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中的知识产权风险与防范

2017-07-07刘晓春,高志达

中国对外贸易 2017年5期
关键词:知识产权一带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倡议中的知识产权风险与防范

文/ 刘晓春 高志达

在推进“一带一路”过程中,企业间竞争的核心要素已从传统的生产要素逐渐转向知识产权领域。在海外市场竞争中,如何制定并落实周全的知识产权战略,打好专利、商标、版权的攻防战,成为中国企业维护自身利益的关键。

“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与成果

据官方统计数据,通过实施“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战略,2016年我国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申请专利达4834件,同比增长47.1%,专利申请目的地国家为18个,较2015年增加3个。2016年,“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在我国申请专利达3697件,同比增长18.2%。

政府对“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机制也保持了高度的关注。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指出,要研究制定知识产权实施方案来支撑“一带一路”的发展。通过建立与相关国家间的交流协调机制,搭建“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信息共享平台,研究发布相关国家知识产权环境研究报告,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区域知识产权国际合作。

“一带一路”各国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风险

1.沿线各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差异较大

“一带一路”倡议辐射范围广,所涉国家和地区众多。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差异较大,各个国家的知识产权政策法规也不相同。比如东盟诸国中,新加坡等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但其中有的国家只保护发明专利,不保护实用新型专利,而外观设计专利则另行立法保护;菲律宾等国家则制定了综合知识产权法;还有一些国家将知识产权法纳于民法典中。中东欧的8个国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白俄罗斯、乌克兰)的知识产权制度已达到《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要求,其知识产权环境也与中国相当。还有一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的立法现状和执法状况相对较差。

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高的国家,通常立法完善、执法严格,我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如有未经严格知识产权检索而制造、销售的产品,存在比较大的被诉侵权的风险。在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其本土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国家政策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也弱,我国企业虽然面临较小的侵权风险,但是容易被模仿抄袭。

2. 商标抢注现象严重

目前,依然有不少企业缺乏海外知识产权布局方面的前瞻性,未能提前建立长远知识产权规划,对于海外市场商标抢注等情况预见性不足。当企业在国内获得了一定知名度以后,并未及时向海外市场申请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保护。一旦面临商标等被抢注的情况,会导致自身品牌、技术被竞争对手利用,从而丧失竞争优势。

比如著名的联想商标由“legend”变更为“lenovo”事件,联想在2001年开始进军国际市场时,发现“legend”在全球范围内竟被100多家公司注册过商标,遍及各个行业。如果选择向这些企业维权,需要花费大量成本,还不一定能拿回商标。最终,联想无奈之下只能更换了原本已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标。有的企业虽然通过谈判“赎回”、诉讼等手段夺回了商标,但是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比如海信商标被抢注案,1993年海信集团的“海信/HiSense”商标于中国获得注册,同年开始正式作为商标和商号使用,但并未向海外市场注册该商标。1999年西门子集团下属的博世—西门子公司在德国抢先注册了“HiSense”商标,指定商品为第7、9、11类。2002年海信打入欧洲市场时,西门子诉其侵犯商标权,后双方多次就商标转让问题进行磋商,西门子要求海信支付巨额商标转让费,双方最终于2005年达成和解协议。

如果我国企业不重视知识产权的提前布局和注册,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类似的被抢注风险也会愈演愈烈,严重损害企业的海外市场竞争力。

3.中国企业知识产权意识薄弱,侵权现象频发

实践中,不少中国企业不重视自主创新能力,不具有核心技术,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捷径”,直接山寨他人产品,以低廉的价格优势获取利润。有的企业虽然不是故意侵权,但是因为对知识产权布局方面投入资金较少,不具备专业的知识产权团队,对商标检索以及专利技术调查方面等缺乏专业的判断,从而事实上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存在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现象。

当这些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时,尤其进入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相对较高的国家和地区时,面对国外企业严密的知识产权布局,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风险就会很大,为此不仅要支付高额的赔偿金,还会面临退出当地市场的禁令,长远来看也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国际声誉。近年来,在展会、电商平台等领域凸显出来的知识产权侵权风险,已经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一带一路”知识产权战略中的风险防范

1. 通过政府层面的合作机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知识产权发展水平不一,相关政策保护规定存在差异,使我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会首先遇到信息不对称的困难。针对这一难题,我国政府可以探索建立“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机构合作机制,促进沿线各国的合作交流,加强研究,搭建“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信息共享平台,以供中国企业参考。定期在信息共享平台上发布沿线各国的最新政策法规,同行业专利、商标等注册申请情况,热点侵权诉讼案件等信息,使中国企业在向海外市场发展前,对行业情况有所了解,避免侵权纠纷。

2.企业练好知识产权内功,提前布局,防范他人抢注与侵权

具有全面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是推进“一带一路”规划顺利进行的关键。“打铁还需自身硬”,除了政府从信息、研究等基础设施方面保驾护航,企业通过专业、全面的规划布局,提高自身知识产权“内功”,才是制胜根本。

从企业制定规划、实施生产到推向海外市场营销的各个环节,非常有必要建设专业的知识产权团队,与外聘的知识产权法律专家紧密配合,针对行业、地域、竞争对手的具体情况,进行在先知识产权信息检索、评估和相关申请工作,构建完整的知识产权战略布局。

首先,构筑核心知识产权权利体系,防止抢注。企业应当全面评估与海外业务相关的自身知识产权组合,筛选出与自己核心竞争力最相关的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以这些知识产权为中心,积极向海外市场申请知识产权。一旦符合申请条件,企业应当尽早提起申请,防止被他人提前抢注。这是为防范知识产权风险构筑的第一道屏障。

其次,针对侵权行为实施监控并积极维权。企业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应当及时跟踪和调查知识产权在相关地域的被侵权情况,一旦发现存在侵权现象,可以通过发送警告函、申请临时措施、提起诉讼等方式,积极阻止并威慑对方的侵权行为。特别是在展会、促销季等特殊情形,准确、及时的临时措施可以在很短时间内针对侵权者形成精确打击,实践证明成效良好。

此外,由于知识产权问题在某些国家和地区通常是吸引眼球的敏感话题,企业也应当努力了解当地市场的社会文化和风俗,展开法律行动的同时,也应当配合适当的舆论宣传和引导,防止某些行为和言论引发始料未及的社会效果。

3.避免山寨和模仿,通过全面检索和评估防止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从防守层面,近些年中国企业因为涉嫌知识产权侵权而在海外遭受权利人阻击的事件屡见不鲜,一旦被判侵权成立,随之而来的就是高额赔偿、禁售、账户被冻以及商誉的严重损失。对于意在长久、持续经营的中国企业来说,务必消除侥幸心理,未雨绸缪,在进入海外市场前,委托专业人士对目的地国家的知识产权法律规范以及同行业的知识产权注册状况进行详细检索和评估,将存在较高侵权风险的产品剔除在进军海外市场的产品线之外。

与此同时,应当对于当地市场的相关法律机制进行研究,在出现被控侵权的情形下,应当充分利用可供防守和抗辩的法律机制,在做好充分准备和预案的前提下应诉,依然存在相当的胜诉几率。无论是前文提到的主动进攻,还是周密的防守,在这些过程中,通常都需要获得当地法律专业人士的协助,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当地律所、代理机构的选择也进行提前研究和决策。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学院)

猜你喜欢

知识产权一带一带一路
《种子法》修改 聚焦种业知识产权保护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关于知识产权请求权内容构建的思考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