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安阳历史文化资源的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2017-07-05杨晓玉李霞李永英
杨晓玉++李霞++李永英
摘 要:地方课程是伴随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诞生的,是基礎教育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我国教育界广泛关注。安阳最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有"洹水帝都"、"殷商故都"、"文字之都"之美誉。安阳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殷墟,羑里城,中国文字博物馆、红旗渠、曹操高陵……本文在前期进行课题研究基础上,明确了积极利用安阳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地方课程研究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方课程;安阳历史文化资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
安阳历史悠久、文化斑斓而厚重,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红旗渠精神的诞生地。这里有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有中国文字博物馆,有颇受争议而专家们一致认定的魏武王曹操高陵,有被国际友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这是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郭沫若先生对古都安阳的由衷赞叹。
安阳历史文脉源远流长,熠熠生辉,独具魅力,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早期华夏文明的中心之一,中华民族的文字之根、文化之根和人祖之根。
人祖之根——古以来,安阳就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摇篮之一。安阳西部的小南海原始人洞穴,是25000年前旧石器时代一处人文景观,这里出土了7000多件人类使用过的石器工具,以及大量动物骨骼化石,史称“小南海文化”。
文字之根——夏鼐先生在《中国文明的起源》一文中指出:“商代殷墟文化实在是一个灿烂的文化,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铜三个要素。”殷墟为中外考古史上所罕见,位居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榜首。甲骨文在安阳被发现,宣告我国在殷商时期就已形成较成熟的文字体系。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甲骨文的发现,是照亮中华文明的一盏明灯。
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它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正因为如此,国家确定在安阳建设中国文字博物馆。
文化之根——在安阳城南15公里处有一座羑里城,这里是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座国家监狱。“五经”之首《周易》就诞生在这里。公元前1069年,周文王姬昌被殷纣王囚禁于羑里城,苦心钻研,发愤著述,完成了《周易》这部千古不朽的巨著。这部又称《易经》的著作,核心思想就是万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一切皆动,一切皆变。从那时起,中国人就开始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动,并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和谐宇宙观,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成为激励代代华夏儿女变革创新、努力奋斗的民族精神的原动力。因此,《周易》被称为“中华第一经”,是不可争辩的“文化之根”。如今,《周易》研究遍及世界各地,影响深远。
基于安阳历史文化资源的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体现的是安阳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整合运用,研究如何合理高效地开发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并将其运用到初中语文校本课程中去,为此我们制定了体现安阳地域特点的校本教材,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启发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乡。
1.组织学生利用寒假开展“魅力安阳,我的家乡”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旨在引导学生走进身边的安阳历史文化资源,亲身感受家乡安阳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克服目前青少年学生中妄自菲薄、盲目崇拜西方文明、思想脆弱、奉献精神不强等不良倾向。
2.组织“汉字起源专题”研究性学习方案评选。以“汉字的起源”为总课题,开展多种形式的讲座、沙龙活动,引导并鼓励学生或组织或个人申请子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要求他们在了解汉字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自主选择切入点、实践点,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以期达到更高的能力要求。
3.进一步开展好安阳文化大讲堂,让学生聆听讲座,熏陶渐染,在“润物细无声”中内化为良好道德,使他们“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4.组织七八年级学生开展走进国家文字博物馆、殷墟远足活动。培养学生不怕吃苦、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的同时,也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民族自豪感。
通过以上研究活动,我们发现开展此项研究具有以下意义。
(1)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安阳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将为学生提供灵动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提升文化内涵,更有利于帮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增强课外实践和探究能力。
(2)丰富初中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安阳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丰富了语文课程资源,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由课本延伸到实际,变书本知识为鲜活的、有生命力的文化,在关照学生历史文化知识积累的同时,更是培养了学生知家乡、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3)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专业素养和能力。通过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教师将成长为帮助学生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从而提高个人专业化发展水平。
“基于安阳历史文化资源的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其深度虽显不足,但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们对家乡的情感正在发生着变化,如果说过去学生们对“家乡”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文字上,对家乡的爱仅仅表现在口头上,那么,这一研究则让学生感受到了家乡安阳的魅力,让他们懂得为家乡自豪。瞻望我国地方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关注地方课程,整合研究力量投入研究,并不断创设出具体可感的地方课程操作范例为现代教育服务。
注: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安阳历史文化资源的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课题编号JCJYC1625054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