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兴产业视野下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2017-07-07王能河阮若林袁菲菲

关键词:新兴产业课程体系

王能河 阮若林 袁菲菲

摘 要:新兴产业视野下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改革,可以从地方高校转型大环境下运行“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模式,厘清专业目标,明晰人才培养战略定位、专业定位,规范课程体系设计原则与方法,构建“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框架,并对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内涵、课时比例有适时调控空间,全面落实“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行动计划,推动人才培养联盟建设工程,构筑课程平台。

关键词:医学信息工程;课程体系;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7-0039-03

地方高校转型改革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为指针,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实施协同育人行动计划,推动人才培养联盟建设。以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产业升级发展的需要,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在这个背景前提下,作为七大新兴产业之一的信息产业,高校如何应对信息产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开发信息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或产业化,达成产教实质性融合,我们认为制定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是基础,也是核心。其能从培养方案的多方面体现出“以人为本、质量领先,以生为本、追求卓越”的人才质量理念[1]。

一、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发展现状

我国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起步较晚,只有10多年的历史发展记载。2003年,四川大学以重点学科为依托,在全国首次开办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教育。2010年,教育部批准为第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隶属于新一代信息产业。2014年8月统计,全国现有24所院校开办本科专业教育。其中,一分类是大学牌头15所,学院9所;二分类是综合院校13所、中医药院校7所、其他类院校4所。从表述专业培养目标方面来看,许多院校认为是培养具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社科素养,具备医学、电子技术、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从事医学信息技术采集、传输、处理、分析、存储等能力,能在医院信息化、公共卫生工程、医药电子商务等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管理及维护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自发稿前,笔者到中国知网搜索文献,关于专业课程研究论文报道仅有6篇,表明医学信息工程学科建设与教学研究还是处于初期,权威性报道少见。

二、新兴产业视野下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人才

培养的重新定位

工程教育是当代中国技术经济发展的基石。而新兴代的信息产业则是振兴技术经济的重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为产业结构调整服务,化解大学生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明确专业规模体系,在当前高校转型发展中,质量与规模、质量与资源的矛盾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路径选择上与有效实施的矛盾仍然突出,要勃兴新一代信息产业,必须做好推动人才培养联盟建设工程、制定发展战略。

专业目标定位是专业建设标准及其学科发展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制约教学内涵的核心因素,也是国家、社会、行业及高校内部评估的基本标准。作为新兴产业视野下的专业人才培养,应借鉴高校转型发展机遇,做好应用技术型本科专业人才“定位”,以适应国家、社会行业经济建设的需要,突出人才规格与行业岗位的对接,应用技术与教学服务相融,体现地方性、行业性、产业性需要及其特征。

从直观角度上看目标的解析,目标是被“活化”的思想、文化、身心等方面的素质要求与融合点。在知识结构方面涵盖专业学科的知识、技术、技能的规定性。教育者应学会在目标内涵中找发展机会与优势,在专业特色中找差异性,在共性标准中,找教育教学发展规律,这就是活化目标的主体路径,也是定好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点。

三、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

课程体系如何改革,涉及两方面。一是改革方向问题;二是如何定位,是规范、标准问题。也就是说,课程体系改革以定方向为先,以定位为本,明确课程理性,以人才培养战略为课程体系的主导定位,以专业目标定位为课程体系的主体定位。面对信息产业,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笔者从四个维度进行描述性研究。

一维在国家教育宏观维度上,要求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育司新增的本科教学目录中列出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总体规范要求,奠定了本科专业的方向标。

二维在社会行业中观角度上,要求设计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满足企业和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等,借鉴国内高校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体系的建设经验,力求解决好知识、能力与素质,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的关系[2]。同时吸纳陈娜[3]、蔡晓鸿[4]、张颖[5]、肖晓霞等人[6]研究的课程结构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主干核心课程与信息工程软件开发与应用平台课程,突出应用技术型本科与应用技术产业型本科教育相结合。最终以突出传统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现代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差异化特点,倾注于应用技术本科专业转型实质性改革。

三维在地方高校微观维度上,符合现实办学条件,课程体系设计以多维性、多层性组建体系框架。首先是以知识构建的体系,由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计算机类、医药卫生信息源类课程组成知识体系;其次是由公共基础教育课、学科大基础课、专业课的性质、类别组成具有渐进式层级体系;最后基于“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验、实训、见习、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活动形式为核心,著力于基本素质能力、理工基础技术能力、医药学技术能力、专业技能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四维是在人才培养类型维度上,地方高校专业课程体系应根据高等工程教育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和研究人才培养类型的特点而进行定位,分为“工程研究应用型”、“应用技术型”、“技术技能型”等三种类型。医学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应以为地方信息产业经济或医学信息服务为宗旨,以信息技术岗位所必需的应用信息工程技术理论、方法与实践为主线设计课程体系,这也比较适合高职类专科的选择,适用于学历层分类变量。

四、地方高校转型与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

体系改革

(一)“校企”合作确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改革引入高等职业教育思想,整合“医产学研”优势资源,将专业主干课程融入“全国卫生信息技术培训与认证”、“国家数据库技术水平考试——信息产业部”,达成“课证”合一为主导向。主体围绕新兴信息产业与专业建设的战略目标[7]、“校企”合作的路径而展开。具体运作以案定标,即以人才培养方案来明确课程体系的总体构思,并将其作为课程内容的核心定位,突出新兴信息产业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全面落实高校转型发展、“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行动计划中,推动人才培养联盟建设。改革的着眼点,就是要明确医学信息工程是一门新兴学科,同时也是新兴信息产业,课程体系改革就在“双新”背景下进行。面对新兴产业,认知“校企”合作是课改的基础与谋划,“校企”深度融合是多维交叉融合课程改革成功之本,要突出以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为核心,体现课改的策略性。

(二)“校企”合作视野下的课程体系构成

地方高校处于转型期,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例,课程改革体系以理论教学体系与“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两大体系为构架,构成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视野下医学信息产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涵。课程体系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支撑,管理软件系统设计与应用的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为核心,构划以课程类别分层的通识教育课(或称公共基础课)、学科大类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体系构架。其中,通识教育课平台分设必修课与选修课;学科大类基础课平台开设数理学科、电子信息技术学科等大类基础,有利于分流专业培养方向;专业课平台分设必修课与选修课。课程改革定向于为社会服务,适应行业的发展。

1.“校企”合作的理论教学体系。实现“校企”合作的路径是多方面的,不排除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谋划,探索专业课程面向就业岗位趋势与对接性,考虑其理论教学内容系统性与实践教学的实用性,提升企业力量,充实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或者说让企业技术骨干、能手“参与”教学,指导实践教学,并把这些“参与”的路径作为构建理论教学体系的主体措施之一。

课程分为通识教育类、数理科学类、电子与信息技术类、计算机类、应用系统课程、医学信息源类等七大类课程,构划七层次课程模块运行。这些课的开设,在不同院校,以校本实情做课程或学时的分类性、适应性数值变量与分类变量。

(1)通识教育课设计:思政课类、大学英语、公共体育、计算机基础等课程。此外,还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社会实践等活动课,惠补通识教育质量。

(2)数理科学基础课涵盖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是理工科专业教育的大类基础课。

(3)电子信息类课:是专业通用基础课程部分,要求既反映工程教育专业宽口径、容度大,又不开设选修课,保持专业大类基础相对稳定性、普适性。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工与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医学成像系统、医学图像处理等。这类课程构筑信息产业发展与信息工程建设和开发的“基石”。

(4)计算机技术类课涵盖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及部分软件开发工具课程,是信息工程支撑课程模块,将会成为医学信息发展与信息工程软件开发的工具性平台。

(5)应用软件系统课:突出设计、挖掘路径,主要开设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病案信息管理系统、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远程医疗系统、药库信息系统、检验医学信息管理系统及其系统维护。这些课都是信息工程技术实用性管理软件,突出课程内容对就业岗位的应用性、实用性、服务性,实现卫生经济管理、临床医疗管理和决策支持的全方位信息化管理运作。

(6)医药基础类课涵盖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中医药学概论、临床药学概论等,

(7)卫生管理类课程涵盖医院管理学、医疗保险学、卫生事业管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等。

对于医药基础类、卫生管理类课程,根据院校的性质、类别,或培养目标方向要求的实际而自主选择开设所需要的课程,不求整齐划一,但求体现课程目标水平,突出办学特色、办学实力上的差异。

2.“产教”融合与实践教学体系。“产教”融合与实践教学是新兴信息产业人才培养的特色要求,突出新兴产业。实践教学体系是维系实践教学质量的平台体系,体现实践教学全程计划与实施。分属实践形式、实践功能、产教融合三维系分类变量及其关系。以形式看,现行多数院校以实验、实训、见习、实习、课程设计、其他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从实践性质功能上讲,有基本综合技能及技术能力训练,包括理工科类基础能力训练、医药学类能力训练、专业技术技能训练、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等;而“产教”融合是“校企”双方在教、学、研、产等技术、技能方面的实质性合作,更为注重“做中学”、“学中练”,达成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定式化、娴熟化。

针对目前部分高校存在实践与理论、实践与社会“两个不适应”的共性问题。我们拟从形式、功能、产教融合三维度交互作用方面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做一尝试性改革,力求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运行“产教”融合教学,深化“校企”双方在教、学、研、产等方面的实质性能合作,践行教学与就业联动,社会、行业需要与人才目标对接,完善顶岗实习运行,增强行业需要与人才规格吻合性,从而提升毕业生竞争力、就业率。实现信息人才培养与信息产业经济发展联动,服务于经济,适应于社会发展。

(三)注重学时调控与适时变量

关于四年制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学时变量问题,在理论与实践学时的分类变量中,我们从调研现有国内文献材料来看,参考部分高校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拟将教学课程总学时控制在2350—2550之间为宜。在考虑适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改革策略上,要求精度运作快适应新兴信息产业发展机制,快适应教育环境变化着的状态。在学时分配上,拟适当减少专业课理论学时,并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注重实验、实训、实习课时分类变量的因地适时、适度性掌控,并把握好学时数值变量、分类变量及其之间的关系,更要注重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设计学时比例及其随机变量问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培养产业人才,在考虑课程设计实践课的同时,将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总体上控制在1∶0.5左右。对计算机类课、信息管理软件系统等课类的实践课时适度上调,作为实践教学改革数据源,满足或达到高校转型、适应信息产业发展的目标要求。

新兴信息产业视野下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以“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为契机,以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与就业岗位深度对接为主导环节,拓宽“产教”融合途径,明晰了在专业课程平台战略上,可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引导新兴信息产业、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在专业选修课中,拟设远程医疗、医院信息、药学信息、医疗器械信息、社区卫生信息课程模块,优化了课程体系;在专业目标定位问题上,阐明了课程内涵要服务于信息产业发展战略需要;在课程目标要求的规定性上,突出高等工程教育的行业标准、校内标准;在人才培养路径选择上,引入“校企”合作模式;在运行机制上,把握“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创新创业振兴行动计划与落实,推动人才培养联盟建设工程。

参考文献:

[1]王能河.地方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

[2]王能河.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应用型人才

培养质量保障[J].咸宁学院学报,2009,(2).

[3]陈娜,王赫楠等.医学信息工程专業课程设置探讨[J].

科技文汇,2014,(10).

[4]蔡晓鸿.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构建探讨[J].

基础医学教育,2013,(2).

[5]张颖,赵强.医学信息工程专业KAQ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5).

[6]肖晓霞,晏峻峰,罗铁清.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群构建

及实施浅谈[J].教育现代化,2015,(16).

[7]王能河,阮若林,彭微.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发展战略探究

[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7).

[责任编辑 包玉红]

猜你喜欢

新兴产业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实证研究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新兴产业
英国大学课程体系特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