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7-07-09冯彦明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7年1期
关键词:残疾家庭心理

冯彦明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靖远煤业集团公司职工培训中心,甘肃 白银 730913)

[摘 要] 原有正常的家庭格局中那种平衡和稳定会因为种种原因被打破,离异、再婚、特困、分居、本人残疾、寄养、父母残疾、服刑和孤儿等特殊家庭出现了。从这些家庭中走出的孩子,在心理上大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障碍。

[关 键 词] 特殊家庭;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B84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3-0152-01

从一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正常、完整的家庭应当有父爱、有母爱,家庭的和谐是由家庭中每个成员之间的感情相互维系的结果,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和谐。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蔓延到学校中,在未成年的孩子中间产生了一些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原有正常的家庭格局中那种平衡和稳定因为种种原因被打破,离异、再婚、特困、分居、本人残疾、寄养、父母残疾、服刑和孤儿等特殊家庭出现了。从这些家庭中走出的孩子,在心理上大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障碍,现将我们的观察和分析做如下阐述。

一、特殊家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一:自卑心理型

初中阶段,本应是无忧无虑、青春烂漫的时期,却因为自己的非正常家庭而背负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出生于非正常家庭的青少年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由于思想观念的封闭和传统思维的偏见,学校里有很多学生对此类学生的态度不是谅解,更多的会给予歧视甚至嘲笑等异样的目光。这类学生会由于他人的偏见、本人的自惭形秽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心生出极度的内向,他们在与同学、教师的交往中避讳谈起自己的家庭。在班级内凡事以躲避为主,不主动,不积极。在校园生活中,固守己见,受了委屈会暗藏在内心深处而不是去找好朋友或关系要好的同学去倾诉。时间长了,其他同学也会因为他们的不合群而渐渐疏远,回到家也没有人和他们分享生活、学习、校园中的喜怒哀乐,久而久之,自卑内向的心理更加严重。

对策:首先,要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认知。艾利克斯的ABC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情绪并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其评价引起的。通俗地讲,就是人们头脑中的信念是产生某种情绪的根本原因。有自卑心理趋向的学生往往对事件的解释存在不合理信念,那么引导学生将这种不合理信念进行改变就有助于自卑的消除。其次,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强化。自卑感强的学生大多性格内向、敏感多疑,在学校活动中,教师要引导这些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通过活动培养他们勇于进取的品质,逐渐让他们感受取得成功时候的那份喜悦,从而强化自信心,消除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当然,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要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引导特殊家庭的学生逐步用自信取代自卑。另外,教师还要注重补偿与升华。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一个人如果在某些方面自觉不足,他可以通过有条理的努力来进行补偿,也就是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补偿作用。教师要引导特殊家庭学生找准自己的兴趣点和爱好,提高他们对个人爱好的进取心和积极性,从而在自己擅长的方面做出成就,以获得心理的补偿。

二、特殊家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二:自负心理型

特殊家庭走出来的学生,在生活能力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因为从小就缺乏来自父母的指导,他们很多事情都是自己摸索着完成。进入学校之后,动手能力和自觉性又比较强,久而久之,便自以为是,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干,什么都比別人强,认为自己就是最厉害的,便瞧不起别人,导致内心的自负情绪越来越严重。但实际上并不是他们自己所认为的那样自己什么都能做。一个自负的人不可能做成事情,同时也会被别人讨厌,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这些特殊学生克服自负心理呢?

对策:面对自负心理比较严重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引导这些学生全面认识自我。要告诉他们,人对自己的认识要辩证地去看,每个人都有两面,有优点也有缺点,有长处也有短处,有优势也有劣势,我们不能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在这方面可能你比其他同学要强一点,但在另一方面你可能就不如别人。其次,要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每个人都有过曾经的辉煌,但笑到最后才算笑得最好。为了更好地生活,我们不能总是沉浸在以前的辉煌灿烂中,要想生活得更好,就要把眼光看远一些,在生活和学习中用加倍的努力去创造更好的成绩。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懂得谦虚,平等待人,学会接受批评和自我批评。

三、特殊家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三:自私心理型

特殊家庭的学生因为父母长期的无视与忽略,导致他们产生自私心理的不在少数。父母不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他们也不体恤父母的辛苦;父母不关注他们的前途未来,他们也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在日常生活中,凡事从自身出发,只考虑自己是否得利了,根本不管其他人的感受。

对策: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注重自我反省。教师要依据社会公德与社会规范向自私心理严重的学生进行教育与指导。在学校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向这类特殊学生强化社会价值取向,要引导他们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模范人物进行学习,告诉他们学习过程中要对照榜样与模范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找出自己与模范人物之间的差距。还要从自己自私行为的不良后果中看到可能带给自己的危害。其次,可以向自私心理严重的学生实施回避性训练。和这类学生相互约定,在生活当中只要脑海中有了自私的念头或行为,就可用缚在手腕上的橡皮筋弹击自己,让他们从痛觉中意识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他们纠正内心的自私观念。

当然,特殊家庭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不局限于以上几种,作为心理辅导老师,我们要从专业的角度去分析和看待这些特殊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矫正与治疗。

参考文献:

王慧.弱势群体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策略[J].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30).

猜你喜欢

残疾家庭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家庭“煮”夫
只要消灭了特殊,平等自然会来
恋练有词
心理小测试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
残疾预防 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