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静生动的文化基质:学校发展的内生力

2017-07-07李淑英

江苏教育 2017年12期

【摘 要】安静生动的文化基质指学校外在彰显规范有序的气质,内在具备持久稳固的精神定力,处处呈现蓬勃的生活气息、生长节奏和生命张力。这种文化基质源自对文化主张的深刻理解,对儿童发展的深切观照,对教育规律的深度把握。走向安静生动的学校生活,要专注于培育空间环境的儿童意蕴,专注于推动课堂现场的持续改进,专注于丰富儿童活动的内涵意义,专注于创生教师的实践智慧。

【关键词】文化基质;内生力;行动路径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2-0017-02

【作者简介】李淑英,江苏省无锡市隆亭实验小学(江苏无锡,214101)校长,高级教师。

学校,是儿童学习思考、实践探索的地方,故需安静;学校,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地方,因而生动。安静而生动,是学校日常生活的存在状态。安静、生动看似对立,其实意蕴和谐。安静,并非指悄无声息、静止不动、单调刻板,从外在表现来看,彰显的是有序规范的气质;从内在分析,具备的是持久稳固的精神定力。生动,指学校处处呈现蓬勃的生活气息、生长节奏和生命张力。教育是慢的事业,“静专”“笃行”,学校才能由内而外衍生出一种趋向质变的生长力量,实现自身的不断超越。

一、安静生动的学校生活本源分析

1.源自对文化主张的深刻理解。

文化主张使学校有坚定的信念。学校不应跟随外部各种思想潮流打转,而应拥有价值取向上的独特追求。这种文化主张不是口号喊出来的,而是时间和心灵“酿造”出来的,有历史的学校,可以追溯学校历史,寻访学校故事,基于时代优化升级;新建的学校,可以立足当下,朝向教育的“明亮那方”,基于实际发现与培植。学校要思考通过怎样的环境、课程、制度、活动来呈现自己的文化主张,唤醒成员对学校文化主张的深刻理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班级管理、德育活动等学校生活的诸多方面自觉实践,真诚行动,心无旁骛,恒久坚持,不游离,不放弃,安安静静地把自己坚信的理念做实。

2.源自对儿童发展的深切观照。

发展儿童,这是学校最重要、最核心的目标;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这是学校必须坚持的立场。学校深切观照儿童的发展,首先是观照学生作为具体的、个体的人的发展;其次是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获得最充分的发展;再次是为儿童当下幸福与未来发展,前者描述过程,后者规定结果,两者都具有独立价值。有了这种深切的观照,就能胸怀对教育本义的执着追寻,实实在在地为儿童的发展服务,学校才能越来越近地抵达安静生动之境。

二、走向安静生动的学校生活的行動路径

1.专注于培育空间环境的儿童意蕴。

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需要自然舒展的空间环境。“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学校的空间环境布置满、杂,儿童的生活、儿童的文化却是缺席的,标语、奖牌、特色展示……充斥着成人的思想、成人的语言,强势地在告诉、说教和命令,生硬而不易亲近。让学校的空间环境安静生动,首先要简化,空间布置疏密有致,留下一些空白,留下一些回味;其次要看得见儿童的思想,儿童的故事,儿童的经历,要找得到儿童自我发展的方向和力量。

所以,我们要问一问、听一听儿童的声音,他们喜欢怎样来设计和布置,让儿童喜欢天天生活其中的学校空间,让儿童自然地和环境发生联结,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唤醒、激励和鼓舞。“学校是师生生长的田野,班级(普通教室)是儿童之家,学科专用教室散发独特的课程气息”,这是学校设计空间环境,发挥其境教功能的基本理念。环境设计布置始终坚持体现“儿童生长”主题,始终坚持“展示学生活动,展示学生作品,展示学生成果,展示学生风采”。

2.专注于推动课堂现场的持续改进。

课堂是师生最重要的学校生活场域。学校走向安静生动,课堂首先要成为焕发生命活力的地方。专注于课堂现场的持续改进,有两层含义:一是从注重课堂外围的文化“包装”,显性的亮点“工程”,回到课堂,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到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改进上来;二是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改进,要从“模式”“范式”“新概念”“新名词”轮番上演的喧嚣中沉静下来,回归研究儿童的学习和发展,确立校本的课堂教学的价值导向,以主题研究式、问题解决式层递推进,持续提升课堂生活的质量。

几年来,学校聚焦“促进儿童生长”这一课堂教学的价值导向,以“典型课”的积累为主线,提出3年积累百个典型课例。学校着力做了两件事:一是教师提出自己的困惑点和兴趣点,确立研究视点;学科组确立研究专题,阶段突破,不断向纵深推进,在专题推进中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细致,越来越深入;二是保持行动之后的对话和分享,集体提炼,形成了儿童生长课堂的“3点理性认识”“4个操作要点”“5项行动策略”“2个观察与评价基本指向”。学校课堂发生了真实和积极的改变,学生“静得下”“学得进”“用得出”,呈现儿童生长的气息,也逐步形成了学校课堂教学的特点。

3.专注于丰富儿童活动的内涵意义。

杜威说:“单纯活动,并不构成经验;活动的实质是思考与体验,并追求意义。”走向安静生动的学校生活,要精简儿童的活动,简化活动的数量,简化活动的形式,同时要用心策划儿童的活动,丰富活动的内涵意义。儿童的活动要立足“有意思”,追求“有意义”;过程简洁、环节简单,而经历充实、建构经验;成为学生难忘的记忆,真正助力学生生命成长。

“基于德性生长的好习惯养成”活动是我校的德育主要活动,已经坚持开展了三年。简言易行是活动的基本思路,我们注重两个“结合”,即将上级部门的要求与校本活动结合,将活动与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行动结合;致力于四个“转变”,从关注外在的行为走向关注内心的世界,从成人设计要求走向儿童主体行动自觉,从机械的训练走向鲜活的体验,教师评价从单一走向多元互动;确立习惯养成的3个主题,身心健康、为人处事、自主学习;形成“我的好习惯我做主”“大眼睛寻找好习惯代言人”“好习惯奖章闪闪亮”等活动方式,引导、帮助、支持儿童“以身体之”“以心悟之”“以行化之”,向阳、向上,自主、自律,积极生长。

4.专注于创生教师发展的实践智慧。

学校要从关注少数骨干教师的阶段发展转向关注群体教师的终身发展,关注教师身处教育情境中的具体困惑和真实问题,提供教师需要的专业培训、专业支持和专业引领,不仅鼓励教师获得外在的学术荣誉,更激励教师不断巩固爱儿童、爱教育的情感,不断提升他们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力,研究儿童、发展儿童的行动力,使教师的实践性智慧不断创生,这才是本质意义上的专业发展。

学校倡导“知耕:让教学变成研究”,让学习、培训、研究融入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我们带领教师做“有主题”的实践,围绕“儿童生长”,每学期精心打磨一节课、一篇设计、一篇论文;做“有故事”的研究,成立“林语论坛”,学习“有意味地言说”自己的实践故事,从而对自己的专业活动有更深入的理解,发现其中的意义,从内部建构实践性知识,获得教育视界的敞亮;做“有深度”的反思,展开集体性“课堂解读”和集体性“论文修改”,选择典型的样本,共同讨论,深入分析现象、事件,进行深度的意义探寻,引发思维共振,促进思维深入,引导教师不断地自我否定与自我超越,引领教师达成优质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