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的代价
2017-07-08
在几次外出观摩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幼儿园在进餐环节采用了由幼儿自主盛饭的做法,我们觉得这对于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主意识可能有帮助,于是,我园从上学期开始也对此环节活动进行了改革。以往,我们都是由教师趁幼儿盥洗时帮他们盛好饭菜并分发到每一组的,幼儿盥洗完后就可坐到座位上开始吃饭。改革后,不同年龄班的进餐环节是这样的:小班幼儿自己盛饭,菜和汤由教师盛好,然后由幼儿自己端到座位上;中班幼儿自己盛饭和菜,汤由教师盛;大班幼儿一切自理。为了尊重幼儿的自主权,饭菜的量也由幼儿自己定。这样一改革,各班进餐环节的气氛变得轻松愉快起来,幼儿剩饭菜的情况也明显减少了。但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大半幼儿动作不熟练、盛饭菜的速度慢,导致盛饭菜的队伍排得很长,排在后面的幼儿需要等很久才能盛上饭菜。为此,我们马上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比如,让幼儿分组去盥洗、盛飯菜,以错开高峰期;又如,我们为每个班增加了一组盛饭菜的桶,每个桶里还多放上了几把大勺子,但情况好像仍没有得到多大改观。而时间一长,饭菜就变凉了,再加上有的幼儿用餐本就速度很慢,吃到后来往往会因为碗里的饭菜已经凉了,不宜再吃了,只好倒掉。二是幼儿有了自主权后,部分幼儿每餐都只盛一点点,遇到自己不喜欢吃的食物,则会盛得更少甚至不盛,因而进餐量明显减少了。为此,我们也想了一些办法试图加以改进,比如,我们通过讲故事对幼儿进行引导,通过评比奖励对幼儿进行激励,但效果好像并不明显。由此,我们陷入了矛盾之中:让孩子自己盛饭(菜)本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但孩子动作协调性和灵活性差是客观事实,让孩子自己动手,势必要耐心等待。可是,等待时间久了,饭菜就变凉了,对孩子的健康不利。而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要“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这个时间上的矛盾该如何解决?还有,对于进餐量,教师如果不作规定,孩子的营养摄入可能就达不到要求,满足不了成长所需;可一旦作了规定,进餐气氛可能又会重新紧张起来,而且也影响了孩子自主权的行使,那么,有什么好办法既可以让孩子自主、快乐地用餐,又能够保障孩子营养的合理摄入,从而获得健康成长呢?
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如果是您,您会怎么做?
读者观点
“自主”也须有规则
以往,教师往往以监督者的身份控制幼儿的进餐量、进餐速度等,导致进餐气氛紧张。实施自主进餐,关键的不在于幼儿是否自助盛饭菜,而在于教师有否转变高控制的角色定位,让幼儿在进餐活动中实现自我管理。针对个别幼儿表现出的偏食行为,教师首先要与其平等交流,了解其偏食的原因,然后通过榜样示范、故事引导等方法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食物,消除幼儿对某种食物的抗拒。
如果说教师包办代替只能使幼儿越来越依赖、越来越不自信,那么教师完全放手而不加以引导和支持,对幼儿的发展同样是不利的。在幼儿自助盛饭菜的过程中,教师虽然不动手但不等于完全放手。教师的任务是要更加细致耐心地观察每一个孩子,看哪个环节存在问题,为什么会在这个环节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既不能因为一时的不顺利而放弃既定的目标,也不能因为幼儿在某个环节出现问题而全盘否定自主进餐的价值。另外,教师还需要明确,即使幼儿已熟练掌握了自助盛饭菜的操作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也有可能发生这样那样的状况,所以在必要时教师还要发挥协调、帮助和引导作用。
即使是幼儿自主的活动,也应有一定规则。自主并不等同于绝对的自由,而是建立在规则基础上的自主。教师经过与幼儿的探讨,为自主进餐活动制定必要的规则,是为了让幼儿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只有让自主与规则并行,让幼儿的主动参与与教师的引导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自我管理与自我成长。
(山东聊城 于澄洁)
以“食育”促自主
开展自主进餐活动后,最令教师头疼的问题可能就是给了幼儿自主权,却保证不了幼儿营养的合理摄入。为此,可以开展“食育”活动,通过“知味”“品味”“寻味”,让幼儿爱上食物,从而改掉其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1.知味
幼儿之所以挑食、偏食,一部分原因是幼儿对食材不了解,不懂得根据自己的需要摄取适当的食物来增强体质,保障身体的健康。“食育”的首要目标是让幼儿了解食物,做到“知味”。
“知味”可以从了解食物中的营养素开始。将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素(水、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通过红橙黄绿蓝紫六种颜色表示出来,制作成图示贴在生活区的墙面上,同时展示午餐中的食材图片。在自主午餐开始前,教师可请幼儿“说说我的美食”,共同探讨今天的食物中有什么营养素,分别属于什么“颜色”,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好处,今天的营养是否均衡……记得在《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巴学园的校长要求孩子们带到学校的饭盒中要有“山的味道”(蔬菜、肉类)、“海的味道”(水产品),而不直接说“请不要挑食”“不要只吃单一的食物”,孩子们对校长一个一个地查看自己的饭盒感到特别有意思,接下来每个人找出自己的饭盒中哪些是海的味道,哪些是山的味道,如果缺了一样,校长夫人就会把自己准备好的给他们添上,这样一来,孩子们谁也不会说不喜欢吃哪一种,只会为自己的饭盒中两样味道齐全而开心地又嚷又叫。经历这样的活动,幼儿会逐渐了解生活中的食材,获得一些粗浅的营养知识,知道一些食材对自己健康成长所起的作用,从而自然地改善饮食习惯。
2.品味
幼儿挑食、偏食多半是由于食物的外观、口感、气味等给幼儿的感觉不佳,或者某种食物曾给幼儿留下糟糕的第一印象,幼儿不愿意再去尝试了。成人尚且会如此,何况对各方面极其敏感的幼儿呢?幼儿园无需给幼儿提供多高级的食材,但可以对食材进行多样化的加工,以增强幼儿的食欲。如果幼儿不喜欢吃某一类食物,教师不要强迫幼儿,要在深入了解其中原因的基础上帮助其改善。除此之外,进餐时要允许幼儿有适当的交流,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享受食物的美味。
3.寻味
在有些幼儿园,炊事人员除了准备餐点外,与教师、幼儿几乎没有任何接触。其实幼儿积累饮食经验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真实的感知与体验,这就需要加强炊事人员与幼儿之间的良好互动。幼儿园可定期开展“寻味”活动,如,教师带领幼儿参观厨房,了解炊事人员的工作内容和食物制作的整个过程,或者请炊事人员到班级展示食物制作过程,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知道自己的午餐是如何制作的,也能让幼儿体验到食物来之不易,从而学会感恩和珍惜食物。
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可为幼儿设置“小厨房”活动,让幼儿自主操作和体验,如,自己煎鸡蛋、做蛋糕等。还可以在自然角开辟“蔬菜园”,种植幼儿经常食用的蔬菜,如西红柿、青菜等,让幼儿通过“寻味”活动真正爱上进餐。
(湖北武汉 秦 晴)
抛开形式,回归本原
自主进餐中孩子是不是自己盛饭,这只是一种形式,真正的自主是从孩子的特点出发,引导孩子主动、快乐地进餐,保障孩子的营养摄入,从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第一,创设环境,营造轻松的进餐氛围。良好的进餐环境可以激发幼儿的食欲,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培养。在进餐前,通过播放轻柔的音乐,让孩子产生愉快的情绪。教师向孩子介绍当天的食物名称及其营养价值,并让孩子通过视觉、嗅觉等直观感受,产生食欲,体验进餐的乐趣。需要注意的是,进餐前后不宜大声指责和批评孩子,以免引发孩子的负面情绪进而对进餐产生反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餐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从而让孩子感受到吃饭是一件愉快的事,是一种享受。
第二,言传身教,做孩子的榜样。孩子天性爱模仿,因此成人要以身作则,在进餐态度、进餐方式上给以良好的示范。如,一只手扶碗、一只手拿勺子或筷子,进餐时细嚼慢咽,不挑食、不随意走动、不大声说笑。另外,也可以树立同伴中的榜样,以影响和带动其他孩子。
第三,循序渐进,鼓励幼儿自主进餐。一味地强迫孩子,反而可能造成孩子对进餐活动的反感。对于食量较小的孩子,盛饭菜时可以允许他们先少盛一些,鼓励他们吃完再添,以免让他们觉得吃饭是一项难以完成的任务。可以利用餐前的时间讨论一些关于成长、健康的话题,引起孩子对吃饭的兴趣。如,小朋友要怎样才会长高,怎样让自己的脸蛋像苹果那样红润,怎样才可以有力气、少生病……这些话题能让孩子了解食物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从而主动、积极地面对进餐这件事。
第四,家园共育,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良好进餐习惯的形成只靠幼儿园一方的努力是不够的,幼儿园应与家庭合作,对于幼儿进餐方面的要求,双方要保持一致。事实上,家庭对于培养幼儿进餐习惯所起到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家庭比幼儿园更有条件针对孩子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饮食。可建议家长,如果条件允许,应尽可能地让孩子参与做饭的过程,比如去市场买菜,帮忙提回家,一起择菜、洗菜等。孩子对于亲自参与制作的食物会特别感兴趣。另外,建议家长不要在家中备过多零食,尤其是“垃圾食品”,以免孩子吃不下饭菜;进餐时要收起玩具、关掉电视,让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吃饭上;要鼓励孩子好好吃饭,但不要用利诱的方式,避免孩子将吃饭当作一种条件来交换;宜将孩子进餐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内,避免孩子养成吃饭拖拉的习惯;用餐前、用餐后避免训斥孩子,以营造轻松愉悦的进餐氛围。
(浙江桐庐 洪 晶)
三言两语
我认为,在保证“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可逐步引导孩子有准备地开展自主进餐。首先,孩子要有良好常规习惯的准备,比如,要懂得排队、轮流、互助等。其次,孩子要做好身体方面的准备,比如,有一定的上肢力量、手眼协调能力等。再次,家庭方面也要帮助孩子做好准备,比如,可在家为孩子积累自主进餐的经验等,个别教育收效更佳。最后,幼儿园要做好场地及工具的准备,比如,有与自主进餐活动相适应的场地,用具的规格、数量要符合孩子的特点,满足孩子的需要。
(四川成都 张喆颖)
实施自主进餐不能“一刀切”,幼儿不仅存在年龄差异,而且进餐习惯、动作协调性上也存在个体差异。小班刚入园正是学习良好进餐习惯的关键阶段,且幼儿的动作协调性以及对何为“适量”的把握能力都尚有欠缺,不宜采用案例中所述的自助式进餐。建议可在中班下学期开始实施,实施前,教师可通过和幼儿讨论,帮助幼儿明确自主进餐的要求,如,有能力把握进餐时间、进餐量,有良好的进餐习惯等,然后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否想要自主,将选择权交给幼儿。当然,幼儿的选择可能不一定符合实际,但教师可以在實施过程中加以引导、帮助,让幼儿在学习自主进餐的过程中更加了解自己,学习正确评价自己。进入大班后,幼儿会逐渐明确实施自主进餐并不是教师的要求,而是自己的需要,因为自己渐渐长大了,可以做到自主了。
(江苏南京 陶 蓉)
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学习与发展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的教育价值。案例中的教师通过观察发现了幼儿实施自主进餐后出现的等待现象以及挑食等问题,此时教师应意识到问题的出现就是幼儿发展的契机,并用课程的思路解决幼儿自主进餐中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幼儿学习的过程。如,教师可以和幼儿讨论进餐环节存在什么问题以及有什么可行的对策,达成共识后在接下来的进餐环节中加以改进,遇到新问题再讨论、再调整。这对于幼儿来说比直接告知要有价值得多。
教师要为幼儿的自主进餐提供适宜的支架,这里的支架可以是环境的暗示,工具、材料的支持,也可以是教师言语上的引导、行动上的帮助等。如,提供方便幼儿自我服务的工具、材料,提供具有暗示性、指导性的环境,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个别化的指导等。
(江苏南京 黄双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