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研究与实践

2017-07-09黄园梁微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12期
关键词:壮锦民族服饰技艺

黄园 梁微

[摘 要]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忻城县是广西出名的壮锦之乡之一,金秀县具有“世界瑶都”之美称。壮锦和瑶绣是这两个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些卓越的传统手工技艺正日渐式微,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因此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保护与传承就显得尤为迫切。来宾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结合民族区位地域优势,利用国家政策助推服装专业创新建设及特色化发展。在推进示范专业的建设、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技艺过程中,把壮锦、瑶绣文化引进校园、列进专业、走进课程,并积极向社会宣传推广。

[关 键 词] 民族服饰;文化传承;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J523.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4-0236-02

廣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世居有壮族、瑶族等12个民族。来宾市位居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故有“桂中腹地”之称,下辖四县一区一市,其中忻城县是广西出名的壮锦之乡之一,而金秀县具有“世界瑶都”之美称。

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据传起源于宋代,是广西民族文化的瑰宝。来宾市忻城县是广西壮锦的起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浑厚的文化底蕴。所产的壮锦曾经是广西壮锦中的精品,作为贡品敬献皇宫。壮锦是壮族人民骄傲的杰出艺术品,传统壮锦工艺技术是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卓越的传统手工技艺的体现。

而居住着盘瑶、茶山瑶、花篮瑶、山子瑶和坳瑶的五个瑶族支系的金秀县是中国成立的第一个瑶族自治县,也是世界上瑶族支系最多、瑶族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县份。瑶族织绣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金秀传统及现代织绣工艺不仅是我们今天研究瑶族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的“活化石”,也是中华五千年手工业文明的瑰宝。在民族服装制作工艺上,很多精湛的手工技术已经失传,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由于它们都属于手工织造,图案和织艺也是口耳相传,手工艺制作时间长且复杂,现代年轻人极少愿意从事壮锦和瑶绣的学习和制作,使这些传统手工艺正慢慢面临失传。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13年,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通过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并布置了推动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改革、服务相关民族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促进民族地区专业设置调整与优化等五大任务,要求职业院校把“授业”与“育人”有效结合,推动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随后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启动了遴选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的工作,2015年、2016年来宾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服装专业被列入广西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及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示范点。利于这个契机,我校结合民族区位地域优势,利用国家政策助推服装专业创新建设及特色化发展。在推进示范专业的建设、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技艺过程中,我们把壮锦、瑶绣文化引进校园、列进专业、走进课程,并积极向社会宣传推广。

一、校内专业组队,注重培养师资,打造传承阵地,有序将瑶绣、壮锦民族技艺及文化融入教学课程

(一)拜师学艺,培养壮锦、瑶绣技艺传承师资团队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壮锦和瑶绣文化,学到民间的壮锦、瑶绣技艺,我校组织服装专业课教师到忻城和金秀两县进行深入调研,到保留有原生态的壮、瑶文化博物馆及村寨进行采风,收集大量与壮锦、瑶绣相关的材料;拜访了多位壮锦和瑶绣的传承人(如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织锦技艺”传承人蒙如君,瑶绣技艺的传承人龚玉娟老人和赵凤香老师),并且利用寒、暑假时间到这些传承人的家中向他们学习壮锦、瑶秀的技艺。通过和大师学习和交流,专业教师学到了壮锦、瑶秀技艺,并将大师口头传授给我们的织造工艺整理成文字和视频资料,提炼大师的精华技艺,把口传身授的民间民族技艺整理成规范、系统、科学的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

(二)成立了壮锦、瑶绣大师工作室,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传承

我校立足于服装专业培养壮锦、瑶绣技艺人才,推动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把“授业”与“育人”有效结合。学校在实训基地内建立了“蒙如君大师工作室”和“绣娘工作室”,定期邀请壮锦、瑶绣传承人来校给老师和学生授课和交流,她们对服装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产品开发提出很多宝贵的意见。认为可以把壮锦、瑶绣技艺传承融入服装专业教学全过程,将壮锦和瑶绣这一民族技艺引进专业实训教学中。这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升,也可培养更多的壮锦、瑶绣技艺人才,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传承。

(三)构建了基于壮锦、瑶绣技艺传承的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使传承更加规范、系统、科学,我们根据专业自身的特点,调整了专业设置,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把壮锦、瑶绣等织绣技艺引入课堂,将教学模式由原来单一的传承转换成现行有效的制度化学校教育传承方法,将口传身授的民间民族技艺整理成规范、系统的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积极试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尝试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营造“做中学,学中做”的学习氛围,形成了“教、学、研、产、销”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四)整理开发了两门具有区域民族服饰特色的校本教材

《民族服饰与制作》和《民族手工工艺制作》两门特色课程是服装专业依托学校的资源优势及专业特色,利用特有的区域民族服饰文化这个平台,为促进服装专业自身教学改革和开发特色课程,更好地推进民族服装文化而编写的两本校本教材。教材通过广泛收集民间资料和大师口授方法,结合传统工艺和现代技艺技术,采用易学易懂的项目教学法展示教学内容。校本教材图文并茂,项目教学内容任务明确,步骤翔实,使教师在授课时能更好诠释新课程和民族文化传承相结合的亮点,让学生在课堂不仅掌握了必备服装专业技能,还可以在课后根据教材及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壮、瑶民族手工技艺。教材使用后,既可以使学生易于学习,又可以解放教师,使“教”与“学”达到双赢的效果。

(五)建成了民族服饰生产车间和民族服饰多功能展示厅

建成集“产、训、教、展”一体的多功能民族服饰展厅及民族服饰生产车间。该多功能室是以民族传统技法服装、绣花设计、传统手工技艺、民族服饰多功能展示厅为一体的实训生产车间。民族服饰生产车间配备了壮锦、瑶绣使用的竹笼机、织绣机传统编织设备以及绣花机、烫钻机、印花机、3D试衣镜等现代化的设备;展厅里展示了瑶、苗、壮族等纯手工制作的民族服饰及大师们制作的民族绣品。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民族服饰的软环境,也搭建了一个对外宣传服装专业特色化的平台。

(六)优化教学资源,使传统和现代壮锦、瑶绣手工工艺双合璧

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是当前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建设期间,服装专业也加强了实训基地

的建设和教学改革创新力度,对实训基地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

积极有效的探索,与当地的服装企业共同开发并制作了一批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壮锦、瑶绣服饰和工艺品,由大师牵头,服装专业教学部和忻城、金秀的部分旅游品商店开展了合作,把学生制作好的壮、瑶民族饰品放在合作的商店里销售,既可以促进民族旅游发展,也使学生在学习民族服饰文化的同时得到收益,获得双赢效果。

二、多渠道、多方位宣传及傳授壮、瑶民族服装文化和技艺

(一)校内利用社团活动带动兴趣小组学习并传承技艺

“活动阵地建设好”是校园建设“六好”之一,也是一个学生展示多彩人生的舞台。服装专业教学部利用学校社团平台,招募那些对民族服饰及民族文化感兴趣的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不定期邀请壮锦、瑶绣大师进校园传授技艺,学生在校园内现场制作并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向广大师生宣传民族文化和民族服饰独特的魅力。

(二)以赛促学,推动区域民族文化传承工作

学校利用“职业教育活动周”、市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竞赛活动的契机,联合市内其他职业院校在技能比赛中增加民族服饰技艺相关的竞赛内容(如民族服饰图案设计、手工民族包袋制作,民族服饰走秀),通过以赛促学,推动民族服饰技艺和文化传承工作。

(三)将民族服饰及民族文化带进校外中小学兴趣课堂

我校是来宾市中小学实践活动基地。服装专业教学部不定期组织专业课教师到来宾市部分中小学(如民族中学、来宾市民族小学)的兴趣小组课堂开展一系列的民族手工制作及图案设计等教学活动,通过生动的活动方式向中小学生宣传壮、瑶民族服装技艺,使学生全面了解我市区域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培养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四)利用群众大舞台宣传本地民族服装文化

我校在研究地区民族服饰及文化系列活动中,得到了来宾

市群众艺术馆的大力支持,他们选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办的工作人员和服装设计师经常到我校与服装专业的师生交流,指导老师如何做好非遗传承工作,辅导设计民族服饰款式,传授如何将民族元素及工艺融合到现代服饰中。在他们组织的各种文艺表演中都主动邀请我校参加民族服饰文化与艺术传承的宣传,使我们有更大的舞台去宣传和弘扬我市的民族服饰文化和技艺。这些活动不仅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取得了很好的信誉,为社会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民族文化的氛围。

几年来,我校通过在校内课堂和校外课堂开展地方区域民族服饰文化传承宣传教育的尝试,深感效果明显。(1)服装专业从最初的以兴趣班的形式开设选修,最后将课程纳入了必修课程,经过不断的实践教学,培养了一批壮锦和瑶绣的技艺人才。(2)将民族服饰技艺融入现代企业生产,将学生设计制作的成品投入市场,创建共荣双赢的教学模式。(3)通过校内外课堂,将地方区域民族服饰文化深入走进中小学的兴趣课堂,将民族服饰之美、技艺之精湛展示于广大群众,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宣传和传承的活动中,感受到传承的责任和使命。

虽然我校开辟了探索职业教育与地方传统民族织绣技艺融合创新之路,在教育、文化和社会领域都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但唤起全民保护及传承民族文化之重任依然漫长。

参考文献:

李启明.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濒临消失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读后感[J].黑河学刊,2012(2).

猜你喜欢

壮锦民族服饰技艺
织千年壮锦 传万代匠心
传授技艺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欢欢喜喜购物记
披着“壮锦紫”的地铁三号线亮相
壮锦献给毛主席
传统民族服饰与现代服饰设计
意象油画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的审美意义研究
汤鹏作品
一幅壮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