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地区差距及其动态演进

2017-07-08闫超栋马静

软科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移动电话普及率省份

闫超栋 马静

摘要:基于中国大陆31个省份2000~2013年的相关数据,采用Morans I指数、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法,对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空间不平衡性、地区差距及动态演进趋势进行实证考察。结果表明:中国信息化发展呈现明显的空间非均衡特征,东部沿海地区信息化水平最高,西南和西北地区相对落后;样本考察期内我国信息化发展指数的地区差距呈上下波动的不稳定态势,但总体上趋于下降。互联网与移动电话普及率的地区差距均呈显著下降趋势,总体差距逐年缩小。地区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地区内差距相对稳定,超变密度贡献不断增大;Kernel密度估计显示,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两极(多极)分化现象明显减弱,整体分布渐趋缓和,发展成效显著。

关键词:信息化;地区差距;动态演进;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7.10

中图分类号:C39;F2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7-0044-06

A Regional Disparity and Dynamic Evolution of Chinese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YAN Chaodong1,2,MA Jing1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211106;

2.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2233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levant data of 31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2000 to 2013,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s of Morans I index, Dagum Gini coefficient and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to empirically analyze the spatial imbalance, regional disparity and dynamic evolution of Chinese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Chinese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shows obvious spatial imbalance, where the informatization level of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 is the highest, the southwest and northwest regions are relatively behind. In the sample inspection period, the regional disparity of Chinese informatization development index fluctuates, but wholly declines. The regional gap of the Internet and mobile phone penetration rate significantly declines and is becoming smaller annually. The gap between regions is the main source of the overall gap. The gap in the region is relatively stable and makes more contribution to the super variable density.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shows that the informatization level in China gradually raises and pole (multipole) differentiation phenomenon obviously weakens, so that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gradually eases and the development is really remarkable.

Key words:informatization; regional disparity; dynamic evolution; Dagum Gini coefficient;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21世紀是信息经济、网络社会、在线政府和数字生活的时代,信息已成为与能源、新材料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正日益成为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1]。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正方方面面改变着人类的社会生活,重塑着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中国政府历来重视信息化工作,已将信息化上升至国家战略。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即加快了信息化发展的步伐。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信息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据《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5》研究显示,我国社会发展正在从工业社会加速向信息社会转型,北京、上海、天津等省级行政区已率先进入信息社会,预计到2020年前后,我国将在整体上进入信息社会初级阶段[2]。然而从当前发展形势看,由于自然禀赋和经济基础不同,我国信息社会发展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性,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特征均存在较大差异[3]。

3典型化事实

31中国信息化空间非均衡的基本事实

首先利用ArcGIS102软件分别绘制了2001年和2013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的空间分布图,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清晰、直观地观察到中国信息化发展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特征。

由图1可知,2001年东部地区信息化水平最高,东北及部分中部地区次之,而贵州、西藏等西南地区信息化水平最低。2013年我国信息化水平较2001年有大幅度提高,发展指数由2001年的平均046提高至2013年的平均076,但仍呈现出东高西低,尤其是西南、西北两个地区偏低的分布格局。就单个省份而言,北京、上海、天津始终处于领跑地位,广东、浙江、江苏、辽宁、福建、陕西等省份紧随其后,处于第二方阵,而西藏、贵州、云南、青海、甘肃、广西等省份则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发展程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5%,这或许与这些省份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等密切相关。

为进一步了解我国省际信息化发展的空间关联和集聚特征,本文分别测算了信息化发展指数、互联网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三项指标的Morans I指数值,见表1,并以2012年互联网和移动电话普及率为例绘制了Moran散点图,如图2所示。从三项指标的Morans I指数看,尽管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均表明我国各省份信息化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其中,信息化发展指数和互联网普及率的Morans I指数相对较大,样本考察期内,除2000年之外,其余年份均保持在025以上,且两指标的Morans I指数在2008年以后基本处于“同频共振”状态,充分说明两者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

系。移动电话普及率的Morans I指数在样本考察期内处于01~028之间波动,较前两者稍小,说明其空间相关性相对较弱,省际依赖不如互联网强烈。Morans I指数值在2000~2003年之间快速上升,之后保持相对平稳,在2012年以后陡然下降,这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信息化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基本吻合。2001~2005年为第一阶段,信息化建设蓬勃发展,移动电话快速普及;2006~2010年为第二阶段,信息化发展进入巩固调整期,各项指标增速减缓;2011~2015年为第三阶段,信息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城乡和地区差距加速缩小,省际关联相对减弱。

从2012年互联网和移动电话普及率的Moran散点图看,大多数省份位于一、三象限,即高-高型或低-低型,说明这些省份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互联网普及率散点图中位于第一象限的省份有7个,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福建、海南;位于第三象限的省份有16个,分别是黑龙江、内蒙古、山东、湖南、湖北、广西、河南、陕西、甘肃、宁夏、四川、重庆、青海、西藏、云南、贵州;移动电话普及率散点图情况与互联网基本类似,位于第一象限的省份有8个,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福建、海南、辽宁;位于第三象限的省份有13个,分别是安徽、山东、山西、河南、湖南、湖北、陕西、四川、重庆、广西、云南、贵州、西藏。

32中国信息化地区差异测度及分解

为进一步刻画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地区差异,揭示地区差距的来源,根据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分别测算了2000~2013年我国信息化发展指数、互联网与移动电话普及率的基尼系数,并按照传统东、中、西三大地区进行了分解。表2报告了部分年份结果。

①信息化的地区差距及变化趋势。根据测算的结果可以发现,样本考察期内,我国信息化发展指数的地区差距呈“反复上下波动”的不稳定态势,但总体呈下降趋势。具体而言,2000~2004年地区差距缓慢下降,并于2004年达到最低值0070;2004~2009年先上升后下降,2009~2013年重复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图3中“G总”折线直观展现了该变化趋势。剥离信息化发展指数中信息产业和技术、发展效果等宏观要素,单就互联网与移动电话普及率两个单项指标的地区差距而言,两者均呈坡线下降趋势(见图4和图5中“G总”折线),分别由2000年的0693和0402下降至2013年的0135与0127,年均分别下降124%和86%。这充分表明,自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在整体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我国区域信息化之间的差距在逐渐变小,地区间数字鸿沟呈缩小趋势。

②信息化地区差距的分解。首先就信息化发展指数而言,由表2可知,其东部地区的地区内差距最大,处于001~012之间波动;西部地区次之,差距介于东、中部之间;而中部地区的地区内差距最小,仅为0002左右。图3清晰地刻画了信息化发展指数的地区差距来源。其中,三大地区间的差距贡献最大,平均贡献率约为4912%,但处于波动减小的状态;超变密度的贡献次之,随时间推移呈逐步增大趋势;三大地区地区内差距的贡献最小,小幅波动保持在24%左右。

互联网普及率方面,表2的分解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地区内差距最大,但样本考察期内呈逐年下降趋势,其差距水平约为中部地区的72倍和西部地区的48倍。由图4柱状图的结构比例可以看出,地区间差距是互联网普及率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样本考察期内约占总差距水平的577%;地区内差距贡献相对稳定,保持在总差距水平的226%左右;超变密度贡献随年份波动上升,由2000年的116%波动增大至2013年的255%。

移动电话普及率方面,东部地區的地区内差距亦为最大,但随年份下降的趋势也最为显著,由2000年的0072下降至2013年的0018,降幅达400%;中部地区的地区内差距相对平稳,虽有变动但幅度不大,只在2011年以后呈逐年缩小态势;西部地区的地区差距在2000~2006年期间逐年扩大,至2006年达到最大值0014,之后逐步缩小,至2013年降至最小值0007。由图5柱状图的贡献比例可知,地区间差距依然是移动电话普及率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但贡献度比例逐年下降,与超变密度形成此消彼长的互补态势,至2013年两者贡献率基本达到一致,均约为总差距的375%;地区内差距一直稳定,持续保持在25%左右的水平。

33中国信息化的分布动态演进

通过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对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地区差距及其来源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接下来使用Kernel核密度估计分析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动态演进,通过对不同时期发展形态的比较,从更深层次把握信息化发展的演进特征。

本文选取Epanechnikov核函数作出中国31个省份信息化发展指数与互联网普及率的Kernel核密度估计二维图(移动电话普及率的密度估计与互联网类似,限于篇幅,不再赘述),如图6、图7所示。

选取2001年、2005年、2009年和2013年四年的截面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横向位置上看,无论是信息化发展指数还是互联网普及率的Kernel密度曲线,随时间推移,其中心均明显向右平移,这从根本上表明我国31个省区市的信息化水平在2001~2013年期间呈逐步提高态势,信息化建设在此期间取得了显著成效。从形状上看,两密度曲线在2001年时均呈多峰分布形态,至2005年时多峰分布明显减弱,之后逐渐演化为单峰。该现象表明我国信息化发展在2001年时呈现较为明显的多极分化现象,但此现象并没有持续长久时间,至2005年多极分化减弱,再至2013年多極分化消失。2001年和2005年的信息化发展指数与互联网普及率密度曲线均呈坡度陡峭状,意味高密度,表明我国31个省区市的信息化水平在2001~2005年期间大都集中在中低值区域,发展成效整体偏低;随着时间推移,至2009年和2013年,两密度曲线分布渐趋缓和,高度亦显著下降,全国信息化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升,水平值普遍集中于中高值区域。从峰度来看,样本考察期内信息化发展呈现由尖峰向宽峰形态的转变,同时呈阶梯下降趋势,宽度拉大,右拖现象明显。特别是2009年以后,这种变化更加明显。这表明在此期间各省区市的信息化差距进一步缩小,发展态势更趋均衡,信息化建设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

4简要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中国大陆31个省份2000~2013年的信息化发展指数、互联网和移动电话普及率为考察指标,采用Morans I指数、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非参数密度估计法,对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空间不平衡性、地区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进行了实证考察,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①中国信息化发展呈现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北京、上海、天津等东部沿海地区信息化水平最高,贵州、云南、西藏等西南地区及青海、宁夏、甘肃等西北地区相对落后;②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结果显示,样本考察期内我国信息化发展指数的地区差距呈反复上下波动的不稳定态势,但总体趋于下降。互联网与移动电话普及率两个单项指标的地区差距均呈坡线下降趋势,总体差距逐年缩小。地区间差距是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地区内差距相对稳定,超变密度的贡献不断增大;③Kernel密度估计显示,中国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两极(多极)分化现象明显减弱,整体分布渐趋缓和,密度降低,发展成效显著。

在看到发展成效的同时,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我国的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17],地区间发展依然很不平衡,样本考察期内仍有两极分化现象出现,地区差距在部分年份呈现扩大趋势。这都值得警惕,并应采取进一步措施加以解决。根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三点宏观建议:一是高度重视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空间非均衡性特征,通过深度调研制定和实施差异化的发展战略,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以切实举措推动我国信息化发展迈上一个新的水平;二是紧盯世界发展前沿,积极构建与国际社会相衔接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建设体系,打牢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信息平台和基础;三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绿色化的协同发展,加强信息人才培养,促进信息产业升级,以信息人才、信息产业带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壮大[18]。

参考文献:

[1]苗圩.国务院关于信息化建设及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info/2015-07/01.

[2] 信息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张新红. 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报告2015[J]. 电子政务, 2015(6):20-30.

[3] 李赫龙, 王富喜. 中国信息化水平测度及空间差异研究[J]. 情报科学, 2015, 32(11):95-99.

[4] Godejohann M, Preiss A, Levsen K, et al.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Productivity Growth: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Regulatory Practices[J]. Ssrn Electronic Journal, 2002, 11(1):33-58.

[5] Christopher Gust, Jaime Marquez.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Productivity Growth: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Regulatory Practices[J]. Labor Economics, 2004, 11(1):33-58.

[6] 张敏, 马泽昊. 信息化、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 财政研究, 2013(8):39-42.

[7] 谢康, 肖静华, 周先波,等. 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质量:理论与实证[J]. 经济研究, 2012(1):4-16.

[8] 徐维祥, 舒季君, 唐根年. 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测度[J]. 经济地理, 2014, 34(9):1-6.

[9] 任贵生.区域数字鸿沟成因及区域信息化水平评价问题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论文, 2008.

[10] 宋周莺, 刘卫东. 中国信息化发展进程及其时空格局分析[J]. 地理科学, 2013, 33(3):257-265.

[11] Li X, Griffin W A. Using ESDA with Social Weights to Analyze Spatial and Social Patterns of Preschool Childrens Behavior[J]. Applied Geography, 2013, 43:67-80.

[12] 刘华军, 何礼伟, 杨骞.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空间非均衡及分布动态演进:1989~2011[J]. 人口研究, 2014(2):71-82.

[13] Arestis P, Skott P. Conflict, Wage Determination, and Hysteresis in U K Wage Determination[J]. 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 2015, 15(3):365-386.

[14] Cooley J W, Tukey J W. An Algorithm for the Machine Calculation of Compex Fourier Series[J]. Mathematics of Computation, 1965, 19(19):297-301.

[15] Anselin L. Local Indicators of Spatial Association-LISA[J]. Geographical Analysis, 1995, 27(2):93-115.

[16] Dagum C. A New Approach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Gini Income Inequality Ratio[J]. Empirical Economics, 1997, 22(4):515-531.

[17] 楊京英, 熊友达,等. 信息化发展指数优化研究报告[J]. 管理世界, 2011(12):1-11.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J]. 领导决策信息, 2016(12):2-71.

(责任编辑:李映果)

猜你喜欢

移动电话普及率省份
排行榜
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83亿
我国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超90%
16省份上半年GDP超万亿元
回顾:农业现代化发展主要成效
万物起源
22个省
3GSM世界移动电话大会走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