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数据背景下的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展示与利用

2017-07-07吴欣玥

四川建筑 2017年3期
关键词:文化名城成都利用

吴欣玥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41)



网络数据背景下的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展示与利用

吴欣玥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41)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数据的快速膨胀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展示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信息。文章利用网络游记数据,将成都历史文化名城展示与利用进行数据化构建,通过大规模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妥善处理成都历史文化名城展示与利用的方式与途径。同时,建立完善的数据信息资源平台,为后续历史文化名城展示与利用进行数据积累与铺垫。

网络数据; 历史文化名城; 展示与利用; 成都

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城市历经沧桑的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1],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物质结晶。近年来城市化快速发展,使得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受到巨大威胁,尤其是对于历史遗存丰富且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而言,这种破坏尤为严重。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据的快速膨胀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展示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信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名城保护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国内诸多历史文化名城展示和利用中还存在着诸如基础数据信息不全、展示利用评估标准不完善以及规划深度不够等问题[2]。网络数据将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并已经开始影响未来的历史文化名城展示与利用的发展。

成都在历史文化展示与利用上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前进;但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完善的框架体系,使成都历史文化展示与利用充满了挑战。在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背景下,成都历史文化展示与利用站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急需深化认识、提高技术手段、完成制度建设、形成完善体系。

1 网络数据在历史文化名城展示利用中的应用

成都于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历史悠久的历史特征,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它一直是中国城址未变、城名未改、延续至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几千年来成都城市虽然几度兴衰,但始终是在原址上不断再生和发展,直到今天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特大城市,这在中国城市史乃至世界城市史上实属罕见[3]。因此,如何处理好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展示与未来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当代城市建设的难题。

成都市历史文化名城利用与展示体系是对成都名城保护体系的重要补充,二者共同构成完成的成都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框架。展示内容不仅仅是现存的遗产,而应研究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革命运动和重要历史地点、场所等,通过规划、设计和建设,融入现代城市功能,将现存的遗迹和已经湮灭的历史性内涵综合地展现出来。

1.1 网络数据提取与人群感知分析

由于历史文化名城展示与利用涉及到的内容较为繁冗,需要应用新的处理模式对这些庞大的网络数据信息进行快速准确处理。网络数据的应用,能将大量历史文化名城相关信息进行有目的性的筛选和处理,为展示利用的方式、方法在名城中的应用,提供较为全面、具体的对策措施[2],提高展示利用实施的精确性。

研究根据Alexa相关统计数据,选择2015年中国在线旅游网站用户覆盖数排名前五位的网站。于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0月30日在网站攻略、游记板块搜索到以中国成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游记共7 748篇,筛选浏览量在1 000次以上,且有相关评论的游记473篇,剔除全部为图片、与主题无关、仅介绍成都相关景点的科普游记等无效游记,最终得到143篇有效样本。

研究采用ROST Contentmining软件作为分析工具,设定一个包括成都主要地名(如武侯祠、天府广场、骡马市)、主要旅游景点(如宽窄巷子、锦里、春熙路)、人名(如张飞、关羽、杜甫)、旅游活动(拜佛、逛街、吃饭)、专用名词(如庙会、三大炮、盖碗茶)等在内的自定义词典,以保证分词和词频分析结果的准确。启动软件后,将“一天”“我”“的”“是”“也”等常见的但又与体现旅游目的地形象无关的词汇纳入过滤词表,最终获得网络游记内容的高频特征词表及其频次(表1)。

通过分析结果发现,相较于自然景观,旅游者更偏向于人文历史景观。其中,以宽窄巷子、锦里为成都的代表,受众人群以中、青年居多;而武侯祠、杜甫草堂受众人群多为老人、小孩;67 %的游客在游记中都提及了“熊猫故乡”,其周边产业发展颇受青睐。

餐饮方面,95 %的样本里都提及了成都美食,如“来到成都,就恨自己的饭量太小”,“来成都不吃火锅等于白来啊”,美食是游客来蓉的重要吸引力之一,但也有部分游客提到景区小吃价格高,一到用餐时间就人满为患,必须等待很长时间等问题。

表1 网络游记景点名称和高频形容词分析结果

交通方面,有14篇游记提到了成都旅游交通情况,大多数游客对此持负面评价,认为因为建设地铁,导致成都市内交通拥堵,打车困难,而且景区之间缺乏免费的旅游交通车。

社会氛围方面,有32篇游记都提到了成都的生活氛围,以“悠闲、热闹”为主,但也不乏有相悖的评价,如浮躁、失望。持负面评价的游客大多认为旅游景点都差不多,看完没有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可玩可看的东西不多,很多游客只是抱着到此一游的心态。

1.2 展示利用现状问题

针对网络游记分析结果发现,成都历史文化名城展示与利用存在如下几大问题。

历史资源空间分布呈破碎化,缺乏系统性。大量遗产资源点位呈碎片化分布,缺乏系统性的保护体系将其整合,形成特色资源集聚区。

展示利用体系单一,产品总量不足。景区周边餐饮店供不应求,导致用餐时间人满为患;游客旅游信息获取途径不明确,信息获取不全面,无法系统全面展示千年成都的古城风貌。

历史文化内涵认识不足,文化软件缺乏深入挖掘。对普通历史遗产和乡土景观重视不够,让游客产生商业化、浮躁感受;同时对城市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失掉了城市的魂”,城市品牌特色薄弱,民众历史文化教育普及不高。人文旅游景点受游客青睐,但商业化、改造痕迹太重。

历史片区名片薄弱,缺乏公众参与。成都中心城区历史文化面临出格局尚存,风貌不存的危机,片区特色和公众文化感知不足,缺乏展示活力;公众对于历史保护缺乏积极性,对历史物质遗存和非物质遗存缺乏正确理性认识。

1.3 展示利用体系

1.3.1 展示利用结构

结合旅游者感知分析结果,结合成都特色文化、道路系统、公园绿地系统等,从而形成一个点、线、面综合展现的网络。规划确定成都中心城区展示结构为“一心、九区、四廊、四河、三主题线路”(图1)。

图1 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展示利用结构

(1)“一心”指两江环抱形成的古城区,包括少城、大城格局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城墙遗址、古建筑等,展千年古城区内千年“鱼骨状”道路格局、人民北路-人民南路现代城市风貌景观轴及历史文化文物古迹、标志物以及购物旅游地、美食旅游地、文化路径等。

(2)“九区”指以成都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及特色文化资源为中心规划的标志性文化片区,包括熊猫生态文化片区、工业遗存文化片区,音乐文化片区,三国文化片区,浣花诗歌文化片区、禅林文化片区、古蜀文化片区、当代艺术片区、文化北城片区。

(3)四廊即叠加古城格局、文化资源点位、购物旅游地、美食旅游地、主要道路系统(含旅游通道)、公园绿地网络、古代商贸通道形成的四条文化遗产廊道。分别是古蜀道茶马古道川藏北线和川藏南线、千年丝路灵关道和五尺道。

(4)四河即中心城区四条主要的河流,府河、南河、沙河和清水河。

1.3.2 展示主题与路线

确定展示主题是为了突出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体现成都名城特色,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和形象宣传。根据对成都历史文化研究和现有条件,规划确定展示主题包括古蜀觅踪、古城民风、东郊印迹三类。

古蜀觅踪以武侯祠为北向起点,串联杜甫草堂、永陵、文殊院-驷马桥、朱悦燫墓,展示先秦古蜀道上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存、工业科技走廊和独具特色的古蜀民俗文化。成都市域内包含武侯祠、杜甫草堂、永陵、文殊院、明蜀王陵、朱悦燫墓、宝光寺、杨升庵祠等文化遗产点。以红牌楼为南向起点,展示茶马古道、南方丝绸之路丰富的民俗文化、商贸文化。

古城民风以少城为起点,展现传统成都生活氛围以及北方胡同与四川庭院结合的建筑遗存。串联古蜀船棺遗址、青羊宫、杜甫草堂、浣花溪历史文化风景区,经金沙遗址至两河森林公园,展现生态绿色的人文景观与璀璨的古蜀文明、诗歌文化。

东郊印迹以大慈寺—春熙路为起点,向东串联东区音乐公园、工业博物馆以及多个工业遗产点,最终到达北郊森林公园,展现人类工业文明的智慧结晶。

1.3.3 展示利用策略

成都历史文化资源展示利用策略主要包括融入城市功能、拓展原有方式两大类。

1.3.3.1 融入城市功能

结合保护体系,整合利用现有资源,共同打造成都市历史文化资源空间网络体系。将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城市绿地、广场等城市开敞空间体系,打造步道等慢行交通体系;挖掘成都非物质文化特征,将其融入现代城市环境和传统市民生活中,避免历史资源孤岛化和碎片化;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发扬成都市强大的文化资源特性,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1.3.3.2 拓展利用方式

(1)恢复原初功能。对有恢复条件的历史资源,包括建筑、遗址、街道、开敞空间等等,恢复原本的使用功能,实现本体展示。

(2)价值重现与提升。将历史资源原来拥有的价值,恰当地呈现出来,把被湮没的、价值不高的加以提升、集汇,赋予新的城市功能。价值重现和提升主要采用置换功能、延续功能、植入新功能等等方式。如文殊院对原有的佛教寺庙功能植入现代商业,既可以展示建筑艺术、宗教文化,又可以服务于休闲娱乐生活。

(3)文化沿革展示。成都市的文化特色是历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提炼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利用特色文化营造历史名城氛围。如在少城片区通过旧城改造恢复“将军衙门”旧址场景,新建“少城戏社”、“万春茶社”,植入少城文化元素,丰富展示内容。

(4)发展演绎展示。充分利用历史遗存的知名度, 在现有历史资源保护范围外, 发展建设现代旅游设施,实施建设必须与历史遗存及其周边环境相和谐。如金沙遗址博物馆对古蜀文化进行展示展览,科普教育,扩大游客参与性。

1.3.4 展示利用形式

具体展示利用形式包括陈列式、夜景展示、文化美食路径以及标识系统。

其中,陈列式以完善博物馆、陈列馆和纪念馆等文博系列的规划建设为主,拓展传统博物馆展示方式,参考先进经验形成博物馆展示、保护性展示、环境性展示、利用性展示、游览性展示、传播性展示等不同的展示方式,并设立其所需要的相关展示设施,形成历史文化遗产文博系列。

夜景展示应结合地标建筑、历史建筑、交通节点、绿地系统、城市广场、城市发展轴线、商业性道路和核心区域规划“两心、一轴、多节点”展示结构。“两心”指天府广场-红星路、会展中心-大源核心;“一轴”指人民南路中轴线;“多节点”指城市枢纽门户、商业综合体、超高层地标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和开敞空间等。

对于交通枢纽应突出城市文化,打造清晰明快的标识导向,营造纯粹简单的空间氛围;对于历史街区应体现成都传统文化特色街巷空间布局与建筑特色,重点体现街区主次结构,呈现特有的道路骨架,对交往空间、标志性构筑物进行照明设计;对于商业综合体及地标应体现城市的经济实力与国际现代化都市的氛围,突出品牌特色,营造商业氛围。

同时,运用火车采集器采集大众点评网页美食数据,包括点评数量、人均消费、口味、环境等,将其导入Arcgis后进行核密度估计分析,得出中心城区美食密度分布,并进行可视化表达。结合现有道路系统构建古城多条美食路径,包括长顺街-实业街-东城根街、草市街-西玉龙街-人民中路、西御街-东御街—染坊街-梨花街、学道街-红星路-北纱帽街-大慈寺路、天涯石街-武成大街等路径。

在两江抱城的历史城区依托锦城步道形成中心城六条文化路径,结合绿道形成环路,沿中心城区河道及绿廊,形成多个文化节点,串联城区主要历史文化斑块,并强化历史文化标识。选择空间尺度宜人,绿化环境较好的街道,串联传统街巷、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严格控制沿线建设的二次改造,结合旧城整治和基础设施改造,植入文化符号、设置特色标识,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历史城区文化展示格局(图2)。

图2 历史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展示利用结构

2 结束语

从展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蕴与风貌的角度来说,如何促进城市发展与历史保护有机结合,探索展示利用的有效解决途径和方式,是当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目标与难题之一。利用网络数据的方式进行历史文化名城展示与利用,能够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通过大规模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寻找到妥善处理历史文化名称展示利用的合理方式与途径,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格局与文化面貌更好地弘扬和传承。只有保证历史文化遗存形态和风貌具有较好原真性、完整性的前提下,选择网络数据的方式进行历史文化名城的展示与利用,才能更加有效体现历史遗存本身及其文化价值。

[1] 陈硕. 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与保护信息系统的研究探讨[J]. 福建建筑, 2006(2): 149-152.

[2] 赵超, 张笑楠. 探讨大数据背景下历史文化名城的展示与利用[J].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4(3): 31-34.

[3] 何一民. 成都城市历史的新发现[J]. 城市发展研究, 2004, 11(1): 75-78.

吴欣玥(1991~),女,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设计。

TU984.2

A

[定稿日期]2017-03-06

猜你喜欢

文化名城成都利用
基于城市发展机制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穿过成都去看你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蔚县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千年古城 重放异彩
数看成都
成都
鼎鼎大名“大名府”入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