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松毛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的初步研究

2017-07-08陈果敏

山西农经 2017年9期
关键词:株率松毛虫赤眼蜂

□陈果敏

(定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山西 忻州 035400)

松毛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的初步研究

□陈果敏

(定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山西 忻州 035400)

为了探索研究松毛赤眼蜂对玉米的防治效果,引入吉林省公主岭产的松毛赤眼蜂蜂卡,于8月上中旬对玉米试验田分三次进行赤眼蜂释放,试验结果释放田与未释放田相比防治效果显著,防效达86.9%。

松毛赤眼蜂;玉米螟;防治;效果

松毛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属于昆虫纲膜翅目赤眼蜂科,是寄生性天敌,主要寄主昆虫有:枯叶蛾科、螟蛾科、夜蛾科、卷蛾科、灯蛾科、天蛾科、天蚕蛾科、毒蛾科、刺蛾科、舟蛾科、尺蛾科、弄蝶科等。

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属于昆虫纲鳞翅目螟蛾科,在忻州市忻定盆地发生2代。玉米螟以幼虫危害,可造成玉米花叶、折雄、折秆、雌穗发育不良、籽粒霉烂而导致减产,是本地玉米常发性害虫。重发生年份为害株率达到40%以上,中度发生年限为害株率达20%左右,轻度发生年份为害株率5~10%。

多年来玉米螟在以往的防治中,通常采用化学农药防治方法,这种方法的防治效果只是暂时性的不能治本,并且在化学防治的过程中寄生性益虫种群数量明显下降,同时农药的施用也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在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中,使用赤眼蜂防治技术,特别是利用松毛虫赤眼蜂寄生玉米螟卵,从而破坏玉米螟卵,进而降低幼虫的孵化率,是多地经过验证了的有效措施。为此,我县在2016年进行了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初步探索试验。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1.1 供试材料

吉林省公主岭产松毛赤眼蜂蜂卡,蜂卡冷贮保存在5℃左右环境下。

1.2 试验地点

定襄县南王乡东霍村村北一方、下一方、渠道地等玉米田,玉米留苗密度为4 000株/亩左右,试验面积120hm2。

1.3 试验点基本情况

试验地点位于定襄县城南9km,耕地面积213hm2,全村2014年种植玉米187hm2,玉米近三年平均产量为750Kg/667m2左右,由于本地多年来玉米连作和有种植甜糯玉米的传统习惯,常年玉米螟为害较忻定盆地其它地方严重1~2成。

1.4 试验处理方法

选择于8月8日~8月15日本地玉米螟成虫高峰期,产卵初期释放蜂卡,释放时间为三次,分别为8月8日~9日第一次,11日~12日第二次,14日~15日第三次,每次选择长势好的玉米穗位叶,在叶片背面距叶基部1/3叶脉上,将蜂卡用针线缝在其上,蜂卡释放密度为距地边6~7m,东西和南北距离分别为15m×15m,赤眼蜂活动期间禁止喷洒化学农药。

1.5 防效调查方法

在玉米成熟期9月中、下旬,根据田间玉米种植方片布局调查玉米螟为害虫株率,每点随机调查株数200~400株,折算成玉米螟危害虫株率,并同时在距离放蜂地100~1 000m的地点做为对照,进行玉米螟危害虫株率调查,调查结果汇总分析。

2 试验调查结果

见表1。

表1

3 结果分析

见表2。

表2

结果按成组数据t分析达极显著水平,经计算防治效果达86.9%。本年度玉米螟为害程度较常年偏轻,但基本可代表本地玉米螟发生规律及为害特点,试验结果可以代表本地正常年份结果。

4 结果讨论

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通过试验结果可以看出是一种防效显著,且绿色环保的农业综合防治措施,可以大力推广。它的推广必将把本地玉米螟为害程度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使用该项技术还可消除农药带来的污染,有力地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对于甜糯玉米无公害生产显得尤其重要。

1004-7026(2017)09-0059-02

S476.3

A

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09.032

猜你喜欢

株率松毛虫赤眼蜂
5种赤眼蜂品系对米蛾卵和梨小食心虫卵的选择偏好研究
四种赤眼蜂对槐尺蠖卵的寄生能力及适应性
是谁吃了松毛虫
松毛虫家族覆灭记
澳洲坚果杂交子代开花调查分析
蚂蚁大战松毛虫
松毛虫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三化螟田间为害丛率与为害株率相关性研究及应用
2018年泰山东麓和南麓甜樱桃主产区冻害情况调查
应用3种赤眼蜂防治油松毛虫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