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月新刊 云南民族医药

2017-07-06

大观周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医药云南

创意

时尚圈的民族土布

今年 2 月的米兰时装周,Gucci 发布了 2017 秋冬系列高级成衣,所有服装的设计都加入了中国的元素,中国红、刺绣、盘扣、龙凤、祥云、仙鹤……让人眼前一亮。

国际大牌来中国采集创意元素并非新鲜事。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师来到云南,在这个少数民族文化氛围浓郁的地方,汲取灵感,把传统土布加以改良、创新,与当代人的生活结合,做出系列产品。这些由土布改造而成的商品成功杀入了时尚圈,在取得好销量的同时,把民族文化带出了大山。

封面

云南民族医药

我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在青蒿素研究中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奖,青蒿素及其主要衍生物蒿甲醚被国际社会誉为“中国给人类最大礼物之一”,而云南,正是这份礼物背后的“制造者”之一。

云南是全国最大的蒿甲醚生产基地,也是最早实现大规模提取青蒿素的地区。青蒿用清水冲服的方法正是来源于云南民族医药。

在云南,傣医、藏医、彝医已经传承上千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白族医药、哈尼医药、佤族医药等多种民族医药也在与疾病的抗争中,形成了自己的诊疗特色。云南少数民族使用的许多药草如今都被发掘成为知名的植物药。

贝叶经上的傣医药

砍下贝叶树上的叶片,用刀修割整齐,三五片捆卷;锅中清水煮沸,加入酸角或柠檬,浸入贝叶,煮半天后取出;搓洗,晒压,制匣,然后刻字。

自傣文产生后,傣族的各种医学原理和单验秘方,在口传、手授之外,多被刻写在了贝叶经上。贝叶经上的文字不仅字迹清晰,且不易褪变。药方也由此被沿用至今,传承千年。

藏医药:一门有信仰的医药学

到香格里拉的藏民家做客,热情的主人都会劝你喝一杯热乎乎的酥油茶。他们认为,酥油茶是好东西,能在高寒的自然环境中为人体保存热量,补充多种营养物质。

藏族人饮用酥油茶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 4 世纪。那时,藏族人民已经学会制作酥油茶,并知晓热酥油的止血功效。后来,他们又掌握了青稞酿酒技术,发现青稞酒糟可以治疗外伤。

而在这之前,公元前 1 世纪,藏族人民就懂得采野果、野菜消除疼痛,也知道用马宝(俗称马粪石、黄药,马宝为不常用中药,始载于《本草纲目》,为马科动物马胃肠中的结石)解治食物中毒。

藏医学发展至今已有 2000 年的历史,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背后的文化内涵引人关注。

彝文医书:早于《本草纲目》12 年

很多人知道云南白药,却不知道云南白药最早发端于彝药。

1902 年,云南民间医生曲焕章在传承彝药的基础上研发了“白药”——其命名来自彝语直译,曲是彝姓,是“白”的意思,云南白药,也就是云南曲氏药。

彝医药是继苗药、藏药之后,我国第三大民族医药,早在 2011 年就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医药自成体系,在用药方法、药物剂型和品种方面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特色。

神秘的佤医

从事佤医佤药研究 20 多年,云南省沧源县佤医佤药研究所所长刘宝林分享了自己的体会:“一些佤族寨子,我经常会去调研,称得上熟悉。可能某天突然這个寨子就会出来一个佤医。”多年接触,刘宝林发现,这些佤医的“突然出现”并非是刻意的自我“炒作”。“神秘”源于佤医传承的规则。

哈尼草医攻心为上

大年初二,红河州金平县的哈尼田村,人们都起得特别早。这天,是他们祭药王、“拿”药的日子。“拿”药就是采药。因为草药就生长在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采挖较易,久而久之,当地人都称之为“拿”药。

大年初二采药是祖辈流传下来的风俗,他们相信,这天采集到的本草,能发挥更为强大的药效。人们用采集回来的草药泡酒或是煮水洗浴,强身健体。

“需要抢救”的白族医药

近几十年来,伴随“重西医轻中医”的观念,中医药的继承和保护面临挑战,而与此同时,民族民间医药却几乎到了只有“老古董级的民间医生会留存一点”的现状。

姜北教授介绍:“很多老医生说,白族医药不是‘需要保护,是‘需要抢救了。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把现有的白族医药文化保留和记录下来。”

佛堂名医康朗香

每逢周一、周四,西双版纳州傣医院总能迎来不少慕名而来的病人,他们都是冲着傣族名医康朗香而来的。

许多患者将康朗香奉为神医,一者是因为他医术精湛,二者是因为很多人都知道他的医术是从寺庙里学来的。

藏医世家和光荣

在香格里拉,和光荣更为人所熟知的身份不是医生,而是一个“好心人”。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奔子栏镇的迪吉一只脚骨折,另一只脚骨头粉碎,无依无靠。

和光荣接诊后,不仅为迪吉治病,还给他提供酥油糌粑。一个多月后,迪吉的病情好转。因为拿不出钱(医药费总共 300 元),迪吉便把家里唯一的一头牛牵来给和光荣作医疗费。和光荣没有接受,他说,牛要给迪吉留下来种田,没钱就不用给了。

品端午药膳 诸虫百毒尽消灭

“端午到,换肠肚。”在茶乡普洱,流传着这样一句民间俗语,普洱人“换肠肚”的方法,便是在端午节前后,家家户户以草药和肉类煮汤炖食,以达到“驱逐浊气、补益正气”的效用。端午吃草药,在普洱甚至是比吃粽子更深入人心的风俗。

云南民族医药融入生活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药物化学博士生导师刘海洋研究员手边总少不了几本民族医药学的书籍 :《哀牢山彝族医药》、《玉龙本草》、《中国傣医药彩色图谱》……他说,这些书籍中记载的某一种植物药的研究,就足够他花上好几年时间。

云南文产 30 强endprint

再造一个“新”华书店

绝大多数云南人的启蒙书店几乎都是新华书店。从教辅、文具到小说、散文集,新华书店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云南人的成长。

67 年前,南屏街,云南省第一家新华书店开门营业。这像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启,自此,新华书店从无到有,网点遍布全省各地。

金木土石布

新平土陶 古法新语

玉溪新平戛洒江畔,有一个名为“土锅寨”的村落,寨里世代居住的花腰傣人家,因代代相传的土陶制作技艺而远近闻名。

这里的土陶制作传承千年古法,采用“泥条盘柱”技艺,以纯手工捏制而成。先以木板、木棒、卵石等工具加以塑形,后用稻草、瘪谷、粗糠、草灰等烧制。

这样制成的土陶,古朴耐用,串起花腰傣人家的日常生活。

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里的土陶由过去的日常生活用品逐步转向旅游工艺品,种类也不断丰富,越来越受市场青睐。

人物

马克·吕布的迷之答案

2010 年,马克·吕布在上海举行“直觉的瞬间”回顾展,他写信给吴家林,“带上夫人,很好地见一次面”。

吴家林暂停在临沧山区的拍摄工作赶过去。马克把来往信件和成名作《埃菲尔铁塔上的油漆工》交给吴家林保管。

马克把左右两手扣在一起,说“我们不能再分开”。这是马克最后一次来中国,也是马克与吴家林最后一次见面。

民风

腾冲和睦村 红花油茶第一村

相比于腾冲其他的旅游热门地,腾冲和睦村稍显清净。对于不够用心的观光者来说,这个村庄与其他小村并无二样。

但是对于驴友和摄影爱好者来说,和睦村成片的千年红花油茶和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足够让他们在这里呆上一整天。

城事

穿着汉服去上课

刘丹,七零后,计算机专业出身,手下掌握着几家科技公司,云南汉服协会的掌门人。

他还记得自己首次接触汉服是因为 2001 年的 APEC 会议。“当时各国领导人都穿上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马褂,然后就有人提出质疑,说马褂不能代表中国,有统一制式和文化内涵的汉服才能代表中国。”刘丹因此对汉服产生了好奇,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自然

鸡足山野生猕猴

上世纪 80 年代,鸡足山就出现猕猴了,但数量不多,一个群最多有十来只。“当时它们不太爱下山,只在林子里活动。”

宾川县林业局的王老师从 1989 年至 1994 年在宾川鸡足山工作,5 年期间,他与这些猕猴打过几次照面。

好吃

江城傣家宴

玉蝶是江城县曼滩傣寨有名的厨娘,每逢节庆,村寨都会在她这儿订几桌傣家宴。

很荣幸,她准备施展多年手艺为我们张罗一席菜,菜单上有凉拌柠檬鸡、米粉鸡、烧海船、竹筒烧竹虫、臭牛皮、包烧芭蕉花、牛苦撒、柠檬干巴丝、蒸小南瓜、笋子喃咪、花生喃咪和番茄喃咪,集苦、生、酸、辣、香等滋味于一桌。

艺术

彝剧 新兴剧种里看老传统

現在为什么还有人看传统彝剧?李光秀认为,这基于人们对原生彝族传统文化的怀念。

从说话的方式到穿着打扮,彝族人原先的生活场景被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这才受到了老百姓的热烈欢迎。endprint

猜你喜欢

医药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云南潦浒柴烧陶煴
云南行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传统医药类非遗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十三五”医药政策展望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