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研究
2017-07-05黄松杜高峰
黄松++杜高峰
摘 要:2012年以来,大数据(big data)一词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人们用它来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因海量的数据规模,丰富的数据来源,快速的信息增长以及强大的数据洞察力和价值,在各学科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大量的应用。心理学方面,基于大数据平台收集和处理各类数据,许多心理学家得以开展相关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大数据;心理危机预警
一、当前高校心理危机预警工作存在的困境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是通过收集学生的“心理”信息,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可能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并向有关人员发出预警信号,有关方面如学生工作部门,综合分析后及时进行干预,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危机预警作为危机干预的前奏,其意义不亚于对危机情境的拯救,有效的危机预警能使高校心理工作者提前预见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及时作出反应,防患与为未然,是一种超前的管理。高校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评估和危机预警平台,对于增强大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受传统的临床心理学的制约,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采用诊断量表的方式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评估和筛查,具有指标单一、时效性差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存在诸多困境:
二、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心理危机预警工作的机遇和挑战
互联网、移动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每天通过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台发布状态,这些数据不仅包含了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和学习状态,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此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高校的广泛应用,学校各单位包括图书馆、宿舍门禁系统、校园论坛、学工系统以及食堂等每天产生的信息数据越来越多,这些数据不仅包含着学校的管理和服务的内容,也为心理危机预警工作利用大数据提供了有利条件。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周涛利用选课记录、食堂用餐刷卡等,从电子科大3万名在校生中,采集到了2亿多条学生行为数据。通过对不同ID卡“一前一后刷卡”的记录进行分析。以此推断一部分(约800名)学生存在一定的社交障碍,这些人中17%的人可能产生心理疾病。因此,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可以让高校心理工作者及时发现心理危机“潜在对象”,实现对危机的准确预测,以便有针对性的对需要帮助的对象实施“干预”措施。
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思想观念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要求高校在教育、管理和学生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心理危机预警方面,面对大数据引发的深刻变革,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如何利用大数据推进预警创新,提升预警的有效性,也存着在一些现实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大数据重要性和功能性认识不足。目前高校以传统的心理危机预警和识别方式为主导,缺乏动态把握学生心理状态,即时呈现学生心理变化的平台,原因之一是当前高校心理工作者和管理者缺乏对大数据重要性和功能性的认识,还没有适应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新变革;
二是大数据应用于心理危机预警的政策、机制、评价体系等制度不明晰,缺乏各类资源支撑,将大数据应用于心理危机预警并开展相关工作的主观性不强;
三是数据搜集和分析平台搭建存在困难。其一是因为数据收集和分析技术及算法公式难推导、数据挖掘人员能力素质以及硬件软件数据采集财政投入不够等。其二是公开性数据和个人隐私数据界限不明确、无法对大数据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决策。
三、大数据时代开展高校心理危机预警的途径
大数据时代,人们的重要决策不再简单的基于经验和直觉,而是越来越依赖数据和数据分析的结果。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系统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大数据释放出的巨大信息价值使得高校管理和教育工作者必须采取大数据的新观念和新途径。
(一)树立高校危机预警工作的数据思维
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作,必须树立数据化思维。这就要求高校相关工作人员能高度重视收集、初步分析数据化的信息,为心理危机预警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树立数据思维,还意味着高校应该提升对数据信息的敏感性,利用大数据对工作方法进行不断创新,对各类与大学生相關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技术理解与技术挖掘”:不仅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课出勤率、校园卡消费记录、等数字化的结构性数据进行价值挖掘,更要重视对QQ、微博、微信朋友圈等信息进行价值挖掘,以不断增强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的洞察力、想法和直觉。
(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健全心理危机预警制度体系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在数据挖掘,数据采集、存储、使用权责方面出现了明显的法律空白,这在宏观层面上直接影响到大数据技术的有效应用。在高校,建立完善的数据信息相关制度,是保障大数据在学生工作中得以充分运用的前提。做好大数据挖掘利用的制度保障工作。一是要从制度上保证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宽松公平环境,加大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力度入手,着力推进数据汇集和发掘。二是应规定信息开发利用机制,完善制度和建立标准体系,科学规范利用大数据,切实保障数据安全。特别是有关学生信息数据的收集、研究权限和范围、学生信息数据的利用原则和安全问题等,都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加以界定和保障。高校只有在确保不侵犯学生个人隐私、防止学生信息数据被滥用的前提下,才能开展数据挖掘分析工作。三是要将制度建设、管理和教育三者有机结合,例如,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实行实名注册登记制度等,通过各种形式,增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法制意识、责权意识、和安全意识。
大数据时代,信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并将其输向社会的重任,高校能否合理运用大数据提升高校心理危机预警工作的实效性,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邝春霞,柏晴,郭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J].现代教育,2013,10:226-227.
[2]曹晖,曹聘.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