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年阴影对希区柯克电影创作的影响

2017-07-06马丁丁

牡丹 2017年15期
关键词:希区柯克记忆

马丁丁

创伤理论(童年阴影)是媒介批评之精神分析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由一个灾难性的打击而造成主观意识无法接受;有些理论也认为,创伤理论更是指向某些人被压抑的内心压力和欲望所造成的问题。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童年的记忆在人的潜意识中占据了很大的空间,并对将来的一系列行為做出引导。”以此来看,“希区柯克式”紧张、焦虑、恐惧、悬念迭起、情节惊险曲折的电影一定与他独有的童年生活有关。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在长达六十年的导演生涯中,一共执导了五十三部电影。斯皮尔伯格曾赞誉他是“在悬念片和恐怖片领域里,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开拓者”。希区柯克式的电影以丰富的电影语言、意想不到的情节悬念设置以及深刻的内涵底蕴获得了世界的一致认可。他的电影总给人一种莫名的焦虑与绝望之感,他的一部影片《破坏者》在初次上映时的宣传语为“当心背后有人”,这些电影都暗示着希区柯克无处不在的偏执的疑俱感。这样独特的电影风格必定不会无缘无故,可能是一定的心理动机促使他一再重复制造这种感觉。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在童年时大脑的脑电波散发与收缩的数量和神经元运动的次数远远高于成人,此时儿童大脑正在发育,童年的记忆在人的潜意识中占据了很大的空间,并对将来的一系列行为做出引导。若此时某件事物(创伤)进入了他的潜意识,这个事物便在脑中成形,意识和潜意识都存在这件事物,然后一辈子都忘不了,也不可能好转。因此,了解希区柯克的童年生活,也许有助于人们理解其电影风格的缘起。

一、谋杀及杀人犯

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大量描绘了谋杀的场景,希区柯克特别喜欢刻画形象各异的杀人犯并赋予他们极强的神秘感,出人意料,观后令人拍案叫绝。例如,《后窗》中的杀人犯推销员苏先生,他将自己的妻子杀害并且分尸,用推销的箱子转运,销毁证据。这样残忍的情节来源于希区柯克童年时代的记忆中。“希区柯克童年时的英国,谋杀就像是一种连续剧般的娱乐,希区柯克家蔬菜商店顾客胳膊下夹着报纸走进来,议论着骇人听闻的犯罪案件。”这是《希区柯克传》所提到的内容。同时,他还说到这样一件事,“从1888年开始(那一年希区柯克还没有出生),在希区柯克家莱顿斯通伦敦东部白教堂去,一个被称为杀人碎石狂杰克的杀人犯连续运用刺杀、肢解、剖腹、割喉等手段,杀了五到十位女性。而这一罪行就像它神秘地开始一样又神秘地结束了,直达今天这个杀人犯的身份还是个谜。”可能希区柯克在小时候就经常听说或者看见这些凶残而神秘的杀人事件,留下童年阴影,从而创作出如此之多的谋杀题材的电影。同时,希区柯克式电影的谋杀事件并不是一开始就呈现在观众面前,他总是先讲述一些看似无关痛痒的情节,让观众在期待、疑惑和恐惧中等待着凶杀场面的出现。例如,《西北偏北》中观众在观影的前一半时间中都是充满疑虑的——不知道到底发生什么,绑架主人公罗杰的目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种特殊导演风格来自于希区柯克童年时所独有的内心体验——他九岁那年被送到基督教学校读书,他在那里接受的是一种将罪恶无处不在观念和逻辑的严密性结合起来的混合式教育。例如,违反校规的同学要遭到鞭打,但他可以自行挑选惩罚的时间。通常孩子们总是选择晚上,致使在受惩罚前的一整天内他们都是处于焦虑和恐惧之中。这种独特的童年感受烙印在希区柯克的记忆中,他就时常不由自主地将其运用于悬疑电影之中,将自己童年的不悦之感分享给观众。

二、软弱的警察及公共机构

希区柯克的电影几乎每一部都涉及了谋杀,但是每一部中真正伸张正义和维护秩序的人绝对不是警察。例如,《后窗》中发现并且侦破案件的是意外摔断腿,只能在家静养的杰夫。而《迷魂计》中对警察这一角色更是讽刺,警察斯考第是一个在一次追捕行动中因高楼上失手惊吓后得了无法治愈的恐高症的人。还有电影《疑影》中,警察则走到了另一边,放弃了正确的执行法律过程。原本应该承担“英雄”角色的警察在希区柯克的影片中总是如此不堪,同时影片也总是表现出对警察的不信任,而且“无能的警察”这一角色不停地在他的作品中重复。这是因为在希区柯克一生中,他都是十分惧怕和厌恶警察的,以致于他有一次开车出门,仅仅因为从车窗中扔出一个烟头怕警察追查而惶惶不可终日。这种创伤性原质的坚执顽念的真正成因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时期,根据他的传记,人们可以得知:一是他童年时阅读的书籍中,狄更斯的《荒凉山庄》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这本书不仅讲述了警察贪污和司法制度不公的故事,同时也表现出了对公共机构极度的不信任。这一点深深地影响了年幼的希区柯克,致使他一生都对公共机构抱持怀疑态度,因为他影片中的公职人员,例如,政客、警察等都是一群贪赃枉法、唯利是图、胆小如鼠的形象。二是在希区柯克四五岁的时候,由于不听话,他被父亲送到了警察局。警察把他锁进了牢房里,同时警告他这就是对不听话的孩子的教训。这件事在希区柯克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童年阴影。随后的人生中,他曾多次提到:“我永远不会忘记门砰的一声关上,接着牢房的门闩咯噔一声合拢,这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恐怖的童年阴影使得希区柯克一生都无法摆脱对警察及公共机构的厌恶与恐惧,这种感受也几乎贯穿于他的创作生涯之中。

三、惊险的行车及奇怪的灯光

人们总是会在阅读或观影之后,忘记其中绝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的内容,尤其是童年时期。这种经验人人都有——你可能忘记了它的名称,忘记了它的主人公,但是其中总有那么一点触动你的地方悄悄地“溜”进你的意识中,就像希区柯克经常在影片中表现险象环生的行车镜头。例如,《西北偏北》中罗杰被灌醉后在海边开车,迷迷糊糊险些落入海中的情节;《九十三级台阶》中汉内在高架桥以及崎岖的山路上驾驶汽车遇到危险,使得观众紧张得都不敢眨眼,生怕主人公发生危险。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这样的行车场景屡见不鲜。这个想法归根结底来自于他小时候观看过的影片《暴走列车》——火车在高山之间穿梭盘旋,结局是几乎失控的火车一头扎进隧道,暗示着即将发生可怕的故事和毁灭。这一影片是通过摄影技术增强了真实感,深深地吸引了年幼的希区柯克,这个镜头记忆留在了他的意识中。在之后的个人创作中,在表达危险的时候,希区柯克习惯性地使用这样的镜头,这跟他的童年经历是密不可分的。童年的记忆对他创作的影响不止于此,其影片中的特色色调和奇怪灯光也来源于童年的观影经历,如《迷魂计》中的朱迪身上笼罩着特殊的光芒。希区柯克在导演影片时,常给角色穿着特殊材质的服装,投射具有象征意义的色光。这种创作方式根据他的传记记述:他第一次看演出是在1905年左右,“一片阴森森的绿光被投射到坏蛋身上,伴随着让人毛骨悚然的音乐,女主人公则笼罩在明亮的玫瑰色的光芒之中”。这次视觉的奇幻经验可能给年幼的希区柯克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童年印象,他就在长大后将这种表现形式用于自己的作品创作中。

四、出镜式的作者签名

希区柯克是个其貌不扬的胖子,但是他的形象总会出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哪怕只是一个路人甲。例如,《迷魂计》中他就只是从主人公身边擦肩而过。这种独特的签名方式在几百年的电影史上可能仅此一家吧。根据他的传记,人们可以知道他一直是一个十分孤僻、孤立无援的人,他对童年的全部记忆就是孤独:因为年龄差异无法与哥哥、姐姐很好地相处,也对父母敬而远之,他还很害怕有权有势的人,如老师、警察等。因为有这样的童年经历(童年阴影),所以笔者推测希区柯克的形象总是出现在自己的电影中是因为他渴望得到人们的关注以排解自己的无尽孤独,但是又总是以小人物的形象出现,这可能是因为他讨厌与他人过多接触,因为他那无穷无尽的荒谬的忧虑。

五、阴郁和明朗并存的电影

虽然希区柯克被世界公认为惊悚大师、“电影界的弗洛伊德”,但是他的影片在阴暗之中也是充满光明与温暖的。例如《西北偏北》中,经过多次磨难,罗杰最终收获了美妙的爱情;《后窗》中杰夫与女朋友在经历了谋杀案之后终于相互妥协,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从这些童话式完美的结局中,人们不难看出希区柯克的童年虽然不全是阳光明媚的,但也并非充斥着诡异与阴暗。他的一本传记里曾经提到这样温馨的场景:“房子后面是果实累累的棚架,里面的情景给大家留下了栩栩如生的印象:大串的香蕉在炉火摇曳的温暖气息中一天天成熟,那景象,那味道,还有依稀可辨的嘶嘶声,都让人回味无穷。他稍长大些后,一件让他着迷的工作是给核桃去壳。核桃送到店的时候依然穿着鲜绿色的外衣,在准备出售前必须由店里的人把壳去掉。”

六、结语

电影是导演对现实生活的虚构呈现,同时也是虚构生活的现实表现,导演的现实生活状况或多或少都會在其中有所体现,尤其是他们童年的生活经历会对电影风格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童年的经验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成长都是不可或缺的起点,艺术家终其一生都会从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对希区柯克来说,电影是一种使人焦虑不安、承受莫名内疚和恐惧的折磨方式,然后再通过导演的情节设置、场景安排等方式来排解观众内心的痛苦与惊恐。他通过这样方法来确认人们是需要他的,从而享受着暂时在精神上支配他人的快感。笔者不想用变态这个词来形容希区柯克,他只是一个孤僻的五岁小男孩,他默默地走在黑暗且悠长的楼梯上,他要回房睡觉,但是现在的他十分害怕,因为他总觉得楼梯拐角的黑暗中一定存在着什么可怕地怪物。他渴望他人的关注与陪伴来消解那跟随自己一生的孤寂感。

(西安工程大学)

猜你喜欢

希区柯克记忆
什么是“高级”的快乐
“高级”的快乐
夏天的记忆
基于齐泽克后拉康思想的希区柯克电影解读
希区柯克,以吓唬世界为乐
记忆中的他们
端午记忆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