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讲的都不考”

2017-07-07史艳萍吴建强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题目课文语文

史艳萍+吴建强

每到期末复习迎考阶段,办公室的老师们便开始埋头忙碌起来,忙着背诵默写,忙着批练习卷,多有“撒大网捕小鱼”者,殊不知此“鱼”而非彼“渔”。偶有几次抬头闲聊,聊的也尽是考试有关的事。时有发牢骚者:“不要忙得起劲,现在讲的都不考。”是呀,回忆去年、前年、前几年,凡有经验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触,但从来没有“放弃”或“改变”过这样的“忙”。

偶有几次接触到每年出期末试卷的老师,在他们面前唠叨一线教师复习期间的劳累时,他们也总爱“调侃”一下:“你们讲的都不考。”似乎一句话就能把我们所有的“功劳”都抹杀掉。

这也让我想到几年前一位特级教师讲过的一句话:“教的都不考,考的都不教。”

特级教师这样“讲”,一线教师这样“讲”,出卷老师也这样“讲”, 此现象实在是“怪”!

那么,究竟是一线教师的“讲”错了还是教育部门的“考”错了?我开始反思我为什么“讲”并试图为我的“讲”寻找理由。

一、既然不考,为何要“讲”?

——反思为什么讲

我们所谈的“讲”,其实就是期末的复习。复习的意义有四点。

1.复习是一种巩固强化

课堂上教师讲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学完之后就能理解和掌握的。复习则是一个克服遗忘、强化理解的过程,复习得越及时,越连贯,越系统,学过的知识就巩固得越扎实。

2.复习是一种梳理归类

学生在复习的时候,可以把平时学到的点状的、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形成连贯的知识网络,就像将一颗颗珍珠串成项链,甚至是织成美丽的衣裳。

3.复习是一种质疑突破

“讲”的同时引导学生克服定式思维,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才能更好地抓住重点、突破重点。在复习时,针对重点知识点设计一些练习题,“讲”的同时,帮助学生通过练习分清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样的复习,既弥补了学生的薄弱环节,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的能力更进一步地得到提高。

4.复习是一种回顾提升

复习可以弥补教学的薄弱环节。教师平时没有讲明白的地方或者在某个环节出现疏漏,通过复习可以查缺补漏,使薄弱环节得到加强。同时,复习也是对以前学过的知识的重新认识,正所谓“温故而知新”。从这个角度讲,复习也是重新学习的过程,让不会的变得会了,让浅显的变得深刻,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自信心。

“复习是从厚到薄,又从薄到厚的过程。”复习课中“讲”可以延伸、拓宽,虽然讲的不一定都考,但却能体现知识的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如此说来,教师的“讲”就绝不只是为了“一张试卷”的考,绝不只是为了“期末考试”的考。站好如此立场,教师的“讲”还是很有必要的。但如何讲得更科学、讲得更得法、讲得更有效是复习期间老师们首要思考的问题。

二、既然不考,为何要“讲”?

——反思怎么样讲

教师评讲究竟怎样讲?也许下面的这个例子能提供给我们一些答案吧。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使句子更匀称整齐,协调一致。

我认为提高写作水平,要从多方面着手训练,否则便是舍本逐末。比如打篮球,如果①跑得不快,②运球不稳,③配合不默契,④战术不得当,⑤跳得不高,⑥投篮不准,就怎么也打不好。

正确的顺序为 。

我的评讲过程实录如下。

师:既然是排序类题,找到叙述的“顺序”是关键。再读画线句子谈谈你的发现。

生:我发现六句话中有四句是四个字组成的,兩句是五个字组成的。

师(追问):所以,从题目要求当中的“匀称整齐”,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四个字的句子连在一起,五个字的句子连在一起。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六句话可以分成两部分,①②⑤⑥句是写“个人”, ③④句是写“团队”。排序时先排“个人”再排“团队”。这也刚好和刚才那名同学的发言相一致。

师:那我们就先来看①②⑤⑥写“个人”的句子。哪句在前哪句在后呢?

生1:我认为①⑤句应该连在一起,先“跑”再“跳”,“跑”“跳”是连在一起的,而且读起来也通顺连贯。

生2:我想⑥句应该放在最后,因为“投篮”应该是最后一个动作。

师:所以,写“个人”的这四句正确顺序应该为①⑤②⑥。

师:我们再来看③④写“团队”的句子。哪句在前哪句在后呢?

生:乍一看似乎都可以,但是仔细一读就会发现,关键词是“配合”和“战术”。我认为应该是先有“战术”再有“配合”,所以应该是④句在前③句在后。

师:至此为止,这道题目的正确顺序为①⑤②⑥④③。

一道可以只用几秒钟就能“对完”答案的题目,老师絮絮叨叨地评讲了十几分钟,为的就是帮助学生分析题目、理清思路、完善整个思考过程,从而得到“正确答案”。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答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这样的复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习。

三、既然不考,为何要“讲”?

——反思讲些什么

小学阶段基础知识的复习往往就是将学过的字词及课文记一遍,默一遍,批一遍,改一遍,过段时间整个过程再来一遍。这样的复习耗时间,耗精力,学生机械,被动,疲倦,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而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教师的盲目包办。复习前,教师并未了解每一个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管会不会,也要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全班性的集体默写,全然不顾这样的重复性劳动有多大的效用。

“金钥匙学习金字塔”理论中说,通过“机械传授”的知识,学生最多只能记住10%,而“自主参与”掌握的知识,学生能够记住的部分高达75%。因此,复习也应该是一个“教师‘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

1.借助题例,提炼方法

达尔文说:“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因此,在充分挖掘新例子的同时,如果教给学生规律,指导学生总结规律,帮助他们利用规律反复历练,是有可能避免学习的盲目无效的。更重要的是这将大大加快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过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试卷中最考验学生能力的就是阅读理解类题目,学生觉得最难的题目往往是“请你说说你对文中某句话的理解”这一类问题,学生往往回答得较为表面和零碎。细想,这样的题目实则是在考查学生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的能力。教师可通过例题,帮助学生总结出抓关键词体会的方法。

(1)先从词句表面入手,读懂浅层意思。

(2)潜心阅读上下文甚至是全文,找准能表现作者思想内涵的关键词,并做上记号。

(3)抓住关键词,细心揣摩、体会,读出作者蕴含于文字中的情意。

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就能通过浅层和深层两个角度对句意进行较为全面的解读,掌握到理解句子的方法。

2.知识梳理,归类整合

复习不是简单、机械重复过去的练习,而是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重新整合,让学生对知识体系有纵观全局的认识,他們才能真正对知识点了然于胸。

就拿中年级段学生重点要掌握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这一类题目来说,复习时,教师可让学生自主对所学过的课文进行梳理,看看都用了怎样的方法概括,然后将方法相似的进行归类,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为例,大致可提炼出以下方法。课题与事件直接有联系的课文,就可以在课题内容上进行扩展,如《三顾茅庐》《公仪休拒收礼物》等这一类叙事性课文;有些叙事类课文也可根据课题进行质疑,通过总结“为什么?怎么样?结果怎样?”这三个问题来进行概括,如《第一次抱母亲》;还有些写人类的课文,以数例事件为板块组合,则可以通过整合板块事件进行概括,如《祁黄羊》《永远的白衣战士》等;另外,还有些课文,文中就有能概括文章内容的中心句,则可以直接借用中心句来概括,如《人类的老师》《鸟语》等。

让学生经历这样梳理——归类——整合的过程,学生既能对所学过的课文有系统化的了解,又能形成知识体系,掌握方法,用于其他文章的学习,提高了复习的效率,也提升了学科的能力。

3.强化实践,形成能力

就语文学习规律而言,语文素养的提高与知识有关,但主要依靠实践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的叙述,其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把这句话概括一下就是“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那么什么是语文实践呢?听、说、读、写、背、理解、体验、感悟等都是语文实践,那么与之相对应的语文实践能力就是听、说、读、写、背、理解、体验、感悟能力等。例如,无论我们向学生传授多少关于阅读的知识,如果学生不开展大量的阅读实践,那么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永远也无法提高;无论我们向学生传授多少关于写作的知识,如果学生不开展大量的写作实践,那么他们永远也不可能拥有写作的基本能力。由此可见,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主要是在语言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语文知识的学习,也只有和读写实践结合起来,才有现实意义。

4.查漏补缺,突显自主

有了教师复习中的“方法指引”,学生就“有法可依”,对基础知识的查漏补缺,就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主进行。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在自主查缺的基础上,互相帮助,互相检查,开展小组竞赛等,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复习的兴趣。教师在学生自主复习的基础上,提供知识体系的线索,如多音字、同音字的运用,一词多义的妙用,形近字的辨析等,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发现规律。这样的基础知识复习才能避免枯燥机械与低级重复,走向更有广度与深度的境地。

因而,教师“讲”并不只是单纯地讲某个知识点,而是在讲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让他们掌握复习的方法和技巧,从而让自己的学习有质的飞跃。学生在掌握了方法之后,教师设计匹配的练习,先就某种单项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再逐步进行融合,形成系统能力。练习的设计一定要能够突出重难点,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

讲,其实并不是为了考;考,也并非是讲的最终归宿。当一切朝向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一切奔着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讲也好,考也罢,都是有益的。坚持培养目标,坚定行走之路,“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地“朝向‘伟大的事物出发”吧。

作者简介:史艳萍,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西阳小学语文教师,金坛区骨干教师;吴建强,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华罗庚实验学校语文教师,常州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猜你喜欢

题目课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追根求源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