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新媒体人际互动的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模式探析

2017-07-06成燕李金平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7年12期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思政教育大学生

成燕+李金平

[摘 要]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网络新媒体发挥着无比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从丰富的形式、强大的互动性、日益增强的隐秘性、快速的传播性等的方面发挥作用,还从人的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价值观以及人际交往等多方面产生影响。正因这样,网络新媒体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其中,耗散着精力,给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挑战。在网络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情形下,积极利用新媒体展开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分析基于网络新媒体人际互动的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模式。

[关键词]网络新媒体;思政教育;大学生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2.15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2-0-02

1 研究背景

新媒体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日益发展成庞大的网络体系,具有快捷的传播速度、高度的覆盖率、蕴藏着海量的信息等独特优势。与传统的课堂教育相比,网络教育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可以大规模地、高效地传播教育信息,使教育思想更直接、更全面、更深入。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打破了传统教育在信息时代的僵局,更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构建高效的大学生网络新媒体思政教育模式,是积极应对网络新媒体带来的高校教育工作挑战的重要措施。这样,在人才竞争残酷激烈的社会中,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开拓新局面、占领新阵地,构建更为广阔的平台。在这样有着无限多可能性的平台上,不只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获取信息,及时分享与交流感想;教育的实施者也可以从网络上了解学生最新的思想状态,更好地对学生进行针对、高效的思想教育。

2 人际互动下网络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网络新媒体最为广泛的直接使用者,他们的生活、学习、思想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网络新媒体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2.1 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1)新载体、新平台吸引大学生。作为人际互动的新载体——网络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优点,与传统媒体相比,在高校大学生中的普及程度较高,显示出了新媒体的强大生命力。显而易见,对于高校利用手機、网络等新媒体开展交流、讨论等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持有乐观态度并容易接受的。网络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使思政教育手段更为丰富,推动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进,大大提高了效率。

(2)大量丰富的信息消耗了大学生的精力。新媒体通过网络传递大量信息,一方面给大学生提供快捷的资源分享方式;另一方面许多无用的不良信息也正消耗着大学生的精力。现实情况下,大多数学生会选择上网消耗课余时间,例如打开电脑浏览或随手拿起手机刷微博、聊QQ、聊微信等,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却常被无关信息所吸引,导致没有找到需要的资料而浪费时间,更有甚者,他们沉迷网络游戏,深深被虚拟逼真的环境、人物吸引。这也意味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针对大学生设计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3)失真的信息会影响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在信息迅速传播的时代,各色各样的信息对于懵懂的大学生来说是很难辨别真伪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尚没有成熟,容易被不符合正确人生价值观的舆论信息所误导。另外,信息全球化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西方思想文化流入中国,其中不乏一些丑陋、庸俗的思想,给当前展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

2.2 对教育实施者的影响

(1)传统教育的权威受到挑战。在传统教育长久以来的发展中,因为载体的单一和受限制的信息,垄断信息和权威信息都掌握在教育的实施者手中。然而在网络新媒体中,教育不再受到限制,学生也可以成为“教师”。首先,每个网络新媒体使用者所用的资源都是共享的,他们可以在网上选择自己想要的信息。其次,网络新媒体给学生提供了自由言论的平台,学生可以反问教育实施者以释心中疑惑。这样的网络教育让那些所谓的教育垄断和教育权威不复存在,且教育的实施者对学生的反问不容马虎,需进行正确的指引和教育。

(2)思想灌输和引导工作受到抵制。网络新媒体传播的不仅仅是信息,往往信息里蕴藏的是思想文化。第一,在传统教育中,受教育者是由教育实施者一点一滴地进行思想灌输,而当前大学生都在网络新媒体的环境中成长,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响。第二,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因素碰撞必然会产生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如若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第三,国家对网络环境的管理制度还未成熟,管理上存在漏洞。这让国内外的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利用网络渗透不良思想。

3 构建人际互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3.1 基本准则

(1)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主体是大学生和思想教育者。由美国两位学者米德和莫雷诺的理论发展而来的人际互动,其认为人共同理解的象征符号是人际传播的载体,侧重研究个体与他人的关系。这种观点为构建网络人际互动思政教育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根据这个理论,为了构建好网络思政教育模式,教育者应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受教育者也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积极参与、共同努力,为高校优秀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坚强的支撑。

(2)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虚拟的网络环境并不能取代真实的生活世界,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回归现实生活。利用网络优势结合现实生活,才是人际互动网络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而作为网络人际互动研究的落脚点是虚拟的网络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探究大学生如何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全面发展,突出网络生活的真实价值。

3.2 构建的方法及措施

(1)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网站。在信息时代,充斥着大量难辨真伪的信息,此时,相关人员应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网站,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核心价值观呈现出来,方便高校大学生了解、学习、实践重要的思想政治。在网络新媒体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出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辟新天地,以积极的态度辨析和回应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2)利用网络新媒体的工具加强互动参与。在网络新媒体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信息的权威性逐渐减弱,相比大学生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新知识的掌握程度比较低。如,传统教育中的课堂教育形式单一,片面于教师说学生听、教师讲学生信,教育的效果非常低下。在当前时代,高校不得不改变教育方式,通过QQ、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工具,让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沟通、互相相信的桥梁,这样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顺利对学生展开思想政治引导和教育工作。

(3)对网络环境的监察管理必不可少。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络新媒体在便捷、丰富人们的生活时,也会暴露一些弊端。在当前不斷涌入的大量西方文化思想中,不可避免地掺杂着不少丑陋、庸俗的思想,侵蚀着尚未形成成熟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大学生,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因此,加强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监察管理刻不容缓,相关人员应营造真、善、美的网络教育氛围,净化人际互动的网络生活环境。

4 对网络新媒体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展望

随着网络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迅猛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方式逐渐改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育工作者不断全面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教学育人的水平;大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优秀的文化思想,自觉抵制、远离不良文化和思想,塑造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高校筑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有力地支撑和保障大学生成人成才,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的时代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许涛,于海,穆庆夏.网络新媒体下如何构建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从人际互动视角看[J].学习月刊,2015(16).

[2]于海,许涛,穆庆夏.网络新媒体人际互动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与深化浅析[J].求知导刊,2015(15).

[3]顾怀秋.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以“易班”平台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5).

[4]陈娜,胡桂生,龚武林.以新媒体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以江西青年职业学院旅游商务系为例[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2).

[5]商丹,朱喆.基于新媒体交往方式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7).

猜你喜欢

网络新媒体思政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网络新媒体对高校审美教育的影响分析
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研究
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的框架分析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版权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