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
2017-07-07曹新荣
曹新荣
摘要:实验教学是自然科学常用的教学方式,而化学学科的特点就是借助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对自然科学学习兴趣的养成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初中化学是实验教学的启蒙阶段,需要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家庭小实验等帮助学生获得生动丰富的事实性知识和正面积极的情感体验,以顺利进入化学科学的殿堂。这样,学生在这门自然科学的学习上才会感兴趣,才能让化学这门科学更具有探究价值。
关键词:基础实验;探究性;整合;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6-0084-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6.025
我国著名化学家和教育家傅鹰先生曾说过:“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然而如今的事实告诉我们: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要有扎实基础、规范的操作,所以开展大范围的探究性实验,实施探究式学习,无论是能力还是时间都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初中化学仍然需要重视基础实验,在基础实验中设计探究性内容,扩大基础性实验的容量,达到抓基础同时增强学习兴趣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验证性实验的作用,从基础实验做起,适度、巧妙调整实验方案。为此本人就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发表一点自己的思考。
一、设计不同实验方案,让学生从多角度探究
整合基础实验,在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起到多角度探究不同知识点的作用,使实验内容既具有知识价值、智力价值、又是一个具有探究价值的验证实验。
1. 相联知识点整合,形成综合实验
整合实验是教师备课技术的能力体现,既要帮助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又要让学生学习有所提高,让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得到飞跃发展。
如学习溶液的形成的知识时,探究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时,可以将课本实验中的高锰酸钾、碘换成氢氧化钠、硝酸铵、氯化钠,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得出不同物质溶解时的热量变化。这样的设计改进可以用相同的时间探究出多个实验结论,既是验证实验又具有综合性,学生得到结论的同时又有了意外之喜,能够更多的增强实验的趣味性。
2. 创造失败实验,增强探究欲
人对于好奇的事物总想不断探究,直到达成自己的愿望。学生在遇到实验失败时,也会不断尝试,反复试验,饱尝其中的艰辛,才会收获成功。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特殊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打破教材理论和学生实验的一致性,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新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发展的巅峰。
如课本中的家庭小实验,在小烧杯底部铺上适量面碱,然后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再倒入少量白醋。将这个家庭实验搬到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完成,我故意用一根长蜡烛,点燃后在火焰上罩着一只高玻璃杯。然而蜡烛始终没有如课本中所说的会熄灭,直到一遍又一遍的重做,同学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改进方案,蜡烛也慢慢的变短了,再做一次,蜡烛终于熄灭了。一次次失败总能调动学生思考的激情,最后的结论其实很简单,CO2的密度大于空气,沉到了蜡烛脚下,而蜡烛很长,所以不会熄灭了。这样的实验失败不是操作错误,而是预估的现象与事实不同,就像无风的湖面突然飞来一块石头,总是那么显眼。在这个实验中老师故意使用了长蜡烛,使实验结果在同学们的头脑中那么清晰,加深了CO2的密度大于空气,这个知识的影响,也同时告诉同学们,实验事实永远比理论更有说服力。
3. 不拘一格设计实验,让基础实验不常规
基础实验往往注重知识的严谨性、实用性,教学过程中不宜轻易推翻这样的实验,而我们教师可以在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巧妙设计方案,将基础实验融入趣味实验,从而达到教师预设的探究目的。
如学习二氧化碳的知识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小实验:取一个二通管,在二通管的上部放一张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A,在下部从上到下放一张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B和一张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C,然后将二通管中间进气口与一个二氧化碳发生装置连接,保持二通管上部和下部固定。通入气体后,不一会儿,石蕊试纸A、石蕊试纸B都不变色,石蕊试纸C变红。这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二氧化碳遇水反应后生成碳酸,而二氧化碳本身不能使石蕊变色。这个实验通过装置设计,只要简单的实验就可以使课本中需要繁杂的实验才能验证的知识得到验证,节约了课堂时间,让学生简单直观地获得实验现象。
学生对课本知识知之甚少,学习过程中总感觉只有看的份,没有参与的权利,这样无法激起学习的兴趣。通过教师对基础实验的改进、设计、整合可以达到培养能力的效果。由此可见,基础实验是需要精心设计的,教师的引导也是很关键的。
二、创设情境,不要放弃任何一个激发学生探究激情的机会
课堂是学生的主场,不是老师耍酷的舞台。老师有意创设需要的情境,让学生的思绪在课堂碰撞,在辨析和评价的基础上,让实验课气氛更融洽、让学生合作学习更有激情。验证实验的过程中不仅不要怕学生出现错误,而且要让学生“和失败做朋友”,学生只有接受失败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才会设法找出失败原因,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在挫折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如在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时,教师先让学生例举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再让学生探讨这些方法是否可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在探讨中学生会发生争执,有了争执,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到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原理需要什么要求,这样实验的效果自然就被放大了数倍。在此实验中就可以发给一部分学生碳酸钙粉末,一些组发给块状碳酸钙,当学生见到产生气体的速度不一样时,学生的关注点自然而然就转移到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不同会影响反应速度,头脑就会快速思维,不用教师去追问,学生就开始讨论甚至问教师了,他们怎么舍得放弃这个表现的机会呢。在实验中一部分同学发给浓盐酸,一部分同学发给稀盐酸,一部分同学发给稀硫酸,当学生看到出现不同的现象,激发学习兴趣的机会又来了。在这样的实验中许多老师讲得喉咙沙哑,这都没有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扼杀了学生探究的激情。实验过程中,不少学生开始对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存在疑问,调皮的学生用排水法也收集到了气体,这让用排空气法收集的同学不自信了,怎么可能呢。其实,这时老师可以卖卖小关子,让学生到网络上自己查找答案。
实验是化学的生命,初中化学的基础实验更是化学发展的基础,老师要不断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方法,探索基础实验的改进方案,让学生在基本的实验操作中获得更多,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进步。
參考文献
[1] 戴志群.中学化学实验改进方向的思考[J]. 实验教学与仪器,1994(2):11-12
[2] 孙旭,黄新阶.中学化学实验设计与改进的研究[J].化学教育,2007(12)
[3] 鲍锐.中学化学实验改进及设计理念的思考初探[J].数理化学习,2012
[4] 周小英.农村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