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的第一种多管火箭炮

2017-07-07陈一川

兵器 2017年6期
关键词:火箭炮火箭弹火箭

陈一川

在绝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上世纪50年代的国产武器似乎就是仿苏型号的天下。事实上,建国初期几种我国自行研发的陆军装备在军工史上也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505/506型102毫米六管火箭炮。就是这样一型装备。

505/506火箭炮虽然产量不大,却在朝鲜、越南两个战场上参加过实战。重要的是,作为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多管火箭炮,505/506型火箭炮堪称我国现代火箭炮技术的原点。在我国火箭炮技术水平已居世界前列的今天,作为先行者的505/506型的身影,虽然已渐渐模糊,但我们不能忘记它。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的火箭武器

众所周知,中国是火箭的发明国,中国的火箭武器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十九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金陵机器局就利用英国人戈登和马格里提供的技术支持试制了黑尔火箭(Hale rocket)。但此后数十年间,中国军队的装备序列中都很难再见到火箭武器的身影。火箭武器的再次登场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目前能考证到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大陆上曾装备的火箭武器主要有美制4.5英寸(110毫米)火箭弹和60毫米“巴祖卡”火箭筒两种。

美制4.5英寸火箭弹号称“老忠实”(Old Faithful),是从绰号为“老鼠夹”的Mk20和Mk22反潜火箭弹发展而来的对地攻击火箭弹,原本是供海军登陆舰为登陆部队提供火力掩护之用。

这种火箭弹的构造相对简单,就是将一枚20磅(9.1千克)的通用航弹尾部安装了反潜火箭弹使用的火箭发动机。尽管最初是为登陆舰设计,但根据存世极少的照片来看,国民党的个别部队用于发射4.5英寸火箭弹的装置,是一种装有两脚架的简单滑轨。在解放军胶东军区司令部1947年6月编写的《弹药参考材料》和华东军区后勤司令部军械部1949年2月编印的《弹药识别》中,都对4.5英寸火箭弹有详细记载,可见解放军方面很早就缴获过此种武器。至今,这种由海上陆的火箭弹在国内仍有实物留存。

相形之下,60毫米“巴祖卡”火箭筒就显得非常常见了,这里不再赘述。

除此之外,日军遗留的火箭武器在解放战争期间也有一些使用和研究史料流传至今。在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军械部1952年6月编印的《重兵器综合手册》中,就载有多种日制“喷进弹”的资料。最近于北京拍卖的阎锡山故物中也包括某种“喷进弹”的图纸。但尚无证据说明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实际使用过日制火箭弹。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驻扎在河北深县大李村的晋察冀边区工业局,曾于1947年秋试制过一种火箭弹。这种火箭弹由技师张奎元设计。从现有资料来看它采用的是旋转稳定方式,而非4.5英寸火箭弹和“巴祖卡”的尾翼稳定。该弹曾经试射过,但没有进一步的发展。

505/506型火箭炮的研发班底

有关505/506型火箭炮研发过程的资料稀少而零散。从现有资料来看,建国之初曾任重工业部副部长的钟林很可能是最早提出505/506型火箭炮概念的人物。

钟林(1900-1967),原名钟蔚麟,字秋初,湖南娄底双峰县人。钟林早在1920年在上海益中电器公司工作时,就曾参加工人运动。他于1926年8月入党,是不折不扣的老共产党员。大革命失败后,钟林赴沈阳的东三省兵工厂担任技术员,不久就得到当时在东三省兵工厂工作的著名兵工专家洪中的赏识,被任命为硫酸厂厂长。

1931年东北沦陷后,钟林随洪中一道赴南京工作。洪中接任国民党兵工署署长后,曾派钟林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归国后,钟林接任汉阳兵工厂附属硫酸厂主任,抗战时期曾任兵工署第五十兵工厂成都分厂厂长。

有资料称钟林于1947年前后开始在五十兵工厂成都分厂研究火箭炮。1948年10月,钟林辗转来到河北解放区后,很快便在华北兵工局井陉试验组开展了火箭的研制工作。1949年7月,在周恩来同志的指示下,火箭研制工作转移到沈阳继续进行。当时在沈阳的东北兵工部五二工厂组成了以吕去病(兵工学校造兵科第四期)为组长,徐兰如(造兵科第五期)、李乃暨(应化科第四期)、谢光选(造兵系第九期)、房子华、李彬等参加的火箭研发“七人小组”。七人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专门负责的方面。如谢光選负责火箭炮及火箭弹的研发,徐兰如、李乃暨负责火箭弹研发,房子华负责机械方面技术,李彬负责炸药技术。

这个研发阵容在当时堪称豪华。徐兰如后来成为中国导弹研发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并亲手为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1059”导弹(即后来的“东风一号”)签发了出厂合格证。同样在导弹和运载火箭领域作出巨大贡献的谢光选,日后更是成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除了研制505/506火箭炮外,五二工厂火箭研究小组的另一个更著名的产品,是在朝鲜战场上大量使用的50式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

427/488式火箭弹

505/506型火箭炮所使用的火箭弹有两种主要型号——427式和488式。与很多二战时代的火箭弹一样,这两种火箭弹除可由多管火箭炮发射外,也可单独使用。

关于这两种火箭弹以及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使用的135式和241式反坦克火箭弹的命名由来,一直存在争议。根据时任火箭研究小组组长的吕去病回忆,它们采用的实际上是最直接的命名方式——火箭弹战斗部的长度(以毫米计)。注意这仅代表战斗部的长度,不包括火箭发动机部分。有资料称427式与488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射程更远。

1952年6月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军械部编印的《重兵器综合手册》中载有505/506火箭炮使用的一种火箭弹(未标明具体型别)的剖面图和部分数据:该弹全长895毫米,全重17.5千克,采用TNT装药。

有资料称,1946年夏,钟林奉党指示,开始搜集和掌握火箭制造技术。不久他在兵工署发现了一枚美制火箭弹,认为适合仿制,于是带到成都亲自进行分解研究。这一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回顾当时的历史条件,427/488式火箭弹极有可能参考了性能相对先进、在当时也较易获取资料的美式火箭弹的某些设计。

如果对二战时期美制火箭弹熟悉,观察427/488式火箭弹的剖面图时很容易注意到其与美制4.5英寸(110毫米)M8火箭弹的相似性。推测427/488式火箭弹参考了M8的另一旁证是505/506火箭炮的设计者之一、曾任国民党兵工署火箭科技正的徐兰如,在1948年10月联勤总部第六处(当时国民党兵工署已改为联勤总司令部)编纂的《联勤学术研究季刊》第一卷第二期上发表的《固体燃料火箭》一文。

文中虽然对二战中美、德、日等国的火箭武器都有所提及,但详细介绍的只有三种美制火箭弹:4.5英寸BR火箭弹、4.5英寸M8火箭弹与4.5英寸M14(疑为M16的误写)火箭弹。可见当时国民党兵工人员对这三种火箭弹较为熟悉。尽管后两种火箭弹没有明确的在中国服役的记录,但很可能也有样品流入国内。

M8火箭弹虽然与上文提到的“老忠实”火箭弹口径相同,也同样采用尾翼稳定方式,但实际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武器。M8火箭弹由空地火箭发展而来,在二战期间生产了数百万枚。这种火箭弹既可由飞机发射,也可由地面的多管火箭发射器发射,最著名的可能是安装在M4“谢尔曼”坦克炮塔上的T34型“管风琴”60管火箭发射器。505/506型火箭弹与美制M8火箭弹在外观上最大的相似性在于标志性的折叠尾翼,在火箭弹发射后会像折刀一样打开。除此之外,两者在尾喷管的设计、电点火方式和发射药(火箭燃料)与药架的设计上都几乎相同。

但427/488火箭弹与M8火箭弹也有几处重要区别。首先,M8火箭弹采用的是弹头引信。427/488式火箭弹中的至少一种却采用了结构简单得多的弹底引信。也就是火箭弹与目标碰撞时击针由于惯性压缩保险簧,撞击火帽引燃传爆管进而引爆战斗部。在当时国内兵器制造能力较弱的状况下,这一设计显然更有利于火箭弹的大规模生产。

其次,M8火箭弹除在弹头处装有炸药外,还由弹头向后伸出一根长达380毫米的填满炸药的爆炸管插入火箭燃料中央,以便在命中目标后将火箭发动机部分炸碎以增强杀伤力。

427/488火箭弹则没有这一设计,引火药袋也不再像M8那样装填在火箭燃料四周,而是位于火箭燃料中央,即M8火箭弹上爆炸管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朝鲜战争中美军大量使用的T66“蜂窝”式24管火箭炮发射的M16火箭弹不再使用M8的尾翼稳定方式,而是采用旋转稳定。实际上当时国内的兵工人员对M16火箭弹采用的旋转稳定方式并不陌生。

徐兰如在《固体燃料火箭》一文中在介绍旋转稳定的M16火箭弹后认为“尾翼稳定式的火箭已渐有被旋转稳定式火箭所代替的趋势”。继427/488式火箭弹之后研制的135式反坦克火箭弹也采用了旋转稳定方式。而当时美军的88.9毫米“超级巴祖卡”火箭筒使用的火箭弹则是尾翼稳定。这就造成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朝鲜战场上美军的多管火箭炮使用旋转稳定火箭弹、反坦克火箭筒使用尾翼稳定火箭弹。而志愿军则恰恰相反,火箭炮使用尾翼稳定火箭弹,而火箭筒使用旋转稳定火箭弹。

505/506型火箭炮的型别与技术特征

505/506型火箭炮及炮弹均由研制该炮的东北兵工部五二工厂(后改称724厂)生产。它们的产量尚未找到明确的记录,根据亲历者回忆约在50-60门左右。这一数量相比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1951年下半年就生产火箭筒5000具、两种火箭弹2万发的巨大产量,可谓凤毛麟角。

尽管如此,505/506型火箭炮曾使用过的名称却极为繁多。《重兵器综合手册》上将其称为“东北101.6(4吋)M501式六管火箭筒”。50年代初制定的18种制式武器列表中该炮的名称则是“A3式102毫米野战火箭炮”。但在现存火箭炮铭牌上的名称僅有“M505 4吋火箭排炮”与“506排炮”。因此本文将其称为505/506型火箭炮。这两个数字看似神秘,实际上也与火箭弹一样采用的是最简单的命名法:505代表1950年5月试制成功,506则代表1950年6月试制成功。

目前发现的505/506型火箭炮的变型有三种:

1.炮架铆接,木辐条轮,铭牌上有 “东北军区军工部第52工厂制造”、“M505 4吋火箭排炮”及制造日期、炮号等铭文。目前已知的唯一实物保存在南京理工大学兵器馆,标称为1950年6月生产,炮号50552。

2.炮架用角钢焊接,橡胶充气轮,尚未发现铭牌。目前已知的唯一实物也保存在南京理工大学兵器馆。在1952年6月编印的《重兵器综合手册》中有该型炮照片。

3.炮架用美制M3/M3A1战防炮(反坦克炮)炮架改制而成。铭牌上有“东724”、“506排炮”及制造日期、炮号等铭文。该型炮曾在朝鲜战争战地照片中出现。目前已知所有实物均保存在越南,河内越南炮兵博物馆和奠边府战役纪念馆各保存有一门。奠边府战役纪念馆保存的火箭炮标称为1953年2月生产,炮号5327。

根据以上信息大致可以得出结论:采用铆接炮架、木辐条轮的火箭炮为505式火箭炮,采用美制M3/ M3A1战防炮炮架的火箭炮为506式火箭炮。506式火箭炮产量较大并参加实战,这一点也得到了吕去病的证实。至于采用角钢焊接炮架和充气轮的火箭炮是否有独立的型号名称,以及被列入18种制式武器列表的A3式火箭炮代表何种型号、为何得名A3,则都是值得进一步考证的问题。

505/506火箭炮的各种变型基本构造相同,均装有六根滑膛定向管,在定向管的前端和后部分别装有固定用的夹具(506型火箭炮定向管前端的夹具在管口后部一段,其余两型定向管前端的夹具均与管口平齐),使用配电盘电发火击发火箭弹。三种变型均采用开脚式大架,炮耳安装在后部夹具两侧。三种变型均装有高低机。505、506型火箭炮可调整射向,而采用角钢焊接炮架的火箭炮射向不可调,可能属于试验型号。三种变型在定向管左侧均有瞄准装置基座,但瞄准装置具体构造不详。

506型火箭炮在朝鲜战场

1950年6月,正当第一批505/506火箭炮试制成功之际,朝鲜战争爆发。1950年的云山战役中,有39军使用505/506型火箭炮的记录。据此推测可能有少量505/506型火箭炮在朝鲜战争初期即已装备师属炮兵。

但505/506型火箭炮经历的主要战斗还是在独立的炮兵210团手中经历的。1951年4月,主要由内蒙古骑兵组成的骑兵第3师23团改编为东北军区直属炮兵1团(后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第210团),配备506型火箭炮。原先骑兵的战马成为牵引火箭炮的马匹,506火箭炮扮演了类似于二战前骑炮的角色。1951年10月该团分3个梯队开赴朝鲜金川参加作战。

抵达朝鲜后,该团配属43军进行机动防御作战。当年12月,为摸清506型火箭炮的性能,决定由二营营长伊翔臣率领5连参加反击281.2高地的战斗。5连在火力急袭阶段连续打了6个齐射,打垮敌人2个连及迫击炮阵地,有力支援了步兵作战。这是内蒙古骑兵出国后的第一仗,应当也是505/506式火箭炮第一次参加实战。

1952年5月起,该团改为配属38军作战。当年10月,火箭炮团参加了38军对当面韩军第9师与美军第3师、第14师的进攻。炮火准备阶段,该团1营加5连向394.8高地进行5次火力急袭,2营5连向281.2高地实施2次火力急袭,将敌方地雷、铁丝网、悬挂手榴弹等防御设施严重破坏,并摧毁了1个碉堡群。

10月7日至11日,在敌方向被志愿军占领的281.2、394.8与360高地进行反攻的战斗中,火箭炮团也发挥了极大作用。8日,敌军兵分多路向394.8高地反攻时,火箭炮团12门火炮进行了14次火力反击,第一次齐射就消灭了敌人1个连。9日的战斗中,火箭炮团又摧毁了敌军11个掩体。11日,敌军再次向394.8高地发起进攻,并对主峰形成半包围之势,坚守主峰阵地的步兵战至仅剩9人。此时,火箭炮团根据射弹散布情况,在地图上量出平均弹着点和最近弹着点,迅速由1营集中火力打了2个齐射,随后继续向南延伸射擊,断敌后路。经过激战,最终打退了敌人的进攻。1952年12月末,火箭炮团随38军赴朝鲜西海岸玉井里、龙山一线执行反登陆防御任务。

1953年5月9日,炮团接到命令移防中线,参加夏季攻势。第9兵团决定火箭炮团团部率1个营配属23军,另1个营配属24军,参加战术反击作战。6月10日黄昏,炮团配合23军、24军开始反击。11日凌晨,火箭炮团1营2、3连在其他炮兵部队配合下,向反攻之敌进行了猛烈的火力反击,击退敌人11次反攻,歼敌400余人。当日傍晚1营还配合师、团炮群,以6个齐射袭击了敌军集结地,烧毁了大量军用物资。在5、6月份,火箭炮团共歼敌700余人,击毁汽车19辆及大量其他军用装备。

7月上旬,著名的金城战役开始。配属24军的火箭炮团1营于13日夜支援步兵第72、74师向韩军展开突击。此前,2营已经于6日支援步兵73师向敌军展开突击。之后,2营6连以7门火箭炮支援步兵67师向美军第7师两个连的阵地进攻。在敌方炮火的严密封锁下,2营多次变换阵地;尤其是第6连,在9个阵地上灵活机动,对阻碍我军冲锋的敌方迫击炮阵地和火力点进行压制射击,使我军以较少的代价占领了敌方阵地。7日敌军反攻时,2营5连又以短促突击的手段杀伤敌人,击毁汽车4辆。8日夜敌军又出动2个营的兵力在猛烈炮火掩护下进行反攻,5连共打了3个齐射,歼敌274人,挫败了敌方反攻企图。

从以上战例中不难看出,506型火箭炮在已经演变为阵地战的朝鲜战争中后期战场上是较为适用的武器,能够承担进攻前破坏敌方防御工事、袭击敌方集结地、压制敌方进攻步兵的任务。同时506型火箭炮也足够轻便,能够快速转移阵地,这在朝鲜战场上面对炮兵拥有明显优势的美军时显得格外重要。相对美军使用的发射M16火箭弹的T66型24管火箭炮,仅有6根定向管的506型火箭炮的齐射威力明显逊色(精度和射程因数据不足尚难以比较);但在上世纪50年代初中美兵器工业水平相差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中国能够独立开发出技术水平与美制装备相去不远的多管火箭炮并在实战中成功运用,本身已经是值得敬佩的成就。

506型火箭炮在越南

朝鲜战争结束后,可能由于技术成熟的苏制BM-13火箭炮的大量装备,中国暂时停止了多管火箭炮和火箭弹的研发。生产出来的绝大多数506型火箭炮及火箭弹被送往正在与法国殖民军作战的越南独立同盟(越盟)军队手中。

1953年11月志愿军炮兵210团(506型火箭炮团)回国。1954年2月,由火箭炮团政委赵居谦率一个营建制的干部携506型火箭炮援助越盟军队,为其培训火箭炮手。老兵雷英夫在回忆录中写道:“援助了一个多管火箭炮团,这种火箭炮是我们刚刚试制成功的新武器,打出去地动山摇,一片火海,把敌人打得心惊肉跳”。

506型火箭炮在著名的奠边府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4年5月6日晚,越盟军队对奠边府法军核心据点发起总攻,动用了六管火箭炮在内的炮火压制,还利用了地道爆破据点的方法进行攻击。5月7日,法国守军被全歼。次日法国主动求和,宣布停火。同年8月,火箭炮团干部回国。

此后506式火箭炮只在非军事区的冲突中偶尔出现过,但427/488火箭弹运用则较为广泛。越南人民军一般使用自制的木制发射架或直接在土坎上发射火箭弹。有历史照片证明部分506型火箭炮在北越军中一直服役到越战。目前仍然有至少2门506型火箭炮实物保存在越南。

珍贵的历史价值

从现在的视角看,505/506火箭炮是一种不起眼的武器。它没有同时代研制的90火箭筒巨大的产量和辉煌的战果。然而,在当年参与研制505/506型火箭炮及其火箭弹的技术人员中,却走出了多位新中国火箭事业的元勋。

505/506火箭炮及427/488火箭弹是新中国火箭武器的处女作。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中国的每一枚运载火箭和战略导弹,都是505/506的后代。此外,506型火箭炮也可能是少有的同时在朝鲜和越南参加过实战的中国武器。保存在越南的数门506型火箭炮与珍藏在南理工的两门505/506型火箭炮一道,已经成为东亚人民抗击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珍贵见证,其历史、政治、军事和科技的文物价值不可低估。

猜你喜欢

火箭炮火箭弹火箭
透视奇妙的火箭
半岛上的“钢铁暴雨”
超酷的火箭
火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