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笔下人物“活”起来
2017-07-06刘建明
刘建明
近日,通过批阅学生日记发现,多数人喜欢写景或记事,不喜欢写人。即使有人写了,笔下的人物形象也不够丰满,缺少吸引力。那么,怎样才能让笔下的人物鲜活起来?我给大家提几点建议。
一、抓外貌,写特点。
我们在写人的时候,要写出人物的外貌特点,这样别人读起来才会清楚你写的是谁。常见到学生这样描写人物:“她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的鼻子挺挺的”“她的眉毛弯弯的像月牙”“她长着一张樱桃小口”等,这都是一些概念化的描写,放在谁的身上都行,并没有真正抓住人物的特点。所以,我们要写人物的外貌,一定要抓住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才能写出他的特色来。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中,作者这样描写扫路人的外貌:“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笔墨不多,一个精神矍铄、饱经风霜的老人形象立即跃然纸上。
二、抓语言,表心情。
一位学生在《一个人在家》中写与妈妈通电话:“妈妈,我一个人在家里害怕,你们快点回来吧!呜呜……”话语不多,但很生动地表现了小作者的害怕心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作文的语言和日常说话不能混为一谈。我们不要把零碎对话全都写下来,要进行适当的提炼,保留最能反映人物形象的话,舍弃一些旁枝末节。
三、抓动作,衬性格。
在描写动作时,准确地运用动词非常重要。《金蝉脱壳》一文中这样写“我”爬树看蝉虫脱壳:“我轻手轻脚地爬上树,躲在一个枝丫后面,聚精会神地盯着这只蝉虫,等待着金蝉脱壳这一时刻的到来。”这里的“爬、躲、盯”一连串动作,用词十分准确,很好地表现出“我”小心翼翼又神情专注的样子。
四、抓神态,要传神。
一学生在《妈媽的发型》中这样写:“妈妈正用手拢着泛黄的头发,在镜子前来回摆着头欣赏她的新发型,听我一问,就转身笑眯眯地对我说:‘这是现在最流行的梨花头,不长不短,看起来年轻吧!”
这里就不单有表情,而是和动作、语言组合在一起,一个爱美的妈妈形象就树立起来了。
五、抓心理,析内心。
一学生在《等待成绩》中写道:“爸爸妈妈都上班去了,我在家不禁胡思乱想起来:要是考不好的话,假期里妈妈还不知道怎么折腾我呢?对,不行的话就到婆婆家过两天。”通过这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小作者显然是害怕成绩不理想,于是产生了逃避的心理,真实可感。
不过,要把人物写“活”,方法还有很多。比如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进行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抓住主要场面,突出人物形象等。
只要我们灵活地运用上述描写人物的写作技法,多加练习,熟练掌握,就一定能让笔下的人物“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