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前通科护理综合课程改革与实践

2017-07-09蔡菊敏王志英唐丽李胜玲朴海善张海明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12期
关键词:情景案例临床

蔡菊敏 王志英 唐丽 李胜玲 朴海善 张海明

[摘 要] 目的: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护理人才。方法:对2013级、2014级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临床前护理综合课程教学改革,通过问卷调查教学模式效果。结果:多数学生对临床前综合课程改革持赞成态度,认为教学方法灵活、新颖,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启发了思维,提高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强化了团队合作意识,收获很大。结论:临床前护理综合课程教学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实践教学的一种补充和有益探索。

[关 键 词] 护理教育;改革;实践;临床前;通科护理综合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4-0114-02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是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护理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其最终目标就是围绕培养学生的临床评判性思维方法和临床护理技能以及认知水平和沟通能力,以突出护理特色、适应护理学发展特点[1]。临床前护理通科综合课程是通过在学习完成护理学基础课程及护理学临床课程之后,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之前开设的一门以临床综合病例为基础,根据教学目标以情景教学及PBL教学方法为手段的课程。通过设计真实工作任务,创建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沟通、协作能力,能有效地弥补学生下临床前综合训练能力不足、沟通协作不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使学生熟悉临床护理工作程序并能初步具备接诊、护理、救护患者的综合护理技能[2]。我校连续两年对护理专业2013级三个班、2014级两个班实施了临床前通科护理综合课程改革,现总结如下。

一、改革准备

宣传动员,综合课程涉及的系主任、教学骨干、教学办公室负责人,通过认真学习、讨论、领会精神实质,讨论改革思路。依据临床教师、理论课任课教师座谈会,选择实用性强的临床典型案例作为护理实践项目,分别形成以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为主的案例并编写相关的课程教学大纲和讲义,包括教学病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考评方式等。

二、改革的实施

(一)案例准备

自编的临床前通科护理综合课程包含4个临床常见病例,分别选自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每个病例均来自临床,通过临床教师及学院教师认真筛选。根据教学目标每个案例设置3~4个情景,每个情景下设置3~4个任务,包含相关的知识、技能、情感及态度的要求。整个教学设计通过教师集体备课,由各系的教授为主讲教师、课后集体讨论总结等环节,以确保课程教学的质量。计划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课堂案例讨论12学时、真实护理实践情景模拟36学时,涵盖临床医学知识、护理技能及护理程序的应用。

(二)教學组织及实践

1.回顾强化,明确目标。每门课程1个专科案例,每个案例的实践分3个单元,共9学时,每个单元教学前将病案发放给学生,并明确提出应完成的单元案例学习任务,各学习小组课前通过案例讨论进行课程设计,以情景模拟等方式结合现代多媒体进行实践展示。教师提前根据病案选择,通过集体备课形式确定情景模拟标准,以便准确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

2.学生组织,教师引导。在小组实践中,各种角色由学生结合案例提前设计准备,实验室按照情景需要准备场所及设施,尽量模拟真实的病房场景。教学过程由学生组织,教师适当引导,每组学生配合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医院情景模拟及护士、患者及家属角色扮演,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达到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

3.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完成情景模拟及角色扮演实践后,在教师指导下各小组对完成情况及时进行互相点评,教师最后总结点评。主要从情境设计,语言沟通能力,护士与情景现场所有人员,包括病人及其家属、医生等人员的合作能力,基础护理操作技能,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意识及能力,对病人入院、住院、出院三阶段的健康指导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对实践结果及时进行学生互评及教师点评,使学生能相互取长补短,及时发现不足,从而缩短临床适应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临床工作。

4.评价。以教师现场观察、点评记录及实验报告结果为形成性评价。

三、结果

自行设计问卷,对参加综合课程改革的2013级3个班、2014级两个班共207人发放问卷,进行教学效果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04份,有效回收率98.6%。(见下表)

四、讨论

从调查结果看多数学生对临床前通科护理综合课程改革持赞成态度。其中认可度较高的有:教学形式新颖(91.18%)、有利于综合知识应用(85.67%)、有利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92.64%)、有利于锻炼沟通能力(87.25%)。认为病例选择合适的学生有88.24%,对教师点评到位的认可度最高(95.59%)。同时,大家普遍认为教学方法灵活、新颖,问题的设置强化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亲自参与实践设计过程及体验角色,提高了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强化了团队合作意识。尤其在现场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中能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且对临床可能突发的情况及其应急处理有了一定的认识,收获很大。

认同度偏低的有以下几项: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60.29%)、有利于启发思维活动(72.55%)、有利于培养处理临床病例的能力(73.53%)、角色扮演成功(72.06%)。在其他意见表达中,部分学生反映准备阶段用时较多,课时安排过多,面临期末考试压力,感觉很累;个别学生缺乏主动性,依赖小组其他同学,学习效果不佳。

临床前通科护理综合课程是在学生完成各临床护理课程学习即将进入临床实习前,通过“病案分析”“情景模拟教学小组”“PBL小组”“合作式学习小组”等的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讨论、鼓励、协作、评价等一系列合作互动过程,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完成一系列基础护理及临床护理操作[2]。其特点就是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把基础护理知识、临床操作技能、接诊、处置患者及健康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老师只起到一个辅助及指导的作用,由此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激发了主动学习、评判思维的能力,有效地促进团结协作的精神,以达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目标。根据改革实践学生认可度调查分析,总体学生比较认可,但在临床前护理综合课程实施中应该进一步强化学习目标,使学习过程成为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3]。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指导学生为准备病例自我查新。应完善综合考核方式方法,形成性评价除了包含教师现场观察、点评记录及实验报告结果外,还应有量化定性评价,提高客观公正性。

总之,临床前护理综合课程教学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实践教学的一种补充和有益探索。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的有效实践。

参考文献:

[1]刘文平,刘兴山,崔淼,等.某高校护理教育改革的实践与效果分析[J].护理研究,2012,26(11):3053-3054.

[2]张翠娣,廖晓琴,季晓鹏,等.护理综合操作实践课程的构建与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12,9(10):445-447.

[3]王慧玲,金玉忠,陈巧丽,等,临床护理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77-78.

猜你喜欢

情景案例临床
舒肝宁心汤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眸慢性溃疡59例临床观察
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80例的临床观察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楼梯间 要小心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把美留在心里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情景交际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