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课在高职财会教学中的应用
2017-07-09姚荣
姚荣
[摘 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微课开始逐渐进入课堂。然而,在使用微课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其特点,将微课与自己的教学内容适当结合起来,这样既能使自己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也能使学生有更加浓厚的兴趣。
[关 键 词] 微课;高职财会;授课方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4-0206-01
隨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信息技术与教学已进入深度融合阶段,创新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新常态,而微课是其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产物。将微课应用到高职财会的教学中,既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又可以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
一、微课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高职财会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通常对学习的兴趣不够浓厚,积极性不高,而且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相对较差。传统的教学课堂,教师通常是自己在讲台上讲课,用PPT替代板书,并且只注重课本内容,忽略了与实践的结合,然而财会是一门更加注重应用的学科。这种方式不仅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只能让学生感受到枯燥、乏味,这样更易导致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而微课采用视频方式呈现授课内容,它能使相对枯燥的知识点变得更加形象。以一种更加新颖的方式呈现,一方面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加深。在微课视频制作时,可以使用一些比较幽默的语言和图片,这样更能调动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时,课本中有很多法律法规条例,学生在学习时,会感觉十分枯燥,容易混淆,而且很难记忆,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授课效果也很不好。因此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将某些重要的条例列出来,采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再采用动漫人物的形式举一些具体的事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将具体的法律法规运用到实际事例中。
二、微课仅适用于重难知识点
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和资源容量小的特点,因此,微课不适用于系统性地介绍知识,而适用于强调某一个重难点。对一些应用较广的知识点,它可以在各个内容范围内都使用到,而微课的时间有限,想做过多的延伸是不可能的,因此就会导致某一些领域没有涉及,这就与微课的原本用途相违背,因此,对一些系统性较强的知识点是不适用的。然而,在日常学习中,一直采用微课视频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教师应该合理地将这些视频穿插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使自己的教学课堂变得丰富,而且能使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比如,在《基础会计》课程中,对记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错误有不同的更正方法,如果只是用语言描述出来就会显得很空洞,不利于学生理解,而且也不利于记忆。因此,可以采用微课,将几种错误更正的方式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再进行比较,这样就能使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具体。
三、微课可改变传统授课方式
微课相较于传统的授课方式更加生动,更加有目的性,能使知识点更易被学生理解吸收。在课堂中,对教学成果起决定性作用的便是教师和学生,只有学生的思路跟上老师的脚步,才能使教学有意义。在传统教学中,通常都是老师授课学生听课,而且老师基本不会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然而,这样的课堂真的有作用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在课改后,更加强调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相互讨论,课堂不只是老师的,也是学生的。现代教学中,教师也鼓励学生站上讲台,担当老师的角色,将自己所理解的知识用语言表达出来。在过去,备课是一件相对复杂的事情,很多学生有胆量去讲,但由于缺乏备课经验或者授课基础而选择放弃。而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属于趣味性创作,因此就算没有基础,也能成为课程的研发者。这就为很多有胆量的学生打开了一扇门,为他们过去不敢尝试的授课铺设了一条道路。不过,要想站在讲台上,学生所讲的必须是自己熟悉的知识,否则会缺乏自信心,而且也不能把知识点讲得很清楚,这样就会浪费课堂时间。例如,对《基础会计》中关于会计凭证的内容,可将其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个板块,分别安排学生自主准备课程,通过微课形式,将知识点呈现出来。当然,可能学生的讲课思路没有老师的清晰,这可能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所影响。不过,微课还具有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的环节,在此过程中,学生可通过练习和反馈使老师对其掌握情况有所了解,而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的新阶段,微课成为其发展的重要产物之一。微课具有时间短、针对性强、反馈及时、授课内容较少等特点,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对微课,教师应选择适当的知识点作为微课的内容,并且将其合理地穿插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这样既可以使自己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张艺凡.浅谈微课教学在高职财会教学中的实践[J].新经济,2016(20):122-123.
[2]石贤超,何璐.论微课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4(2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