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性
2017-07-09白丽君
白丽君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上好这门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品德学科的教师应结合新课改,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接受教育,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呢?
一、精心设计,激发学习兴趣
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课堂教学的过程设计是课堂教学能否取得成功和高效的关键。而其中的生动有趣、扣人心弦的教学情境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精心设计出色的导语,使学生从课一开始就对新课内容产生兴趣,兴起探究的欲望,迫切地想参与课堂。它可以是故事、漫画、音乐、看图说话、实例、小品表演、设置悬念等等,通过这样巧妙地设置情境,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激活学生思维的状态下,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2.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深化学习氛围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进行,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设计,选择灵活的方式进行教学。低年级学生思维多具有直观性,应以有趣的教学活动贯穿教学过程。如游戏、动手操、小竞赛等。高年级学生不仅要给他们提供直观活动,更要注意思维层面的活动的开展。如尝试活动、整理活动、探究活动、辨析活动等。
二、创设情境,注重情感体验
品德与社会课程源于生活,更应该回归生活。教育研究成果也表明,当教学内容和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背景或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越会表现出对知识的主动接受。所以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情境,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学习的乐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安全生活每一天》中第四课中,我们把课堂当做马路十字路口,做模拟过马路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设计不同的角色,如交警叔叔,过马路的人,汽车司机,闯红灯的人,乱穿马路的人等,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提高遵守交通规则意识。
三、丰富感知,巧用教学媒体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切入点,引入录像、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以其丰富多彩的画面,给学生新鲜、奇特、真实的感受,使其不由自主地去思考、观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激活课堂,并使学生迅速产生感受,引起情感共鸣,进入体验状态,大大调动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如在《筑起血肉长城》一课教学时,因为小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了解不深,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播放《鸦片战争》《甲午风云》《长征》等影片,给学生展示激烈的战斗场面和艰苦的战斗环境,使学生深刻地感受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和抗争史。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龙的传人》《义勇军进行曲》等,让每个学生都受到心灵上的熏陶,激发他们为了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的意识。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相比较教师生硬的课本内容灌输效果更明显,也更易为学生所接受。
四、自主探究,创新学习方式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包含了丰富的社会知识,学科的丰富性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教育空间,如果单靠我们老师去一点点的讲授,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的。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当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去时,知识就可能被真正领悟、能力就可能得以真正锻炼和提高,情感就可能被真正触及和调动,态度价值观就可能真正改变或形成。因此,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使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式学习以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情境的创设,鼓励学生去观察、记录、归纳、体验、感悟、整理、探究,让学生产生对这个科目的兴趣,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五、突破教材,拓展教学空间
品德与社会教材涉猎内容广泛,具有很强的生活性、活动性与开放性,图文并茂和板块灵活的设计,既承载了一定的教育要求,又为教师弹性使用教材提供了更大空间。作为教师,必须有创新的意识和胆量,敢于进行知识的组合与拓展。在把握整体教材的基础上,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学空间。首先是教学目标的创新。在不影响整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上的教学目标进行适当改进。其次是活动内容的创新。在不偏离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上的活动内容进行删减、重组、替换或改进,也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地方实际或社会生活实际,增加一些活动内容,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总之,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有许多方法和途径,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因此,我们要把优化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作为己任,不断提高学生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和参与热情,打造高效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