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动物馆“科学之夜”:探索自然奥秘,点燃科学梦想
2017-07-07
文/本刊记者 李 苹
古动物馆“科学之夜”:探索自然奥秘,点燃科学梦想
文/本刊记者 李 苹
一直以来,恐龙最能勾起孩子们的好奇心。
5月21日,热风吹拂着北京的夜晚,离19点开始还有50分钟,古动物馆外却已排起了长队。一台打造以家庭为主参与的科普嘉年华“科学之夜”活动,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动物馆举行。
这是北京科技活动周首次举办的“科学之夜”活动,活动集科普参观、讲座、讲解、科普演出、科学咖啡馆于一体,展示科学魅力,激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兴趣,进一步提高百姓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中国古动物馆的主场活动联合北京动物园、中科院微生物所、中科院植物所、中科院动物所国家动物博物馆、中国科技大学、《博物》杂志以及展览路街道等单位共同组织举办,融合了天、地、生多个学科交叉的内容。
畅谈科学精神
在科学沙龙活动中,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研究员讲述恐龙羽毛的颜色,中科院古脊椎所副所长邓涛研究员讲述冰河世纪动物的起源故事。科学家对海淀实验三小的同学进行了赠书活动,刘海忠校长嘱咐同学:“养成良好习惯,你也能成为科学家”。
科学课堂内还进行了科学家面对面活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恐龙学家徐星、古哺乳动物学家李茜以及古人类学家邢松与公众和媒体亲密接触,畅谈科学精神和方法、野外工作趣事等公众关注话题。
在博物馆东厅,中国古动物馆王原馆长在现场为新书《征程: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中文典藏版)签售。该书的中英文双语版于2015年出版,在2016年获得了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四届优秀科普图书金奖、国家图书馆第十一届文津图书奖,以及台湾吴大猷科普图书金签奖等诸多重量级奖励。此次出版的中文典藏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更新、修订,内容也更为丰富。全书307页,包括许多珍贵的中国化石图片和艺术复原图。
寻找有孔虫活动
把像颗粒状的细沙放在显微镜下,展现的形态却各不相同:有的像珍珠,有的如同贝壳,有的呈螺旋状……
这是有孔虫,在古生物学家的眼中,这些姿态各异的小东西,就像在无声地念诵一部海洋史诗。有孔虫,这种古老的单细胞动物,在海中出生、死亡,留下遗骨,也给人类留下了解开自然谜题的线索。
一位科普讲师介绍,寻找有孔虫活动,是因为有孔虫在生活环境中会汲取它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元素组成它的壳,它的壳比较容易形成化石并保存下来,这样我们根据它壳中的化学元素的比例,来计算当时的气候、环境指标等,比如,有孔虫壳体中氧同位素的比例,可以换算出当时的气温。下图为青少年在显微镜中仔细寻找有孔虫。
参观CT扫描实验室
望见玻璃罩里的设备,许多参观者很好奇地问:这是什么东西呀?就像人检查身体做的X光一样,这台CT扫描可以实现在不破坏化石的情况下,同时测量化石的二维和三维釉质厚度,并在计算机中重建三维模型这台专用于“板状化石”三维扫描的CT设备,它具有多项国内外专利技术,属于创新性项目,在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项目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同研发的。
科普讲师尹飞飞兴奋地介绍,CT扫描实验室是观察微观化石形态的一种重要手段。这台设备现已正式的面市了!因为经过长期的试验阶段,目前取得一些比较好的成果,现阶段对科研人员的项目、文章等有很大的助力。
参观者了解后纷纷感叹,有了技术的支持,我国古文物的保护与发展就更上新台阶。
小小解说员
中关村一小的魏宇硕同学在接受中国科普网记者采访时说:“我最喜欢奇虾和海口鱼。晚上来比白天好玩,就是新见了好多东西,而且比白天看得安静些。”魏同学说的这两种鱼,是在澄江生物群中的首次发现。
“澄江生物群位于我国云南,是保存完整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有5.3亿年前海洋生命壮丽景观和现生动物的原始特征。”“这是海口鱼,是未来所有脊椎动物的祖先。”“这是奇虾,它是最厉害的,是肉食性动物。”这生动、快乐的讲解,你能相信是一位仅9岁的三年级学生袁境知解说的吗?
是的,像她这样的“小小讲解员”是古动物馆的品牌项目。在博物馆内,古动物馆讲解员带领着每年暑期培训的小小讲解员,对中国古动物馆从鱼到人的演化故事进行讲解。古动物馆为小小讲解员提供一个学习最新科学知识的机会,提供一个锻炼和展示能力的平台。
小观众通过与同龄人小小讲解员的交流,也培养了小观众热爱科学的兴趣和讲述科学的能力。
丰富多彩的互动性活动
古动物馆的科普讲师带领大家对建设气龙的骨架模型进行了拼装,了解了肉食恐龙的基本构造和骨骼特征。他对中国科普网记者说,恐龙拼装活动,就是锻炼孩子的协调能力与信心。
化石修理室内,修理技师展示了化石皮劳克和小化石挑选。皮劳克技术是一种野外发掘的技术,野外发现巨大的化石后,为了更好地保护化石,将化石打上石膏,包上纱布,搬运到实验室,专家进行修理。在显微镜的帮助下从沙子里筛选出哺乳类小化石。图为修理技师在和学生讲解修复鹦鹉嘴龙的后爪。
达尔文试验站内,每位小朋友将获得的一块5亿年前的三叶虫化石,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将化石周围的围岩清理干净。
除古生物相关活动外,中科院植物所的老师带领小朋友进行了精灵贺卡制作,认识特殊植物的器官。
中科院动物所的老师带领小朋友进行了昆虫标本制作,认识了常见昆虫的身体各部位构造;《博物》杂志科学老师带领小朋友制作了鸟巢。随着城市发展,越来越多的鸟类找不到材料和地方筑巢,悬挂人工鸟巢是全世界公认的一种保护鸟类的有效措施。随着我国爱鸟护鸟氛围的日渐浓厚,制作和悬挂人工鸟巢的活动愈加丰富。通过活动,参与者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编制一个人工鸟巢,做好后可以悬挂起来给在北京生活的小鸟提供一个温馨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