药用植物箭毒马钱Strychnos toxifera树皮,此植物首先研究者为巴西等国印第安人马库希(Macusi)族人,故命名为macusine。
(4)marikarin 纤细米仔兰任:2001年自楝科米仔兰属斐济植物纤细米仔兰Aglaia gracilis,作者为了感谢植物标本采集者斐济大学教授Marika Tuiwawa而命名marikarin。
(5)phanoside潘绞股蓝苷:2004年自葫芦科绞股蓝属越南产植物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a,文章作者Dao van Phan为越南人,姓潘,命名其發现的新化合物为phanoside。
(6)vallapin 银叶树品:1991年自梧桐科银叶树属菲律宾植物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文章主要作者为菲律人Vellapa chitlawong,命名其发现的新化合物为vallapin。
(7)yoshinone A, B 喜得酮A, B:2014年自日本冲绳细鞘丝藻属Leptolyngbia sp.,论文作者之一为日本人川副喜德(Yoshinori Kawazoe),故成分命名为yoshinone。
(四)按植物的英文名称命名
(1)citronellol 香茅醇:自禾本科香茅属香茅Cymbopogon citratus,香茅的英文名为citronella。
(2)everlastoside AM 蜡菊花苷AM:2009年自菊科蜡菊属沙生蜡菊Helichrysum arenarium的花,此植物的英文名为everlasting(蜡菊)。
(3)mulberrofuran AZ 桑呋喃AZ:自桑属Morus植物,桑的英文名为mulberry。
(五)按生物活性命名
icterogenin 黄疸苷元:1954年自马鞭草科棘枝属雷曼棘枝Lippia rehmanni的叶。此化合物能产生黄疸(icterus),因此命名为icterogenin。
(六)单用植物词素命名,中文名亦不加化学词尾
(1)amomax AC 九翅豆蔻AC:姜科豆蔻属九翅豆蔻Amomum maximum。
(2)inerme A, B 苦郎树AB:2005年自马鞭草科赪桐属苦郎树Clerodendron inerme。
(3)linderuca AC 灰钓樟AC:自樟科钓樟属灰钓樟Lindera glauca。
(4)pseurata AF 川藏香茶菜素AF:1990年自唇形科香茶菜属川藏香茶菜Rabdosia pseudoirrorata叶。
(5)scutebata S,T 半枝莲S,T:2014年自唇形科黄芩属越南产药用植物半枝莲Scutellaria barbata地上部分。
(6)xanifolia Y0、Y2、Y3、Y7 文冠果Y0、Y2、Y3、Y7:2008年香港作者自无患子科文冠果属药用植物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外果壳。
四 天然化合物翻译方法
直译为主,形意结合,少用音译和纯意译。遵循前述天然药物的翻译原则,尤其是回译性、词根对译法和追根溯源法,以实例阐述如下。
1.geraniol 马丁香茅醇:追根溯源,此化合物最早于1871年由Jacobson从马丁香茅(Cymbopon martini,俗名turkiochen geraniamol)得到的新化合物,并命名为geraniol。1989年从香叶天竺葵分到此物译名为“香叶醇”。从牻牛儿苗分得译名为“牻牛儿醇”。这两种译名不规范,郑礼胜等[6]已有论述。
2.ionone香堇酮(紫罗兰酮):江纪武等[7]建议将ionone译作“香堇酮”,将megastigmane译作“大柱香波龙烷(大柱烷)”,两者的母体结构是相同的,这个含有13个碳原子母体的天然化合物非常之多,且与日俱增。常以ion(香堇)夹在新化合物的外文名称中,宜加注意,举例如下:
(1)actindioionoside 猕猴桃香堇苷:1989年自猕猴桃科猕猴桃属葛枣猕猴桃Actinidia polyama。
(2)alangionoside AF八角枫香堇苷AF:1994年自八角枫科八角枫属豆腐柴叶八角枫Alangium premnifolium叶。
(3)bridelionoside AF土蜜树香堇苷AF:2006年自大戟科土蜜树属禾串土蜜树Bridelia glanca f. balansde叶。
(4)byzantionoside A, B 土耳其水苏香堇苷A,B:1997年自唇形科水苏属土耳其水苏Stachys byzantina地上部。
(5)canangaionoside 依兰香堇苷:2010年自番荔枝科依兰属泰国传统药用植物小依兰Cananga odorata叶。
(6)corchoionoside 黄麻香堇苷:1997年 自椴树科黄麻属长蒴黄麻Corchorus olitorius叶。
(7)euodionoside AG 吴萸香堇苷AG:2008年自芸香科吴茱萸属楝叶吴萸Euodia meliaefolia叶。
(8)lasianthionoside AC 粗叶木香堇苷AC:2004年自茜草科粗叶木属福特粗叶木Lasianthus fordii。
(9)pisumionoside 豌豆香堇苷:2001年 自豆科豌豆属豌豆Pisum sativa荚果。
(10)platanionoside AC 瓜木香堇苷AC:1999年自八角枫科八角枫属瓜木Alangium platanifolium叶。
(11)rehmaionoside AC 地黄香堇苷AC:1986年自玄参科地黄属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根。
(12)staphylionoside AK 省沽油香堇苷AK:2005年自省沽油科省沽油属省沽油Staphylea humalda叶。
(13)turpinionoside AE 山香圆香堇苷AE:2002年自省沽油科山香圆属三出山香圆Turpinia ternata。
3.eremophilane 荒漠木烷:在多种辞书和专著中,又名“雅槛蓝烷、雅槛兰烷、雅槛蓝树油烷、佛术烷、佛珠烷、佛本烷、沙菲烷、艾里莫芬烷”等9种。Eremophilane源自苦槛蓝科(Myoporaceae)荒漠木属(Eremophila)。eremo意为荒漠、沙漠;phil意为喜欢、嗜好、亲近。所以“荒漠木属”和“荒漠木烷”这两个译名比较得体,应作为正名(规范名)[8]。
五 结 语
化学是科学技术领域的基础学科。化合物分为两类——天然化合物和合成化合物。天然化合物是新药发现的宝库,其名称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重要性非常突出。以上以天然化合物名称的命名原则和翻译方法作为规范的依据,举出大量实例以体现这种规范的合理性,希望会有利于科技名词规范工作。
参考文献
[1] 国家医药管理局中草药情报中心站. 关于药用植物化學成分译名的建议 [J]. 中草药, 1983, 14(8): 383-384.
[2] 江纪武, 刘德延. 植物药的化学成分命名问题 [J]. 中草药, 1983, 14(9): 421-423.
[3] 江纪武. 天然化合物俗名命名方法及其翻译 [J]. 中草药, 2004, 35(9): 附7-附8.
[4] 郑礼胜, 王彦丽, 江纪武, 等. 天然化合物的命名和翻译 [J]. 中国药学杂志, 2014, 49(9): 790-794.
[5] 江纪武, 郑礼胜, 王洁. 从误名“鸡枞菌”看科技名词规范化 [J]. 中国科技术语, 2014, 16(4): 58-60.
[6] 郑礼胜, 潘明佳, 江纪武. geraniol类化合物中文名称商榷 [J]. 中草药, 2014, 45(24): 3665-3666.
[7] 江纪武, 赵守训, 时圣明. Ionone和megastigmane译名商榷 [J]. 中草药, 2011, 42(6): 1243-1244.
[8] 江纪武, 时圣明. Eremophilane类化合物中文译名谈 [J]. 中草药, 2013, 44(1):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