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专业类学生学习心态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7-07-05张毓邓泽花
张毓+邓泽花
【关键词】 涉农专业;学生特点;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1—0087—01
一、涉农专业类学生的特点分析
涉农专业类的学生既具备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的行为特征,同时又具有自身专业学习的独特心态,具有明显的二重性。一方面职业中学的学生,大多底子薄、基础差,初中文化课基础知识不扎实,在他们的学习生涯中,很少受到教师及家长的关注和表扬,心理封闭性强;同时,他们内心空虚、外表称强,在自我发展、学习生活、求职择业等方面比较盲目,因此组织纪律松散,属于“双差生”范围。另一方面涉农专业类学生在学习方面还存在着“学农心态复杂”的现象。
(一)“学农心态复杂”的纵向分析。职业学校涉农专业类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过去),在学校接受的又是农业类专业知识教育(现在),毕业后大多又将回到农村(将来),这种纵向发展的结果,使学习农学类专业课的学生心态矛盾重重。首先表现为,理想与现实存在着反差。由于农业是一个综合的开放系统,它生产的过程比较缓慢,效益的直接性不明显,加上农业生产的环境条件艰苦,社会上农民地位低的观念依然存在,学生从自己父母那里看到了劳动的艰辛和收入的不均衡等。另一方面旧知识体系与新技术力量存在着反差。职业学校采用通用的专业课教材更新速度慢,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已经不能适应当地农业科技快速发展的水平,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农心态复杂”的横向分析。面对纷繁复杂和飞速发展的社会文化、城市环境和同龄人的生活状况,农学类专业的学生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目前,我国农村和城市无论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存在很大差别,加之农业产品价位低、增幅小、环境差,而从事工业生产和第三产业报酬高、环境优越,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影响下,学生的价值观、职业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动摇了学生学习农学类专业的信念。
(三)“心态复杂”的综合分析。学生在成长、学习过程中,从电视、网络和身边的人和事中,耳闻目睹了农业科技项目成果,曾激起他们对农业类专业的朴素感情,但城乡差别、农业生产的环境和社会地位,又使他们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中定位时发生了倾斜;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战略的推进,使学生看到了农业的希望和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辉煌,然而现实生活的困难和人们的社会观念又使他们产生了自卑感与失落感。多种心理不平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动荡性的学习农学类专业课态度,忽冷忽热,飘浮不定。
二、对策探究
(一)在教学方法上案例引导,设计、规划学生的专业目标,激励和培养学农自信心。鼓励他们设计自己的人生目标,做最好的自己。在农学类专业课的教育教学中,要通过互联网、中央电视台的农业频道等媒体,宣传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国内外农业设施发展的美好前景和成功案例,唤起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信心,激发学习农学类专业技术的勇气。
(二)在教学内容上深入浅出,补充、复习学生的缺位知识,提高和激发学农兴趣。农学类专业课一般比较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强。在教学中要体现行动导向,重点讲述作物栽培、动物养殖过程中“做什么、怎么做和达到什么标准”。
(三)在教学态度上关注差异,深化、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和形成团队精神。一是及时利用“闪光点”。“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一旦发现落后学生的优点和细微进步,就大加鼓励和表扬,树立他们学习的勇气和信心。二是及时辅导,释疑解惑。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在课余时间,多关心和辅导学习落后的學生,争取所讲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堂堂清、周周清和月月清。教师应该多和学生联系,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掌握的情况,对于没有理解的环节和难点,再进行一次个别辅导和讲解,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不掉队。三是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学会合作、学会共处”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农学类专业技能课作为一种竞技活动,既能提高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合作意识,是培养学生竞技素质的有效手段。在专业课技能训练中,让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与落后的学生结对帮扶,对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农学类专业课的教育教学而言,只要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切实可行的目标和措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再结合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精品课程”平台用心去教,就一定会取得预期的、理想的成效的。
(本文为甘肃省十二五规划课题2013年度《职业学校学生学习障碍及对策研究》(GS[2013]GHB0706)成果之一)
编辑:赵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