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本科分段培养实践导向型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7-07-07伍君勇朱平华徐志兴

关键词:本科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伍君勇 朱平华 徐志兴

摘 要:中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是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途径之一,对于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和解决高端技能型人才短缺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文章在分析中职阶段课程体系和中职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主动调整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将本科段课程进行科学分类,适当提高实践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着力构建科学合理、衔接顺畅的中职本科“3+4” 实践导向型课程体系。

关键词:课程体系;中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7-0050-02

一、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的背景

2012年2月,江苏省教育厅发出《关于组织申报2012 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高2012[5]号),率先在全国开展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试点形式有中高職衔接、高职本科衔接和中职本科衔接三种。其中,将中职与本科直接衔接成为突出的亮点。在这种被称为“3+4”的分段培养衔接模式下,学生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中职学校学习3年,经参加文化考试合格后,升入公办普通高校应用型专业继续学习4年,符合条件的可以获得学士学位。完成中职阶段学习的学生可以获得中专文凭,有选择就业或继续读本科的权利。常州大学与江苏省武进中等专业学校共同申报的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项目于2015年获江苏省教育厅资助建设。

二、中职本科“3+4”分段的人才培养目标

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应着不同的课程体系。换句话说,人才培养目标为课程体系建设指明方向。一般而言,中职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偏向实际工程应用,突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执行能力。而公办普通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偏向学术研究或者突出管理能力等方面。不难发现,两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着较大的差距。而在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体系下,试点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中职学校学完3年后直接毕业去找工作,也可以经过考核后升入普通高校对应专业继续学习4年。可见,分段培养既要考虑每个阶段有相对独立的教学计划,灵活出口,又必须使两个阶段的教学计划有机衔接,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课程、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1]。

常州大学始建于1978年,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学、理学、管理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产学研”特色的普通高等院校。该校土木工程专业师资力量雄厚,近3年来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江苏省产学研前瞻项目,在江苏省内按本科一批招生,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见表1。江苏省武进中等专业学校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第三批建设单位,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见表1。根据中职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和技能优势,主动将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出调整,见表1。

表1 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三、中职本科实践导向型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建立中职与本科课程体系衔接的沟通协调机制

中职院校与公办普通高校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直接领导,两者虽有较好的合作基础,但仍需要强有力的沟通协调机制来保障“3+4”项目的衔接落在实处。建立由教育部门、高校、中职校、教研机构相关领导、教师参加的教学指导与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教育部门统筹协调,牵头高校主导引领,中职学校主动作为” 的协调运行机制,保证生源质量,避免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脱节[2]。

(二)科学分析中职与本科课程的特点

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不同,中职阶段的课程体系有两大特点。(1)基础性。中职阶段的课程体系中有相当比例为文化基础课程,这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和德育。这些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持续学习。因此,这些课程的课时必须要保证,没有压缩的空间。(2)职业性。由于要确保中职阶段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相对完整性,以便在没有通过考核升入大学学习的情形下具备初步就业的能力。这两个特点都为中职本科一体化课程设置带来了难度。

基于以上分析,高职本科衔接的做法即设置接口课程的做法不适合中职本科衔接项目[3]。应重新梳理分析中职阶段、本科阶段的开设课程,针对重复开设的课程,双方通过上述的沟通交流机制开展交流和研讨,从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以及考试方式等方面做出边界性规定。经过充分讨论和交流,我们保留中职阶段的所有文化课程,确保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此同时,将中职阶段开设的专业课分成三类。

第一类,无须调整类课程。这类课程按照原有的课程标准进行授课。比如“土木工程概论”、 “建筑制图”等。以“建筑制图”为例,中职阶段该门课程的课时为96学时,教师会详细讲解制图基本知识、正投影原理、剖面与断面图、轴测投影和建筑施工图识读。学生的学习效果也相当不错。

第二类,微调整类课程。这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丰富,课时也有保证,但与本科阶段相比,还需补充一些内容。以“工程测量”为例,中职阶段的教学围绕水准仪、经纬仪和全站仪的操作,内容很好,实践性很强。但是,本科阶段还有误差分析理论的讲解。学习这部分内容能提高内业计算能力,分析数据异常的原因。因此,需要在课程标准里加入这部分内容。第一类和第二类课程只在中职阶段开设,本科阶段不再开设。

第三类,重点加强类课程。由于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还有一些课程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加强。比如中职阶段开设的“建筑力学与结构”,共90个学时。这门课程的开设目的是基于中职阶段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给他们补充一些力学概念和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以便在实际操作中能够灵活掌握,避免重大工程事故。事实上,“建筑力学与结构”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本科阶段“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和“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5门课程。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严格规定,既要避免出现内容太多或难度太大,学生消化吸收不了,也要避免本科阶段重复讲授相同知识。

(三)加强中职阶段教研力量的投入

中职阶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改变,需要中职学校集中教研力量在文化课程教材建设、教学质量提升上下功夫。一方面,促进普、职沟通,主干文化课采用普通高中教材,除了高考应试外,在知识体系方面实行普通高中与中职教学同步推进和同步教研,促进中职文化课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本科阶段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奠定基础[4]。另一方面,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任课老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

四、中职本科实践导向型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

基于中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工程实践能力强的特点,中职本科一体化课程体系定位为实践导向型的课程体系。在强化学生原有操作能力、执行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和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与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管理意识,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端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按照常州大学的课程设置分类原则,将课程分为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4个模块。为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实践环节在实践导向型的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达到34.3%,远高于常州大学工科本科专业的平均比例22.6%。实践导向型课程体系设置详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中职阶段的课程体系完整性好,包括4个课程模块,涵盖文化基础知识、德育、艺术、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独立支撑中职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符合灵活“出口”的原则;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体现出理论知识的扎实和层次的超越,同时又与中职阶段的课程体系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形成了工程实践导向明显、衔接顺畅的中职本科分段培养课程体系。

表2 “3+4”分段培养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2012 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试点工作实施方案[EB/OL].[2016-09-26].http://moe.

edu.cn/jyb_xwfb/moe_2082/s7081/s7300/201303/t20

130327_149498.html.

[2]張建.中职本科“3+4”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江苏教育:

职业教育,2015,(1).

[3]苏宝莉,孙华林.“专本衔接、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J].教育与职业,2013,(29).

[4]徐广舒.高职与本科土建类专业“3+2”分段培养方案探

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2).

[责任编辑 包玉红]

猜你喜欢

本科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将情感教育融入“老年护理学”教学中对中职卫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