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困生走出困境
2017-07-07冯月君
冯月君
语文学困生是指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语文知识能力差、在语文的行为习惯与学习方法上存在明显缺陷的学生。他们智力正常,但由于一些非智力因素造成了他们的语文学习困难。这使他们在课堂上成为沉默的一群、自卑的一群,也是最无助的一群。长此以往,这些孩子会怎样呢?那么,老师又如何去改变呢?本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思考。
一、低效表现的原因
(一)学困生自身的原因
1.学习方法不当
语文的学习方法包括认真听课、做好笔记、独立完成作业等,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在课堂上,所有的老师都反复强调要认认真真听讲。但是,事与愿违,当我们的眼睛盯着学困生时,发现他们总是在开小差。我们说的话、做的事,好像与他们没有关系似的。当其他学生拿起笔在圈圈画画时,他们的手中是没有笔的。等你提醒了他们后,他们也拿起笔,可是在哪里下笔呢?在哪个地方做些什么标记呢?这个标记有什么作用呢?他们是不甚了了的。
2.学习习惯不良
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刚入学的孩子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的,把要学的课文内容先一步进行阅读,对要求识记的生字新词有初步的印象,对课文内容的大意有个了解,对学习的重难点有个心理准备等等,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期待,不会期望太高,也不会失落很大。但大多数学困生基本上是不做课前预习的。上课时的学习内容就好比是满满的一盆水,他们怎么可能一下子全喝下去。而学优生进行了课前预习,就好比已经吸收了好多,课堂上要学的自然就少了,难度也就降低了,学习起来也就更轻松了。在预习上如此,在复习时、做作业时,学困生也大多如此。没有进行复习,能巩固的自然就少得可怜。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了重重困难。
3.进取心不强劲,自信心不持久
古人云:“哀莫大于心死。”上课时挨批、作业的失败、同学的奚落、父母的不理解等诸多原因,造成学困生的进取心普遍不强。朱自清《匆匆》中有一句話:“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们套用一下,就是“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学困生的奋斗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这是很无奈的现实。他们的进取心不像火炬一样,而像点点的火星儿。虽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是这火何时才能燎原呢?也许永远看不到那一天,对他们来说,希望是非常渺茫的。这就难怪他们的自信心不足了。
(二)教师素质的原因
1.思想上不够重视
帮助学困生是教学中一道不得不突破的难题。有部分老师认为,学困生就那样了,你即使花费无数心血,他也不会给你个满意的期待值。与其在他们身上花心思,倒不如培养几个学优生来,教得轻松,学得轻松,还有好名声。
2.指导方法不合适
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可以受用一辈子。”学困生大多是被老师牵着走的,他们的学习是极其被动的。如果我们一味地牵着学生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永远不会得到提高。而且,每个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不同的,我们要因材施教才行。老师要摸准他们的脉搏,并且因人而异地制订出合适的目标,提出合理的要求,使学生在努力之下能“摘到桃子”。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有效的指导,促使他们小步幅前进,最终摘掉学困生的帽子。但由于老师的精力及能力的限制,许多情况下,我们变成了眉毛胡子一把抓——拎不清了。
3.评价语言不恰当
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教师的评价语言,我们的评价语言有时是有问题的。我们感觉自己说的是“真话”,但在学生的耳朵里他们却听出了另一层意思,即所谓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比如:“这个问题很简单,我们请某某同学来回答。”然后,那个被叫的孩子在众目睽睽之下无奈地站了起来,极不情愿地回答问题。有时,甚至就一个字也不说,老师也只好无奈地让他坐下。“这个问题很简单”的潜台词是:你是很差劲的学生,要是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出来的话,那你真的是无药可救了。
那么,针对以上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老师该怎么改进呢?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呢?
二、走出困境的方法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不让学困生闲着
在教学时,学困生也许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或者听不懂。这时,他们就无所事事了,时间就从指间溜走了。此时,我们可以试一试举手的方式。比如,老师讲完之后,可以让同学举手进行反馈,听懂的举手,没听懂的不要举手。这样,老师就能直观地发现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及时调整。另外,对于相对简单的问题,也可以采用举手表决的形式。如,同学在读词句或课文时,你在一边仔细听。全对了,就举手;错了几处,你就伸出几根手指表示。如此,既培养了学困生认真听课的习惯,也使他们对所学内容有了深刻的印象。
(二)寻找失败的外在原因
心理学家威勒做过研究:针对在某次考试中成绩偏低的中学生,询问他们自认为考差的原因何在。学生的解释有四种:我笨,我不用功,我运气不好,考试题目太难。前两种是内在原因,后两种是外在原因。威勒发现,将原因归于内在原因的学生,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负面情绪很大;将原因归于外在原因的学生,显得较轻松。而对于学生来说,前两种是稳定的因素,想要改变是很难的一件事;后两种是不稳定的因素,以后出现的机会很少。相对而言,后者的归因更有自信与动力。因此,在失败时,老师不妨把原因归在外部原因上,甚至揽在自己身上,使学生增添反败为胜的信心和希望。老师可以问:“是不是我还有哪里没有讲明白呢?”“是不是因为你今天的精神不太好,所以做错那么多?”让学生能卸下心里包袱,主动地去学习。
(三)家校联手,共同帮助
学困生的父母大都双双外出,但平时也是很关心孩子的学习的。虽说路途遥远,一年难得见上几次面,老师平时可以让家长定时打个电话,询问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让学困生感觉父母虽然不在自己身边,但父母始终爱着自己,自己没有被抛弃。这样既可以减少孩子的孤独感,又可以给孩子打气。当孩子有了点滴进步时,老师就利用手机短信或通话把喜讯告知家长,让家长再次表扬孩子。我想孩子收到祝福时,那份喜悦是溢于言表的。还可以与家长签订奋斗协议,要是在规定时间内实现了奋斗目标,家长就履行一个诺言,或帮助学困生实现一个愿望。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根基。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考验学生学习信心的过程,也是考验教师能力的过程。只有我们坚持了,他们才会坚持,他们也才会有希望。让我们多点耐心,多点信心,多点爱心,多点责任心,慢慢地陪着他们,一路向前!
作者简介:浙江省台州临海市沿江镇长甸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