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退化林地生态恢复措施研究*
——以克拉玛依市为例

2017-07-06陈澍宇高美蓉王秀云陈秀娟徐晓云宋绪忠杨华

林业勘察设计 2017年4期
关键词:克拉玛依市灌木林林地

陈澍宇,高美蓉,王秀云,陈秀娟,徐晓云,宋绪忠,杨华

(1.成武林业局,山东 成武 274200;2.浙江省林科院,浙江 杭州 310023)

克拉玛依市石油、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石油石化产业基地。城市地处干旱荒漠区,生态环境脆弱,是个典型的缺水型城市。随着近年来南部荒漠林地不断退化,植被防风固沙能力逐渐减弱,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前沿的城市南部区域固定、半固定沙丘趋于活化、流动,掩埋油井、道路等现象时有发生。城市区域沙尘天气频繁,风沙灾害严重,亟需采取有效措施恢复退化的南部荒漠林,重构功能稳定、强大的森林生态系统,以防风固沙,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克拉玛依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克拉玛依市南部退化荒漠林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区域生态受损及林地退化原因,引进地带性植被原理,研究退化林地生态保育恢复措施,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退化林地恢复途径,为进一步遏制荒漠化提供科学依据。

1 土地利用现状

1.1 遥感数据及其处理

SPOT5卫星数据空间分辨率高,对植被类型的反映较准确。10 m分辨率的彩色影像可用于1∶25 000的土地利用、森林资源调查。本研究所用影像数据为2009年8月的SPOT5,分析前以克拉玛依市1∶10 000地形图上的道路交叉处作为地面控制点,采用二元多项式法对卫星数据进行了几何精校正和配准。为使目标地物更加明显突出,便于信息提取和识别,对影像数据进行了图像增强处理。坐标投影系统为高斯—克吕格(Guass-krug)投影,西安80坐标系。

1.2 解译标志的建立

不同土地类型在影像上的色调、形状、纹理、结构特征各异。建立解译标志主要是对影像颜色、形状进行调查。根据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建立解译标志(表1)。

表1 研究区遥感影像解译标志

图1研究区卫星影像

1.3 信息提取及调查

根据研究区植被解译标志,利用Arcgis软件进行人工目视解译,提取研究区植被覆盖信息,进行小班区划,得到研究区遥感植被及地类现状图。为提高和验证遥感分类精度,利用3S技术对退化区域进行现地小班野外调查、验证,记录各小班的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立地因子,并拍摄照片。重点调查退化严重的林地。

1.4 地类划分

根据遥感解译和实地调查,把南部退化荒漠林地划分为灌木林地、灌丛地、覆沙地、荒草地等4种现状地类(图2、表2),编制用地类型分区表,以便于针对性地设计生态保育恢复措施。

表2 研究区现状用地类型

图2研究区现状地类分区

2 林地退化现状分析

2.1 退化原因

克拉玛依市南部退化林地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前沿、广阔的玛纳斯河冲积平原,属于风蚀戈壁地貌区。森林资源以天然荒漠灌木林为主,树种多为抗旱、耐盐碱的柽柳、梭梭和胡杨等荒漠植物。20世纪50年代油田开发初期,克拉玛依市南部还是水草丰茂、林木葱郁,天然灌木林地和湿地构成了阻挡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侵的天然屏障。后因玛纳斯河上游灌区不断扩垦,地处下游的克拉玛依分水量逐年减少,天然灌木林地因缺水干枯快速退化。加之油田开发、樵采、过度放牧,使灌木林地受到严重破坏,部分区域地表植被砍伐殆尽。没有植被保护的地表长时间受风蚀,土地沙化加速,有些区域已形成连片沙丘。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带来了克拉玛依区域降水量的增加[3],新疆水文周期和气候波动也进入了丰水时段。受气候变化影响和经过人们多年的生态建设,克拉玛依市植被盖度在城市区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森林覆盖率从1999年的11.74%增加到了2015年的23.72%,绿洲内部小区域生态环境有所好转,但绿洲外部大环境生态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克拉玛依南部林地仍在不断退化,固定、半固定沙丘逐渐趋于活化,有向流动沙地转化的趋势,对克拉玛依市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2 存在问题

2.2.1 植被盖度低,生态效能差

目前,南部退化林地区域内只有少量的荒漠灌木林和草本呈团片状分布,植被盖度低,多在5%~40%,生态防护效能差。现存植被多为耐干旱、抗风沙、抗盐碱的天然植被,如盐穗木、柽柳、梭梭等灌木树种,以及碱蓬、花花柴、芦苇等草被。受干旱、多风、土壤条件差等因素影响,林地内现存梭梭干枯死亡的株丛达20%以上(表3)。

表3 研究区现状植物种类及分布情况

2.2.2 区域差异大,实施难度高

靠近绿洲区段,因灌溉水下渗补充,土壤水分含量较高,植被生长较好,柽柳、梭梭、盐穗木等灌木盖度分别可达到灌木林和灌丛地标准,生态效能较好;中部和南部区域远离绿洲,长期缺少水源补充,植被退化严重,只有少量的沙蒿、沙拐枣等沙生植物生长,盖度小于10%;油田开发区西南侧区段已经成了流动覆沙地,风沙危害严重。这种区域间的退化程度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林地生态恢复难度。

3 生态保育恢复构想

3.1 生态保育恢复原则

3.1.1 适度干预,促进生态恢复

受水资源缺乏和资金限制,该区域生态恢复采用近自然法,结合适量的人工植苗造林和灌溉,通过适度人工干预,促进原生植被的恢复及发展,提高荒漠植被自我恢复能力。

3.1.2 遵循地带规律,培育近自然生态系统

地带性植被是最适应当地自然气候的植被类型,可以在自然状态下完成整个生命周期,并与当地其他物种共同形成稳定的群落,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人工造林应选择乡土植被,做到适地适树,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建立低维护或不维护、稳定、能够良好实现自我演替的群落结构,培育近自然生态系统。

3.1.3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取针对性保育恢复措施,宜封则封,宜造则造,重点治理容易造成生态危害的沙化和潜在沙化区域,以及人工促进能够快速恢复、改善的区域。

3.2 分区治理布局

根据植被现状及立地条件,将工程区分为造林治沙区、灌丛保育区、灌木林封育区等3种治理区(表4)。

表4 研究区生态保育恢复措施类型

3.3 生态保育恢复的主要措施

3.3.1 人工砂田技术

人工砂田技术主要应用于造林治沙区(包含覆沙地和荒草地),是指以宽窄行的形式,段带状人工开挖沟槽营造微地形,增强区域内土壤集水效果的整地栽植技术。窄行宽1 m,长6 m,为人工干预区,穴状进行人工植苗造林;宽行宽3 m,为人工促进自然恢复区,仅开挖沟槽,通过沟槽微地形的集水、积雪效应,达到增水、保水的目的,改善退化林地区域土壤中活性种子的发生、发育条件,再加上人工植被形成的小环境产生的良性影响,从而促进整个区域植被的恢复,并基本形成稳定的近自然生态系统。采用砂田技术,人工干预区面积占30%,人工促进恢复区面积占70%。

3.3.2 封育保护

灌丛保育区和灌木林封育区设计采取围栏封育,保护植被不受车辆碾压、牲畜啃食,保护退化林地植被和土壤中活性种子的种源不受破坏,并适度补水,促进植被恢复。

3.3.3 树种选择

树种选择是干旱荒漠区退化林地恢复的关键因素。大量研究表明,克拉玛依市荒漠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以灌木为主[4]。区域内生长的梭梭、柽柳、盐穗木等植物具有耐旱、耐瘠薄、耐盐碱等特点,对该区域的立地条件有较强的适应性,造林成活率高,生态稳定。可供研究区进行生态保育恢复的树种主要有多枝柽柳、梭梭、盐穗木、红皮沙拐枣、白刺等,草本有补血草、马蔺、沙蒿等。

4 结语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发展主题,也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重要原则。加强退化林地的恢复研究对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以克拉玛依市南部退化林地为研究对象,紧紧围绕生态恢复,阐述了具体的林地恢复技术措施,重构具有自我演替功能的森林生态系统,对干旱地区退化林地的生态保育恢复建设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同时也建议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视整体的生态平衡,进行玛纳斯河全流域水资源平衡分配,促进退化区域的生态恢复,促进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

[1] 陈灵芝.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J].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2] William R.Jordan. Michael E G and John D A.Restoration ecology:a synthetic approach to ecological research [M].Cambr 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 Novák J.Konvicˇka M.Proximity of valuable habitats affects succession patterns in abandoned quarries [J].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6,26(2) :113-122.

[4] 彭少麟.恢复生态学与植被重建 [J].生态科学,1996,15(2):26-31.

猜你喜欢

克拉玛依市灌木林林地
莲花山保护区灌木林的生态意义和保护对策浅析
内蒙古自治区灌木林资源现状与保护发展对策
图片新闻
柳暗圆伴生 花明伴生圆—一道解几题的推广与妙解
明水县林地资源现状及动态变化浅析
浅谈明水县林地资源动态变化状况
浅述加强灌木林培育与利用工作的对策措施
林地流转模式的选择机理及其政策启示
Lovers Lane
对克拉玛依市第十三中学民汉合校后工作开展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