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萧条”的神话与现实

2017-07-08江寒秋

齐鲁周刊 2017年26期
关键词:胡佛罗斯福新政

江寒秋

每当股市重挫时,总会有人心有余悸地回忆起1929年10月29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迎来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当日股指暴跌22%,从此“黑色星期二”被载入史册。

到1933年7月,美国股市上的股票价值只相当于1929年9月的六分之一。直到1954年,股市才再次回到崩盘前的水平。大萧条带来了罗斯福新政,同时它也充满了争议。

罗斯福花了7年时间加一场世界大战,才最终迎来了“新政”“可疑的成功”。也有经济学家,如托马斯·伍兹认为,终结大萧条的既不是“新政”也不是二战,而是战后情况恢复了正常:罗斯福死了,在罗斯福的年代骚扰企业和市场的不稳定因素消除了。假如没有胡佛和罗斯福那些愚蠢的毁灭性的政策,繁荣将回来得更早。

“黑色星期二”:股市崩盘的起点

一战前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不受国会立法制度的控制,银行家们可以悄悄操纵货币政策。20年代初美国流通中的货币是36.8亿美元,到1929年大萧条前夕是36.4亿美元,但总的货币供应,尤其信用货币的供应却急剧膨胀,从1921年6月的453亿美元增长到1929年7月的730亿美元。美联储长期刻意保持低利率的宽松政策,认为这样能够刺激经济繁荣。但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没什么推动,却大大刺激了投机。

当时美国分期付款的信贷消费模式很流行。1924至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额从20亿美元增至35亿美元。1926年,70%的汽车是通过分期付款出售的,这显示生产过剩和社会实际购买力之间的巨大差距。當时最富裕的5%的人拥有个人收入的三分之一,但这些人并不是消费汽车的主力。以汽车工业为核心的经济,一个巨大隐患是,当消费者收入增长放缓时,汽车这种非必需消费品的消费水平会大幅下降,这预示着实体经济前景不妙。

自从1920年那次经济危机以来,美国股市都在缓慢增长。到1927年,历经7年牛市以后,股市市值才大约增长到和实体经济相称的程度。1928年底,股市已从1920年最低时45点涨到245点。随后,在美联储新增信用货币政策的刺激下,股市泡沫急剧出现。

1929年6月,实体经济停止了增长,但大众却在疯狂的股市中丧失了自我,清醒者是少数。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是关于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父亲老约瑟夫·肯尼迪的,据说他曾讲过,如果连街上的擦鞋匠都在买股票,我就不想再待在里面了。

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最黑暗的一天到来了。早晨10点,纽约证券交易所刚开市,人人都开始不计价格地抛售,股指从最高点381点跌至298点,跌幅达22%。从这一天到11月13日,约300亿美元财富(约合现4000亿美元)消失,这相当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军费总开支。

整个11月中,股市跌势不止,滑至198点,跌幅高达48%。翌年,股市凭借残存的一口气,在年初大幅反弹,4月重新登上297点,此后又急转直下,从1930年5月到1932年11月,股市连续暴跌6次,道琼斯指数跌至41点,下跌了89%。

胡佛VS罗斯福:神话与现实

对于“大萧条”,过去的主流解读认为,胡佛信奉传统的放任自由观点,拒绝动用政府资金和国家政策干预经济,因此延长并加深了萧条。当罗斯福上台后,着手修正了政策,推行凯恩斯主义式的“新政”,积极干预经济,使美国最终摆脱了困境。

上述说法源于罗斯福的同僚和他的追随者们发动的新闻式政治宣传,接下来由两代历史学家,诸如两度普利策奖得主阿瑟·施莱辛格这样的人物,把这段经济史构建成了一个坚固的神话。正是媒体的支持、学术界的认可、知识精英的赞助、历史正统话语权的构建,塑造了关于胡佛与罗斯福之间长盛不衰的神话。但实际上,当时美国两党对如何摆脱经济危机并无太大分歧,他们都是干预主义者,都支持对经济实行计划控制。

胡佛拿出大笔政府资金来刺激经济。拿出5亿美元给农场主们提供补贴,让美国农产品维持了远高于世界市场的价格,结果导致美国农产品的市场份额被加拿大、阿根廷这样的国家迅速抢走。1931年,胡佛通过复兴金融公司计划把政府资金补贴从仅限于农业,扩大到提供给整个经济的各个行业。仅1932年一年,美国政府就拿出16亿美元现金和23亿美元的信用货币。同时,胡佛执政四年启动了大批大型公共工程项目,其数目超过此前30多年的总和。诸如著名的旧金山金门大桥、洛杉矶高架渠、胡佛大坝等,均是胡佛政府的产物。

胡佛还热衷于打击被其视为“寄生生意”的证券交易,他要求深入调查证券市场的“投机行为”,这打击了私人投资者信心,使股票市场进一步跌落。同时,胡佛希望尽量挽救更多的企业免于破产,削弱破产方面的立法,鼓励政府采取中止债务拍卖、禁止赎回权和实行债务延期偿付等政策,削弱了银行自救能力,打击了金融业的信心。胡佛还将大笔政府资金注入银行业,使银行业的信贷金融过度膨胀,银行的地位更加危险。

从上述措施看,新政的基本要素在胡佛时代已全部具备。罗斯福新政的主管人之一雷克斯福德·特格韦尔在40多年后承认,“虽然当时我们并不承认,但实际上,‘新政就是胡佛所启动那些项目的延伸。”

新政时代的“大萧条”

罗斯福就任总统后,推行“3R”为核心的“新政”,即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和改革(Reform)。

总的来说,新政缺乏统一规划、临时拼凑、彼此掣肘甚至自相矛盾。罗斯福的新政中最重要的措施——《工业复兴法》人为保持高工资,以维持高物价不下跌,这使得失业率居高不下,全体消费者在高物价下艰难度日。罗斯福身上有着类似现任总统奥巴马这样根深蒂固的反商业倾向,使商人和投资者觉得国家政策充满不确定性,搞不清政府下一步又会出台什么惩罚性措施。同时,罗斯福把所得税税率从大萧条前的平均25%,提升到70%甚至90%,高税收进一步打击了投资者的投资意愿,按照阿瑟·拉弗在70年代末才揭示的“拉弗曲线”规律,罗斯福的高税收政策本意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畸高的税率严重挫伤投资者积极性,抑制了创业和再生产的扩大,严重压抑了财政收入的增长。

胡佛与罗斯福“新政”对经济的干预主义政策,实质是一个连续统一的整体。支持两个总统的两派彼此对立的历史学家多年来众说纷纭。占主流的罗派认为,罗斯福的“新政”带来了经济恢复,胡派则认为“新政”搁置了胡佛经济政策已经带来的效果。从20世纪后期兴起的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观点来看,两人的干预政策都带来通货膨胀,通过这一手段实现了经济的自然恢复,但恢复是缓慢和脆弱的。

美国经济的真正恢复,实际要到1939年9月二战爆发以后。欧洲战争再次打响的消息传到美国时,纽约证券交易市场一片欢乐气氛,完全抹去了“黑色星期二”不愉快的记忆,1941年美国经济终于突破1929年的水平。

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于1940年在美国发表演讲,承认欧战爆发对美国经济恢复至关重要:“你们的战备工作,非但不需要牺牲什么,反而对经济是一种刺激,这种刺激是‘新政不能给予的,促进了个人消费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罗斯福花了7年时间加一场世界大战,才最终迎来了“新政”“可疑的成功”。也有经济学家,如托马斯·伍兹认为,终结大萧条的既不是“新政”也不是二战,而是战后情况恢复了正常:罗斯福死了,在罗斯福的年代骚扰企业和市场的不稳定因素消除了。假如没有胡佛和罗斯福那些愚蠢的毁灭性的政策,繁荣将回来得更早。

猜你喜欢

胡佛罗斯福新政
“新政”爆款第一车?
关于新政的思考
『拖延』来的成功
参照 借鉴 提升——中美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罗斯福新政”
换个角度看历史——以《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为例
罗斯福的壮举
来清朝打工的美国总统
罗斯福与戴高乐的恩恩怨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