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不同阶段预习的设计和使用策略
2017-07-07韩心怡
韩心怡
小学语文学习是小学生不断扩展自身语言知识储备的开始,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所谓的预习,就是学生根据老师的现实要求,将课本上面的知识点进行提前学习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来看,预习过程可以说是一个从认识到熟悉、从熟悉到掌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对于小学语文学习内容的预习,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才能够达到学习的目的。
一、针对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的预习任务要有区别
对于小学生语文课程预习来说,主要涉及的内容就是字音字形、语文朗读、脉络梳理、课后问题、学会质疑。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预习课本的课文,他们往往还不知道从何处着手,鉴于这样的一种现实情况,这里就需要将低年级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容和范围进一步缩小,只要保证能够认识课本中的字,能够正确地进行发音就能够解决学习的问题。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就需要有效地提升他们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就体现在对遣词造句能力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他们自身学习语文的能力和进一步学习语言的准备,让高年级的小学生能够从课文的朗诵过程中,学习到应有的知识,从这些语言词汇和句子当中找出更适合他们预习的内容,这样才能够达到有效预习的目的。所以说,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就需要从不同的侧面来进一步完善和认识学习的内容,从而更有效地改进预习内容,使小学语文教学有更好的效果。
二、努力加强学生对未知字、词、句的预习力度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来说,预习的重点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对于小学生的现实需求,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往往需要更加关注他们掌握字的意义,同时还需要做到的就是让这些学生努力掌握如何进行识字的能力。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更加关注小学生看到汉字之后的自我认知能力,从自身的角度就能够辨别出该字的发音以及用该字组词,这些都是努力提升低年级小学生预习能力的关键点。对于那些中等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应该让他们充分地认识到课程的目标要求,让他们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往往不是靠读几遍后随口那么一说就能够概括出来的,是需要层层递进,铺设架桥后才能够水到渠成的。首先要理清课文的脉络,找到重点段,概括出每段的大致意思,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地概括出主要内容。至于课后问题,编者的编写意图就体现于此,所以要在听课前对这些问题略作思考,听课才会有备而来、有的放矢。质疑更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体现,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怀疑”的意识,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对于需要拓展阅读的课文,我往往会在预习单上主动提供资料,学生只需认真阅读就可。可能有人会问,这不是老师在包办代替吗?为什么不趁此机会锻炼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呢?我倒是认为,开设了信息课,学生上网搜索资料的能力已经具备,此刻,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而言,需要学生做的是认真阅读补充资料,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或人物形象。这样一个人提供资料可以帮助50多人节约时间,我们认为是属于高效低耗的行为。
对于年级较高的学生进行语文课程的预习过程,就需要他们在掌握一定词汇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升他们学习的效果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学习的目的。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我们应该更加清楚地看到只有将预习的内容明确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才能够深入细致地预习这些内容,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预习的作用,从而不断改进提升预习的效果。
三、分层次开展语文预习
在对小学语文预习情况进行汇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分层次开展语文预习的前期动员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的是不苛求完全正确,不能够要求的条条框框太过于死板。应让学生的预习过程成为他们思考的过程,让学生能够在进行思考的时候,同时更有效地改进和完善自我意识的提升能力。对于小学生的预习活动,教师在其中所发挥的角色应该是一种引导的作用,在没有老师的监督过程下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能够从自己的认识体验当中获得更加有效的知识来源,这些才是小学语文预习教学中应该非常重视的内容。其次对于小学生的预习活动,教师不应该设定有限制性的内容或者规矩。设定了这样的规定或者规矩,往往会束缚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就使学生难以体会到预习的乐趣所在。预习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自我的认识,来进一步提升自身感知能力,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自我语文学习能力提升的效果。第三个方面,对于小学生语文课程的预习情况来说,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更进一步提升预习的效果,让小学生在学习新的课本之前体会所预习到的内容,能够在学习新课程的时候感受到预习的作用所在,有效提高小学生进行预习课文的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仅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小学生预习的能力和学习的基础,还需要做到的就是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预习语文课本更多的是让学生能夠理顺学习的思路,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游刃有余地开展日常的学习,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小学生预习语文课文的效果。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狮山实验小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