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麻纤维生产与应用
2017-07-09李明
李明
摘要:论述了剑麻纤维国内外生产发展状况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针对目前我国剑麻纤维生产和应用中的问题,对剑麻行业发展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剑麻;纤维;性能;生产;发展;应用
剑麻,龙舌兰科龙舌兰属,是多年生的热带作物,原产于中美洲热带、亚热带雨量少的干旱半荒漠地区,现主要分布在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的约20个国家种植。剑麻属于硬质叶纤维作物,具有质地坚韧、富于弹性、耐拉、耐磨、耐酸碱、耐腐蚀、抗撕裂、抗静电等特性,不仅广泛用于渔业、航海、运输、工矿、冶金等行业,还被用作制造生活用品和环保用品。
1 剑麻纤维的生产
1.1 国际生产发展状况
剑麻生产受种植技术、贸易出口、气候变化及替代品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在世界剑麻生产发展中表现尤为明显。20世纪50年代初,剑麻生产开始崛起,总产量达到40多万t,到了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总产量跃升至80多万t,达到高峰。其间,由单一野生品种逐渐变为杂交优质品种。20世纪70年代之后,化纤产品的问世给剑麻产业带来严峻挑战,在剑麻纤维的传统领域包装麻绳和其他绳索中,聚丙烯得到广泛应用。加之气候条件发生变化,剑麻杂交品种受到斑马纹病和茎腐病侵扰等原因,世界剑麻纤维生产开始走下坡路。到1999年,剑麻纤维年产量只有高峰期的四分之一左右。目前世界劍麻和灰叶剑麻纤维年产量不足30万t。从产量分布看,世界上最大的剑麻生产国是巴西,年产剑麻纤维量为12.5万t,占全世界产量的45%,其次是中国和墨西哥,剑麻纤维产量分别保持在3.8万t和3.1万t左右。其他剑麻纤维传统的生产国坦桑尼亚、莫桑比克、肯尼亚、墨西哥、马达加斯加与海地等,虽具有一定的生产保有量,但是单产明显偏低,一般保持在0.2t/hm 2 ~1.7t/hm 2 。
1.2 国内生产发展状况
中国的剑麻生产发端于20世纪初,到了 20世纪50年代,剑麻的种植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规模小,仅限于少数野生品种。60年代初引进H.11648 剑麻杂交品种后,剑麻种植规模持续扩大,总产量持续增长。并且,由于全面推广剑麻栽培新技术,剑麻单产逐年提高,1996年剑麻纤维单产达到3.9 t/hm 2 ,为世界的3倍多,当年剑麻种植面积虽只有1.5万hm 2 ,但纤维总产产量达4.9 万t,是我国剑麻史上产量最高的一年。近年来,国内剑麻的种植面积均保持在1.2万hm 2 左右,剑麻纤维总产量约3.8万t,占世界总产量的13.8%。平均单产约3.0t/hm 2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居世界第一位。
从国内各地区的发展情况看,广东省由于气候适宜、资金雄厚、劳动力市场活跃、生产技术领先,一直在国内保持剑麻种植的领先地位。到1996年,广东省的剑麻生产每公顷单产4.2t~5t,远远高于当时全国平均水平3.9 t/hm 2,达到历史最高点。目前,广东省年产剑麻纤维2万t ~3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52.6 ~789%。广西是我国剑麻生产的第二大产区,种植面积保持在7000公顷,主要分布在南宁、玉林、崇左、钦州、百色等地,纤维总产达1.6万t至1.7万t,仅次于广东省。其中,剑麻总产量的85%集中在广西农垦,以农垦系统为基础组建的广西农垦剑麻集团公司,成为集生产与加工为一体的经营主体。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海南、福建和云南的剑麻产业发展受阻,在国内所占份额逐渐减少。目前,海南和福建剑麻各保存约1500hm 2种植面积,纤维总产分别在1500t左右。
2 剑麻纤维的应用
2.1纤维材料---传统应用主体
剑麻纤维制品以其坚韧耐磨,质地刚柔,富有弹性,不霉变,耐腐蚀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广泛应用于渔业、航海、工矿、运输、油田等行业的剑麻白棕绳和剑麻布等,就是其主要代表产品;另外,剑麻纤维所特有的天然环保、无毒,无过敏,洁净,无污染,阻燃、无静电、防蛀等特性,使其成为家居生活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利用剑麻纤维制造的剑麻地毯、内墙装饰、衬垫等,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
2.2 复合及新型材料材料---现代工业应用新领域
作为天然纤维素纤维,剑麻纤维表面具有一定的羟基基团,易与高分子聚合物发生共聚,形成复合材料,具有传统单一材料所不具备的复合优势,如剑麻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既有剑麻纤维高比强度、高比模量、环保、可回收等特点,又具有聚丙烯密度低、强度好、价廉等特点, 整体上韧性、隔热性好,重量又轻,大量用于门板、轿车衬里、扶手等零部件。另外,还可利用剑麻纤维和玻璃纤维,混合制作增强酚醛模塑料;通过一定的改性,可将剑麻纤维应用于在摩擦材料。实践表明,与传统的普通棉布和化纤布类相比,采用剑麻布作为抛光材料,无论在效率或是效果上都要明显优于前者。一些特殊领域的高性能特种纸张,其主要原材料中就包括剑麻纤维,所形成的剑麻纸张具有良好的通透性、高抗撕裂性和高耐折度,可生产茶袋纸、包装纸、钞票纸、新闻纸和绝缘纸等特种纸张,市场成长性良好。
2.3天然产物原料---食品医药生物化学新宠
剑麻纤维中含有多种天然产物可以提取,近年来,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目前可从剑麻纤维中高效提取食品添加剂剑麻核酸、果胶、医药原料剑麻皂素等,并从剑麻皂素合成出具有抗癌活性的衍生物,其科学应用价值不容小觑。另外,剑麻纤维还可作为生物工程的载体,如利用剑麻组织和细胞培养诱导蛋白酶,开辟了剑麻纤维在生物工程应用方面的新空间。
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剑麻纤维生产与应用存在的问题
3.1.1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不均衡
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剑麻纤维产业,农垦企业是其经营主体。改革开放后,面对国内国际激烈的市场竞争,以省区为单位,以农垦系统为基础,先后成立了剑麻有限公司或剑麻集团有限公司,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在推进现代农业科学管理、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实施标准化生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内部各环节并不一致,比如公司或集团的加工板块,多是由单个小企业或是农户自由加工简单相加,资源、资产、利益并没有随着公司或集团的组成,而得到有效整合,形不成高度的产业化。农垦系统以外,剑麻纤维生产分布的零星化,直接影响了种植及加工的集约化、规模化,基本为一家一户分散的种植,传统、简单、落后的手拉式人工打麻加工方式,从种到收到加工,都缺乏有效的监控及追溯体系,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3.1.2资金投入不足
剑麻种植生产不仅周期长(植后约有3年的非生产期,而约7年后又需更新重种),而且季节性强(多集中在第四季度收获),雄厚的资金实力是常年加工企业的必要条件。而作为传统企业普遍社会负担较重,资金紧张已成必然。企业如此,普通农户对剑麻的生产投入更是不足。较之新兴产业,国家对剑麻这一传统产业的扶持不够,缺乏专项资金投入,社会投入渠道因其体制机制产权不清晰,难以形成,制约着我国剑麻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1.3科技创新产品开发滞后
剑麻行业由于其产业规模小,没有全国性的专门科研机构,无论是科技推广还是新产品开发,都局限在企业内部,不仅缺乏专业人才、专项资金,更重要的是没有与世界同行业进行科技交流沟通的专门平台。近年来,除了广西的农垦系統、广东的湛江等一些单位和地区,在先进栽培技术推广、现代机械应用等方面取得一些成效外,大部分企业与地区剑麻种植技术攻关、产品创新多年停滞不前,主打产品(如H.11648、白棕绳、钢丝绳芯)当家几十年没有替代产品,国内外市场上畅销的剑麻纱、剑麻布、剑麻地毯、剑麻抛光轮等,也是开发久远的产品,面对国际市场对花色多样化和产品高档化的需要,我们无一应对。
3.1.4剑麻产业质量监管力度不足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剑麻纤维无论是单产数量,还是纤维质量,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作为小产业,整个行业处于自发的发展状态,国家行业部门以及质量监管部门的重视与支持不够。目前,农业部在海南建有剑麻纤维国检中心,但所在位置与我国剑麻生产布局不匹配,难以实施有效监管。
3.2 建议
3.2.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理顺经营体制和分配机制,建立多元投资主体,实现优势互补、资源集成,迅速做强做大剑麻纤维生产加工企业。打破旧有的体制和区域限制,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扩大企业规模和综合实力,推进产业化经营。通过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问题。
3.2.2实施标准化生产,统一质量认证及追溯体系。通过统一技术规程、统一工艺路线、统一质量标准,将国内剑麻纤维产业纳入行业乃至国家的监管范围,将剑麻纤维的质量管理贯穿从种植到收获加工全过程,从成品的源头上把好质量关。在流通环节,剑麻纤维及制品应该借鉴棉花、桑蚕干茧和其他麻类纤维的做法,进行公证检验,规范剑麻交易行为,维护剑麻市场秩序。
3.2.3健全科技应用服务机构。建立产品研发、科技推广、苗木培育基地或中心,使之成为聚集技术和人才的载体,整合行业资源优势,促进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
4结语
随着绿色农业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剑麻产业必将迎来高速发展时期,这就要求国家有关部门打破剑麻属于小产业的观念束缚,出台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政策、发展策略、行业指导内容,建立相关的生产标准、检测标准以及质量认证、产品追索体系,确保剑麻产业有序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东宏.世界剑麻业历史现状及中国剑麻业发展前景和对策[J].福建热作科技,1999,24(1):4-9.
[2] 徐欣,程光旭,刘飞清等.剑麻纤维的改性及其在摩擦材料中的应用[J].复合材料学报,2006(1):133-138.
[3] 王尉,周文钊.剑麻核酸的高效提取及应用(英文)[J].热带作物学报,2008(6):57-61.
[4] 薛刚、王越川 近十年世界剑麻生产和贸易概况[J]热带农业科学,2010(2)
[5] 黄富宇,广西农垦剑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 热带农业工程,2012(34)
[6] 李斌.剑麻组织和细胞培养诱导蛋白酶的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