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陷者的鲜花
2017-07-08秦牧
秦牧
有一件事情是许多人都知道的,被人称誉为乐圣的贝多芬,到了晚年耳朵完全聋了,他指挥着交响乐队在演奏,自已却没有听到什么。听众向他发着雷鸣般的掌声,他也不知道,到了同伴向他示意的时候,他才猛醒地向听众致谢。匈牙利著名的音乐家李斯特曾经在贝多芬面前演奏钢琴,李斯特接受了这位长者的命题,奏出了一串串美妙的乐音,但是贝多芬却一点也听不见,他只是从李斯特的表情和手指动作理解到他的造诣,并据此吻贺他罢了。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生理上存在如此严重缺陷,几乎完全听不到任何普通音响的人,却陆续写下了大量美妙的乐章,他为的不是自己的耳朵,他为的是广大群众的耳朵!
像这样的历史逸事,今天我们追想起来仍是很感动的。在一个音乐大厅里面,美妙的乐音四溢,所有的人都沉浸在甜蜜的艺术欣赏中,然而那个以全部生命活力舞动着他的仙笛般的指挥棒的音乐家,自己却一点声音也没有听到。
但是这位不幸的音乐大师,我想,他所感受到的另一种幸福,恐怕又是当时那音乐大厅里许许多多的人所没法体验到的,这就是:不被缺陷和困难吓倒的那种劳动创造的快乐!
这样的事情,我们现在不是也时常可以见到吗?
年前,有一个外国的芭蕾舞团到中国来演出,那音乐指挥,是一位眼睛盲了的七十岁的老者。有一次演出时我刚刚坐在第一排,看到这位老艺术家被人搀扶着走上指挥席,全神贯注地摆动着指挥棒的情景。想到他原可以在家颐养天年,却不愿休息,行程万里到国外来参加演奏活动,而当舞台上那些美妙的舞蹈在演出时,他却一点也没有见到。虽然我的视线不能专注于舞台上那群美丽如花的正在舞蹈着的姑娘们,而是集中于这位穿着庄严的礼服的老音乐家身上,特别是他强劲有力的双臂上。一时,我想起了盲诗人荷马,聋音乐家贝多芬这一类人物,想起了中国的“生无所息”的崇高的格言,想起了“英勇無畏”这一类珍贵的词句。
就在我们身旁,不是也有好些这样的人物吗?这些年来,我们听到有多少残疾者、缺陷者在学习和创造上攀登了怎样的高峰啊!有些人,半身瘫痪了却成为扫盲能手,有些人,身体残废了却发展成为艺术家、翻译家。在广州,就有一位盲艺人,在他的晚年更加闪耀着生命的光辉,不久以前他还经常登台演戏。还有一位从事“微细雕刻”的象牙工艺师,他能够在一粒“象牙米”(米那样大小的象牙粒)上刻十八罗汉,在一粒“象牙芝麻”上刻上岳飞的《满江红》,这位艺匠是瞎了一只眼睛的,你如果以为他是由于从事微细雕刻而瞎了一目,那就大错特错了,他是在青年时代右眼失明之后才从事这种微细雕刻的研究。他原来仅存的一只眼睛,竟比常人不知道高明多少倍地发挥起作用来了。
这些缺陷者、残疾者捧出来的艺术花束往往是格外鲜艳的,他们的汗水,化成花朵上晶莹的露珠了。
这多么使人想起逆流洄游的勇敢的鲑鱼,以及那搏击长空的豪迈的山鹰!
把阻力化成动力,使坏事尽可能变成好事,这些缺陷者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不正是些雄辩的例证吗?
如果说一个个寻常的人振作起精神、激发起毅力来尚且可以创造如此的奇迹,那么被最先进的思想所完全武装起来的人,这样的人所组成的集体,这样的集体所领导的国家,将能够克服多少的困难,创造多少的奇迹呢?
让我们赞美能够征服缺陷的大勇者!
让我们从历史上某些缺陷者所栽培出来的瑰丽的艺术鲜花中,更好地领略“勇敢”“劳动”“创造”这些词儿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