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的挖矿江湖
2017-07-08宗和
宗和
很难确定,创始人中本聪一开始是否就有意让比特币与现行的金融体系形成参照。在比特币出现的早期,中本聪曾说:“比特币方便的是这样一些人:没有信用卡或不想使用信用卡,不希望被伴侣发现账单,不想在色情网站上暴露信息,讨厌定期计费。”它看起来像是为技术宅人们提供的一个存私房钱、进行秘密消费的把戏手法。
天才的构想
毛世行是中国最早了解比特币的探索者之一,在比特币圈内,他的网名“七彩神仙鱼”更加广为人知。有传闻称他拥有的比特币数量达到5位数,但和这个圈子里的大多数人一样,他对自己财富数量不置一词。
毛世行更愿意把自己称为比特币爱好者,或者,信徒。他是从某个国外技术博客上知道“比特币”这个名词的,他已经不记得那位博主了,但他记得那篇文章说,“此物一出天下反”。
比特币的最初构想由一个叫中本聪的网络ID在2008年提出,这个ID在互联网上一个讨论信息加密的邮件组中发表了一篇名叫《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文章,文章构想了一个全新的数字货币体系。
在这个货币体系里,货币总量恒定,没有中央发币机构,个人财产绝对不受侵犯。这几乎符合自由经济学家哈耶克对货币的理想预期,但在前互联网时代,这是不可达成的。而中本聪试图用自己的密码学知识和互联网技术设计出这个体系。
关键是这个体系里的财富如何产生并流转、记账。实际上,人类的财富文明就是一个记账的过程,古代,部落或种族凭借武力,取得对黄金和土地记账权;现代国家,中央货币发行机构以国家机器背书,取得对本国货币的记账权;而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国取得了对不同国家货币的记账权。
而在比特币世界里,没有武力,也没有中央机构,只要接入网络,人人都可以在单位时间内竞争记账权,也就是打包一个区块。竞争胜出者的区块被作为唯一有效的区块,并入区块链中,并获得一定数量的比特币奖励。这是一个天才的构想,既解决了比特币发行的问题,也为参与者提供了记账的动力。
但如何挑选出竞争胜出者?中本聪在这里引入了工作量证明机制。想要取得记账权的节点,需要解决一个数学问题,这个数学问题建立在密码学基础上,相当于寻找随机数。
寻找随机数比拼的是计算能力,计算速度越快,绝对胜出的概率越大。如同买彩票,买得越多,绝对中奖的概率越大。这个计算能力被称为“算力”。同时,根据中本聪最初的设计,比特币的总量为2100万枚,第一个四年产出1050万枚。此后,每四年减半,直到2140年,最后一个比特币被挖出。
如果黄金是造物主为人类创造的天然货币,那么比特币就是中本聪为接入网络的节点创造的数字黄金。对承认比特币价值的人来说,时间和算力将是比特币世界里获取财富的决定性因素。
同样是参照黄金,中本聪将打包数据块获取比特币的过程称为“挖矿”。但除了数量稳定稀缺,易于分割、携带、保存等显而易见的相同点以外,比特币与黄金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后者在被人类发掘以后,其价值确认经历的是人类生命的代际流转,而比特币如果得到信任的话,伴随着互联网,其价值确认的时间将被大大缩短。
矿工的诞生
在比特币社区,共产主义理论创始人马克思的一句格言被频频引用:“货币并不天然是黄金,但黄金天然是货币。”仿黄金而生的比特币验证了这句话。
从中本聪呼吁维基解密不要接受比特币捐款,到捐款发生的半年里,发生在比特币身上的大事件包括一个以比特币交易的违禁物品黑市网站上线;《时代》周刊发表关于比特币的文章,标题为《网上现金比特币,可能挑战政府和银行》;瑞典一位党派主席、企业家宣布把积蓄全部投入比特币;中国第一家比特币交易平台成立。
毛世行差不多就是在这段时间进入比特币世界的。当时的比特币价格和现在比起来还相当不惊人,但全世界一半的比特币正在以每10分钟50个的速度源源不断地产生,且每4年减半,他的判断是,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毛世行当时的判断是,比特币以及区块链技术,将和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一样,进入社会主流。
知道比特币后,他停掉了包括上课在内的所有日常活动,把自己的活动范围局限在了宿舍的床上,在整整三个月时间里,除了吃饭睡觉,他所有时间都花在了比特币交流论坛上。如果是技术帖,即使长达600页,他也会逐一看完。他的室友们认为他对比特币的关注,已經走火入魔,精神状态堪忧,但他自己觉得,他的人生即将洗牌。
从一开始,他就将注意力锁定在技术流的“挖矿”上。2012年初,从购入四五台显卡机器开始,到2012年末,他将自己家的客厅变成了摆放近20台机器的比特币家庭“矿场”。
那段时期,毛世行积累了几乎所有的“挖矿”专业技术,并建立了自己的比特币圈社交关系网,他还记得当时圈子里主要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穷学生。当家里人问毛世行在干什么时,他通常都是直接回答“能回本”,他觉得解释起来太麻烦了。他试图退学,但没有得到家里人的同意。据毛世行自己称,他当时挖矿的收益仅够维持电费和机器成本。
正如中本聪最初的设想,挖矿为技术极客们提供了技术上的动力,贡献算力维护网络。但比特币与现实货币的汇率还不足以向圈外人士提供冒险的动力。
2012年11月28日,比特币生产迎来首次减半,那段时间,是毛世行知道比特币以来最提心吊胆的日子。根据比特币的技术原理,拥有超过比特币全网50%的算力,就可以攻破比特币的安全防线,让这场数字货币实验宣告失败。
而那段时间的币价依然平稳,没有更多人参与贡献更多的全网的算力。绝大多数拥有超级计算机的金融和科研机构,都有能力对比特币网络实现51%攻击,将比特币扼杀在摇篮里。
但当时没有这类机构注意到比特币,比特币挺过来了。在他看来“这完全是幸运,可能也是因为还没有经济利益驱使吧”。而在比特币内部,从那时起,一个隐匿的江湖开始风起云涌,比特币将背离中本聪最初的理想化设想,比特币也将变得稳健强壮。
专业矿机的出现
2012年11月28日,比特币产量首次减半时,有人认为价格会立刻翻倍,但行情很久都没有动静,毛世行表示:“为啥减半就必然会价格翻倍呢?没这个道理啊!”
但不久后的事情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2013年3月22日,因承受不住希腊政府的债务,塞浦路斯共和国最大的银行宣告破产,欧元贬值的恐慌再次袭来,已经在当年1月价格翻番的比特币瞬间从40美元暴涨至90美元。
潮水般的用户和矿工开始涌入比特币行业,比特币挖矿江湖开始风起云涌了。
2009到2010年,全世界为数不多的挖矿都在普通家庭电脑的CPU上完成。2010年7月,随着比特币汇率的初步上涨,加入比特币挖矿的矿工增多,GPU挖矿开始出现,这些高性能的GPU芯片原本更多地配置在游戏发烧友们的电脑里。GPU论坛有人认为这破坏了规则,喊出“反GPU寡头”的口号。
但他很快就会发现,如同蛮荒之地的淘金热,比特币挖矿行业里,根本毫无规则可言。2012年冬天,网名“南瓜张”的中国北航博士张楠赓声称自己正在研发一种ASIC芯片,专门进行比特币挖矿,品牌名为阿瓦隆,以9200元的单价在淘宝上接受预订。
与作为电脑部件的GPU不同,ASIC除了用于比特币挖矿,没有任何用处,但如果研发成功,在比特币挖矿上,ASIC的单机算力将是GPU的数千倍,完全鸟枪换大炮的军备升级。
2013年春天,阿瓦隆ASIC矿机第一代横空出世。按照当时全网算力水平,在一段时间内,一台阿瓦隆矿机每天平均可以挖出超过10个币,而当时的比特币价格为400元人民币左右,即使按照当时的币价,每个阿瓦隆订购者在两三天时间里就能回本。
这一代阿瓦隆造就了数百个普通矿工的逆袭,也彻底颠覆了比特币挖矿行业,CPU、GPU一夜之间被清除出了比特币挖矿产业。
逐电而居
比特币问世以后,参照黄金/白银/黄铜等贵金属的兑换流通,有人又仿比特币原理,创造了为数众多的数字货币,包括2011年诞生的莱特币和2014年诞生的以太币。
2013年底,比特币矿机江湖格局已定,毛世行转向莱特币矿机研发,顺利进入量产,还得到一批预订。但毛世行没有料到的是,从研发到进入量产,短短不到半年,莱特币的人民币价格一路从100多元跌至5元,而当时,每挖出一個莱特币,电费成本为10元,因此公司不得不宣告破产清算。
如今,毛世行对中国的电力分布了如指掌。“四川用水电,新疆、内蒙古、东北主要是火电,贵阳的电价全年平均下来在3毛左右,贵阳电的优点是稳定,不需要搬迁。”他说。
他曾拥有的数千台矿机被分为几批,除了一部分被安置在南京的实验矿场以外,剩下的矿机如同牧人逐水而居般,逐电而居。范常青是他的大学同学,在毛世行组建矿场后加入公司,长期负责押送机器转场。跟着这些机器,范常青去过杭州郊外、大连郊外、大庆郊外、贵阳郊外。
相比之下,毛世行每小时耗电不足万度的矿场只是中小规模,中国目前称得上大规模的矿场耗电都在每小时1万到5万度,主要分布在四川西部、内蒙古和西藏。
毛世行对比特币有信仰。毛世行结婚领证那天,没有买戒指,而是挖了两个新区块,写下了结婚誓词。他设想过,假如有一天,比特币真的因为技术原因归零,这种技术探索依然是值得的。
所有比特币的信徒都感谢如同上帝创世一样创造了比特币后消失的中本聪,如果他真的有一天出现了,毛世行会向他致以崇高的感谢。不过,中本聪已经不能对比特币网络产生任何影响了,除非他动用他在理论上拥有的超过100万个比特币。
但这些比特币从被挖出以来,就没有交易过,一旦交易,在全网透明的比特币网络里,中本聪本人也将被追踪。而比特币圈子里,经常有人脑洞大开地讨论,如果大家合伙把中本聪干掉,等于每个人的财富都增值了。
反倒是每天都在守着机器、生产数字货币的范常青,对这类讨论完全不感兴趣。除了分享一些小众民谣和摇滚乐,他从来不发朋友圈,从来没用手机拍过一张矿场的照片。他见人就温和地笑,但惜字如金。对他来说,守矿场只是一份工作,他知道挖矿总有结束的一天,如果那一天来了,他一点也不想去皮件厂那端的中关村。那做什么?“就回家养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