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一堂听不懂的课感动了
2017-07-07
傅绍信老人讲的那堂课,我听懂的句子一只手就能数出来。老人讲的临朐当地方言,是一套我从未接触过的语音语调,努力辨识几分钟之后,我还是放弃了。
但我依然被感动到。
从进教室的那一刻,老人就没有停止过微笑。他已经78岁,头发全白,清瘦,微笑让他始终保持着慈祥。三年级的孩子们双手叠放在课桌上,被我这个闯入教室的陌生人产生短暂好奇后,注意力便再没从讲台上的故事挪开。
我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觉得眼前这副画面异常温馨。用自己的语言给下一代们讲身边的故事,哪怕是作为一个外来者,似乎都能感到一种文化的安抚。
如果要赋予一些正式的意义,“爷爷奶奶一堂课”这个项目的确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地方。
让那些退休的、甚至从来不曾有过正式工作的老人,把他们经历的故事,他们一辈子的手艺,讲给孩子们,教给孩子们,这种价值或许是他们生命余热最大的发挥。所以我听到太多关于老人们早早来到教室做准备、风雨无阻不落下任何一堂课的故事,惟一的前提是“只要身体还允许”。
孩子们也乐在其中。七八岁的小孩最闹腾,注意力其实很难长时间集中,在一堂接近一个小时的周姑戏课上,他们拿着词谱,赤着双脚从头站到尾,表情依然灵动,情绪依然饱满。还有扬琴、书法、年画这些需要耐心的课堂,虽然也会有闹腾的时候,但作品完成之后他们得意的表情能看出真正的骄傲。
也许这些孩子们现在还不明白学的这些东西究竟意味着什么,但当他们长大离开家乡去更远的地方求学、工作、生活,在别人问起“你是哪儿人”的时候,不仅能讲出地名,还能讲出故事,或者干脆来一段当地的传统戏曲、代表性舞蹈的时候,他们会感激记忆中那些爷爷奶奶的课堂。
也有家长不理解,认为这些课外活动耽误了孩子学习,但当孩子们回去给爸爸妈妈展示画好的年画、写好的毛笔字,给爷爷奶奶像模像样地来一段周姑戏,或者幸运地被选为学校代表去县里、市里、省里汇报演出的时候,相信家长们能够感受到不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花钱不一定能够买到。
所以爷爷奶奶的课堂是多方都有需求的,这可能就是找到了“痛点”的结合,正如临朐中学附属小学老师们的总结:让孩子受教育,让老人获尊重,让文化得传承。但是何必说得那么“一本正经”?就像贺永强说的,老人开心,孩子开心,家长放心,这样就很好了不是吗?
有“痛点”的项目理应是有生命力的,也许这个课堂能够为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松松土,尤其在素养教育的观念尚未开化的广大二三四线城市(也是爺爷奶奶一堂课的主要项目地区),让孩子们的成长扎向文化的最深层。
不妨期待。
《爷爷奶奶的文化课堂》
作者:谢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