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认知帮我们聪明地学音乐

2017-07-06吴骏柴林

琴童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化课元认知成人

吴骏+柴林

都说学习要动脑,究竟怎么动?元认知的概念或许对我们有些帮助。有了元认知的知识和技能,学音乐的难度能降低一些,挫败感会少一些。

什么是元认知

元认知是教育心理学的术语,最早出现在40年前,由发展心理学家约翰·弗拉威尔提出。它有各种长长的定义,还有很多分类,似乎让人望而却步。但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使用元认知,正是它让我们成为更好的学习者。

简单说,元认知就是“对自己的思考进行思考”,或“学习如何学习”。准确一点,就是对自己的学习和表现做计划、监控、评估。元认知包括两方面的不断深化的认识:(1)自己的思考和学习过程;(2)作为思考者和学习者的自己。

元认知和日常所说的 “学习方法”“授之以渔”“智力”“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等都有关联,涉及“反思”“自我管理”“回馈”等关键词。各种学习活动都可以获得元认知,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技能能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之间转移。

具体而言,音乐练习当中的元认知涉及:

(1)做计划或规划,例如:“今天先熟悉一下曲子”“后面3个难点留给明天攻克”;

(2)对练习的节奏的把握,如:“这段要慢练”;

(3)对效果或效率的评估,如:“好像有点进步了”“我对这个还不满意”;

(4)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如:“我还需要再来一遍”“那一段可以放下了”;

(5)对工具使用的评估,如:“这一段我要使用节拍器”;

(6)对自身状态的评估,如:“我还有潜力,还可以坚持20分钟”“累死了,看来要休息了”;

(7)研究和比照不同手段,如:“这个曲子还有没有其他版本”,或“这两个指法或奏法有什么不同”。

学音乐需要和发展元认知

现在您知道,人们常说的“练琴要动脑”,和元认知的关系就很大。和停留在书面上的一些文化课相比,音乐课上既要说,又要看,还要做,“认知复杂度”稍高一些,所以学音乐更需要元认知。

有时我们发现,有一些孩子在学音乐一段时间后多了一些灵气,文化课也进步了;还会发现,那些文化课上表现相对良好的孩子更喜欢拜师学艺,走入音乐殿堂。这两种现象有一个解释:这些孩子的元认知在学音乐和学文化之间来回迁移,并且是正迁移,即学音乐和学文化在相互促进。

作为成功的问题解决者,聪明的孩子经常能快速抓住问题的要害。根据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不断调整规划,收集信息,形成假设,做出决定,重新考虑决定的过程。他们能和学习内容、学习的其他参与方进行良好的互动。

毫无疑问,这种聪敏(元认知知识和技能的丰富),主要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是这些少儿周围的成年人有意或无意传授的。进入信息和知识激增的21世纪,孩子们既要学,同时还要学会“如何学”,这给成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面对低龄儿童,成人可以发出简单的命令,不给出复杂的解释,就让孩子“投入战斗”——进入学习或操练。但随着年龄、学习内容、环境的变化,成人就要把学习中的逻辑传递给孩子,帮助孩子越来越多地提问、监控、反思,直到元认知变成一种直觉,就像自动的程序,自动管理着认知过程。这时,一位学习高手就诞生了。

单纯的模仿妨碍元认知的发展

一种教学方式是教师做示范、学生模仿。它非常有效,在初学阶段往往是非常必要的。模仿教师或影音资料里的演奏,短期里会学得快一些,但长期代价是独立的思考力和音乐个性。成人不应“图省事儿”,鼓励孩子进行抄袭式的模仿。影音资料可以看,但最好在孩子充分研究了乐谱之后,练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再看。

指导者在学习过程中应逐渐减少模仿,逐渐增加学习者先行摸索的机会。成人把一部分自主性交给孩子,让他们有机会对学习内容、进度安排、时间安排发表自己的意见。

请不要误会,我们并不反对模仿,而是反对把孩子变成像复印机(或洗衣机)那样只接受指令,把回馈交给外界,而缺少自我意识的演奏者。如果孩子只按教师编写的程序运行,他们很可能会越学越粗野。不讲究学习方法的话,学音乐不一定让人变优雅。

家长怎么做

就每日练习,家长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友善地提醒孩子以下要点:

(1)练习前、练习中、练习后你需要做什么;

(2)老师给你留的任务是什么;

(3)你已经懂、已经会的是什么;

(4)必要的时候,你从哪里寻找帮助;

(5)你做了什么;

(6)今天发现了什么;

(7)你还想知道什么;

(8)你的感受是什么;

(9)下次上课的时候,你想问老师哪些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引发成人和儿童的良好互动,目的是让儿童在一段时间后学会使用“内心语言”自问,主动寻找答案和帮助,养成自我监控和自我调整的习惯。家长要避免给孩子提出绝对化的要求,典型的语言是“你一定要”“你必须”“你应该”。家长糟糕的思维和长期的不良语言习惯,恰恰是孩子走极端、苛求自己、不能接纳自己、抗挫折能力差的原因。

做规划和做决定的时间是值得的

早在1950年,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和另一位研究者就发现,开始解决问题的时候,优异的学生花更多的时间来决定如何解决问题,实际用于解决问题的时间反而比成就差的学生少。就是说,高手把更多的心理资源放在全局规划上,避免无谓的浪费时间——走弯路。新手上来就动手,错误太多,总体效率反而较低。

回到练琴。很多家长催促孩子在自己的面前马上开始练习,一听不到乐器的声音,就怀疑孩子在偷懒。其实,家长不妨建议孩子练习之前先做规划。孩子的肌肉停下来的时候,如果大脑没有完全停下,家长就不必催促。练习中的暂停时间,可以用来评估刚才的练习是否走在正确的方向上,用来重新认识问题(“我们面对的究竟是什么问题?”),有必要的话,再次把问题拆解成不同的要素,会聚成新的解决方案。

结 语

聪明地学,就会学聪明。借助学音乐,我们的孩子逐渐获得更高级、更充分的自我认识。主动运用元认知,能提高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挫折感,但元认知不是一蹴而就的灵丹妙药,何况它本身也需要长期的學习。希望随着元认知的普及,更多的家长认识到学习的复杂性而更有耐心,更多的孩子聪明地学音乐,大家都不把提高练习质量和表演水平的希望放在“砸时间”的做法之上,因为没有质量的时间只会增加毫无必要的痛苦。

猜你喜欢

文化课元认知成人
基于元认知的数学焦虑研究
中职文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成人不自在
元认知策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碰撞:故宫文化课与英国中文热
元认知在大学英语教改中的应用
Un rite de passage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激励理论在中职文化课学习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