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说大学文化

2017-07-09张晓荣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12期
关键词:大学校长校训校园

张晓荣

[摘 要] 大学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学术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等。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三方面,分别从大学的建筑物、大学校训、大学校长三处着手,具体阐述大学文化。

[关 键 词] 大学文化;校训;建筑文化;大学校长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4-0168-02

就相对普遍意义上的文化而言,大学文化所涉及的范围更加具体,它只是身处大学内部的人参与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经过加工之后的文化,是在对社会文化加以选择和改进之后融入大学特色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大学的文化与整个社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认可与否,都的的确确存在,并且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更迭,时刻影响着大学。在实际的大学生活中,大学文化可具体分为三方面: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这三者之间也是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以精神文化为主体、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为辅,发挥着各自的功能,不断促成大学文化的发展。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笔者拟从大学校训、大学建筑、大学校长三方面来阐释大学文化的精、气、神。

一、大学校训——大学文化的精神象征

南京大学的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诚朴这两个字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倡导以诚为本,诚意正心,以诚待人。道家追求朴素自然,不矫揉造作,朴实无华,道家倡导的是人格的独立和理想的健全,着眼于现实生活,要求个人尽全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即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雄伟”是一种志存高远的境界,但其根本的立足点为“诚朴”,这表明中国的文人对社会、对现实的一种乐观积极的处世态度,对人生的一种自强不息的追求。同时本着尊重历史、承上启下的原则,南京大学承继中央大学“诚朴雄伟”之训,“诚朴”上接“嚼得菜根”,“雄伟”上接“做得大事”,表明校训不忘初心的立意;本着知行合一、立足当下的原则,“励学敦行”四字强调南京大学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办学方针和原则。“励学”二字在古诗文中就曾经提及,宋真宗写过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告诫人们要勤勉学习,“敦行”见于《礼记·曲礼》,“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诚朴雄伟”与“励学敦行”两句合在一起作为如今南大的校训,反映的不仅仅是对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南京大学未来发展精益求精的追求和态度。

哈佛大学的校训“Truth”,耶鲁大学的校训“Truth and Light”,加州理工大学的校训“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这些西方大学的校训也无不体现着大学对知识和真理的热切渴望以及孜孜不倦的追求。

中西方的大學校训在体现对知识的追求方面总体而言都是一致的,但是两者在其他的思想观念上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国大学的校训不但注重对知识的追求,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完善人格,多强调一个“德”字,此“德”既可指道德之德,亦可指爱国之德。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的大学校训并没有对传统的道德观念给予足够的认可,而是更注重对自由之风的推崇。西方大学强调一个“理”字,即真理之理,表达了其偏于理性的科学精神,因“真理”之所求,便决定了大学教育之多元性的特质。

二、大学建筑——大学文化的物质体现

独特的大学建筑文化具有较强的向心力和吸引力。可以这么说,大学校园中的建筑其特色越是鲜明,那么其就越具有影响力和感染力,也就越能代表这个校园的形象和标志。大学校园的建筑是大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物质环境,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大学的一种特殊文化,是大学的文化品质、理想信念、优良传统、声誉形象的一种表现。在很多大学里都存在一些明显且出众的建筑物,如清华大学的主楼、图书馆、大礼堂、二校门、工字厅、清华学堂等,象征的是整个清华大学的品味、实力、历史的一种积淀,是彰显清华大学权威和品质的一种标志性建筑。这样的建筑更容易激发学生对学校的向往和热爱,使那些校园学生油然生出一种自豪感和归属感,而那些曾经是校园的一员也会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对母校产生一种眷念和崇敬之情。在一些校园建筑文化比较典型的大学中,师生对学校建筑会怀有一种别样的情愫,很多久别的校友一旦重返母校时,首先印入脑海的便是曾经熟悉的校园建筑,继而回想起在这样的建筑下所度过的大学生活,想起过往尊敬的教师和曾经并肩作战的同窗好友,继而对学校的形象、力量以及影响力产生认同感。北大的一塔、一湖、一图,清华的“荷塘月色”,早已超越了物质的存在意义,而升华为北大清华人精神的家园,灵魂的栖息所。不知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促成了清华校园里一抹素净淡雅,还是那抹清新成就了先生。矗立在北大燕园内的蔡元培雕像,这位“北大之父”的无字丰碑,他正凝视守望着沧桑巨变的北大。虽说很多文人骚客都已作古,在校园中留下这样一座雕塑,让后代的学子们沉浸在他们的思想和文化中,感受其不朽的精神。当然,这里我并不是提倡大学要有大楼,梅贻琦先生曾说过:大学乃大师之谓,非大楼之谓。太多恢弘的大楼,过分的博古厚今,反而失去了大学本身所特有的深厚文化底蕴。

当然,中国的大学建筑与西方的大学建筑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其所体现的文化也就随之而不同了。中国的学校其建筑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大门显得格外威严,围绕校园的围墙将学校与外界作了一个隔离,而这在西方是几乎没有的。这体现的便是中西大学的一种封闭与开放的文化,很多时候,在面对新事物的态度上,中国的大学相对而言显得保守很多,这与中国传统的保守风格有很大联系。中国的大学一般都有围墙,并且围墙是整个校园建筑中最为边缘的一部分,学校大门与学校的主体建筑遥遥相望。而西方大学几乎没有围墙,一进校门便是校园的实体建筑。中国大学一般都建有行政大楼,它往往是独立的、突出的建筑,在西方,很少能够分辨出校长办公楼。边缘与中心的概念在中国的大学体现得尤为明显,这一特点也深深根植于中国的传统观念。这里不是说孰是孰非,不同的建筑风格所体现的文化是大相径庭的。

三、大学校长——大学文化的制度表现

说到大学校长,不得不说的便是曾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作为北大的校长,在北大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以崭新的面貌挺然特出、褒然独立。他所奉行的大学理念,在我国的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为当时中国的教育振兴以及文化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当时的社会当中,北大真正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校园的学术思想异常活跃,开启了北大前无古人的空前盛况。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想必每一个大学人都能朗朗上口,但真正能做到的在中国大学几乎已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先生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向不是很认可。在先生看来,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是因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大学教员所发表之思想,不但不受任何宗教或政党之拘束,亦不受任何著名学者之掣”。在先生担任北大校长期间,先生秉持“学术自由”的理念,先生明确宣布,“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之通例,循思想自由之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任北大校长之时,蔡元培所做的远不止于此,发展文理科,废门设系,破除大学的官僚陋习,开启北大崇尚研究、学术至上的风气。

何为大学校长?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在去过美国伯克利大学深造交流后,有这样一番见解。(1)坚守伦理道德。大学的道德教育要让学生信服,这就要求大学本身要以身作则,担负起道德教育的相关责任。如果一所大学仅仅开设了道德课,而自己在面对需要承担道德责任的社会问题时,只关心自身的利益,学生就不会相信道德课的教育了,那么道德教育就是失败的。当社会出现某一失范现象时,作为大学的校长,应该要站出来为道德和正义发声,大学的校长应该是道德和正义的引领者。(2)坚守学术道德。大学是学术的殿堂,在大学里校长必须捍卫学术的神圣,不能让世俗浸染学术。(3)坚守大学使命。大学校长的首要目标是大学应以育人为本,把人才培养和繁荣学术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因为大学校长本不是官,应是大学使命和教育理念的坚守者。

大学像一切组织体,不可能一成不变,变的是发展的契机,但成长的锁钥却在变化中保有不变,所有文化的成长都是承续与变迁的结合。大学始终与文化一词紧密相联,文化是大学的靈魂。不论是体现精神文化的大学校训,体现物质文化的大学建筑,以及体现制度文化的大学校长,都是万世不朽的大学文化。大学应该让处在其中的人向往,让身处其外的人心情激动,成为一个让我们永远怀念的场所。

参考文献:

[1]宋晟.中外大学校园建筑文化比较[J].华中建筑,2008(4).

[2]孙宝荣.校园建筑文化的内涵及功能作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2):51-53.

[3]庞晓东.从211大学校训看中国大学理念的价值取向[J].2012(6):27-28.

[4]李春萍.“春风化雨”:蔡元培与中国现代大学制度[J].高等教育研究,2010(2):83-92.

[5]韩延明,蔡元培、梅贻琦之大学理念探要[J].高等教育研究,2001(5):90-93.

[6]王冀生.文化是大学之魂:对大学理念的再认识[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7):1-5

[7]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三联书店,2001:1-25.

猜你喜欢

大学校长校训校园
带着校训走向远方
校训展示墙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不来的理由
大学校长为何能当调停人
全国各大院校的绝版幽默校训
大学校长成为教育家需良好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