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拥挤的生活环境会把人逼疯吗?

2017-07-09

奥秘 2017年7期
关键词:生活史人口密度理论

想像一下,自己每天都生活在拥挤的环境中是什么感受?想想都会被逼疯…… 不过,你想过这是为什么吗?

在 20 世纪 60 年代,动物行为学家约翰·卡尔霍恩想要了解过度拥挤的环境会对大鼠的社会行为带来怎样的影响。于是,他把老鼠关进一个封闭空间,在一定条件范围内让他们自由繁殖。然而在随后的实验过程中,大鼠们出现了同类相食、弃置死婴和完全的社交回避等行为——就像是恐怖电影中的场景。

卡尔霍恩的大鼠实验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同时也激发了其他科学家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关于人口密度心理学效应的研究中去。一些研究发现,生活在拥挤环境中的人确实像那些大鼠一样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病,但其他研究没有得到相似的结论。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世界人口翻了一番,但有关人口密度心理学效应的研究却几近消失。

近期的一篇文章重新拾起了这个陈旧的话题,并提出一个全新的理论——生活史理论。运用该理论,研究人员可以了解动物在一生当中如何把有限的时间和能量分配给各项任务,比如成长、交配和哺育后代,并且明白环境因素决定了它们对分配方式的选择。

那么,这与人口密度有什么关系呢?生活史理论最早的观点之一就是:低密度环境,即周围个体较少的环境,会有助生物体采取“快速”生活史策略。在此策略下,生物体会进行快速繁殖,产生很多后代,但不会一一照料。简而言之,快速生活史策略关注当下,优先考虑 “数量胜过质量”。

这一策略以低密度环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较弱的社会竞争为前提。在这种条件下,快速繁殖可以让动物(包括人)更高效地开发环境资源,而且后代也无需受到过多的照顾,它们依靠自己也能够轻松地存活下来。

但是当环境变得拥挤时,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对资源和领地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为了赢得生存的机会,每个个体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能量以增强自身能力。这就常常导致繁殖的滞后,而且其后代也同样面临巨大的社会竞争压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最佳的选择就是将时间和精力用在少数几个后代身上,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而不是将有限的资源分散给过多的后代。

这就是“缓慢”生活史策略,它的核心是“质量胜过数量”。这种策略包含了为今后打算的考量,好让自身和后代都有机会增强实力。

由此引申出一个简单的问题:高密度环境会迫使人类采取缓慢生活史策略吗?

研究人员通过多种方法对这一观点进行检验。他们以州为单位(美国)收集人口密度、多样的心理特质和生活史相关行为等数据。结果发现,不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州层面,高人口密度区域内的个体所表现出的特征都符合缓慢生活史的心理侧写。他们更可能对未来做出规划,倾向于选择长期稳定的恋爱关系,结婚晚且子女较少,也更乐于为自己和孩子的教育投资。考虑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等因素,很显然这样的趋势仍然会持续下去。

为了了解短期高密度状况是否也会产生相似的影响,研究人员让参与实验的大学生(多为 18 岁)和年近 30 的成年人阅读一篇关于美国人口增长加快的文章,之后,要求参与者上报期望的恋爱关系和家庭规模。结果发现,参与实验的大学生更向往拥有少数几段稳定的恋爱关系,而不是许多的临时伴侣。而成年人则更愿意拥有较少的子女并且给每个孩子更多的投资,而不是将更少的投资花费在许多孩子身上。

所以,实验表明一旦考虑到人口密度增长问题,人们似乎更倾向于缓慢的生活史策略,即“质量胜过数量”。

至今,我们尚未完全理解人口密度的心理学效应。生活史理论为思考和理解这些效应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它还阐明了人口密度如何成为社会和人类群体中存在心理差异的可能原因。

这个新理论告诉我们:拥挤的生活确实会逼得人们有一点疯狂,但并不会像卡尔霍恩的老鼠那样以反乌托邦的形式出现。相反,它可能会促使人们乐于计划未来,寻求优质的教育,等待完美的伴侣,并且为他们引以为傲的独生子女倾尽所有。

●资料来源: 《环球科学》

猜你喜欢

生活史人口密度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高速铁路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
关于我国房地产价格的思考
社会生活史高考命题特征分析及启示
社会变迁与文化传承:一位苗族文化传承人的生活史研究
辽宋西夏金元日常生活史研究概述
厦门市流动人口分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