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天地为书,让教育走出圈养
2017-07-05张慧敏孙家驹吴捷
张慧敏+孙家驹+吴捷
编者按: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全国各中小学要开展研学旅行,并划定了参加学生范围: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致力于构筑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意见》要求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打造一批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研学旅行网络,并确定天津市、河北省、江苏省、安徽省等 10 个地区为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实验区。“十三五”期间,教育部将投入46亿元用于“校外活动保障和能力提升项目”和“研学旅行营地建设项目”。
可以说,在实施青少年素质教育方面,政府和民间都作了很多探索和尝试,依托国家政策来推动研学旅行在中国全面落地,是促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及多样化呈现的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可谓是中国素质教育的突围之旅。而秉承“承上启下,打造全省研学旅行范式;知行合一,推动高中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教学理念的兰州一中,在2017年4月29日至5月3日开展了高二年级的研学旅行活动,师生们走出校园,集体旅行,集中食宿,边游边学,且行且思,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更是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把课堂搬出学校,通过游览、交际,认识自然和社会,在阅览风土人情中提升认知。游中有学,行中有思,这样的课堂是不是很有意思?4月29日至5月3日,兰州一中组织2018届高二年级750多名师生外出开展为期5天的研学旅行活动。师生们在宁夏浩瀚的沙漠里徜徉,在甘肃敦煌蜿蜒的黄河边驻足;在人杰地灵的四川体验巴蜀文化;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里感受汉文化……
惊喜:书上说的原来是对的
研学加旅行,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一加一大于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在旅行中细致观察各种现象,深入体验各种活动,印证课本中的相关原理,是研学旅行的应有之义。
4月30日下午,宁夏组研学旅行的师生们在金沙海景区游学;5月1日上午,师生们在包兰铁路沿线的沙坡头景区游学。两个景区都充分展现了腾格里沙漠的奇美景观。为了治理沙漠,当地人们和科研工作者总结探索出了“草方格”治沙法,效果显著,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是中国人民向沙漠进军的典范,中国的治沙事业从这里走向世界。那么,它的神奇到底在哪里?难道不值得师生们研学吗?
原来,把一束束废弃的麦草嵌入沙中,扎设成边长一般为一米的方格,就做出了一个草方格。“草方格一方面能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防风固沙;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的存活。”这是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原话。如今,师生们终于可以实地考察和印证这传说中的草方格了。学生们俯下身子,仔细观察草方格,亲手抚摸草方格。金色的大漠并非没有生机,在草方格围成的小天地里,长着柠条、沙拐枣、柽柳等生命力极强的植物,有的还长得又高又旺。看着草方格里绿意盎然的顽强生命,一名学生惊呼:“哦!书上说的原来是对的!草方格确实能涵养水源!”
听到这样的声音,在场的老师们感到特别欣慰。学习,就应该在自然的状态下发生,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灌输。听别人说千遍万遍,不如自己亲眼所见。
4月30日晚上,师生们在内蒙古通湖草原欣赏了具有浓郁蒙古族风情的篝火晚会。一束束清晰的光线透过舞台上的烟雾,在与光线垂直的方向,学生们看到了一条条光亮的“通路”,于是就有学生恍然大悟:“看,看,这就是丁达尔效应!”他的脸上充满了兴奋,不仅是因为看到了全内蒙古规模最大的篝火晚会,气势宏大,场面壮观,氛围热烈,色彩艳丽,还因为他能够将旅行体验与相关的书本知识融合起来,实现学以致用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研学旅行,使师生们领悟到,游学不能只游不学,既要看热闹,又要看门道。
成长:游中有所学,行中有所思
“游,仅仅是知的开始。不是简单地走走看看,而是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和当地的区域特色,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游中有所学、在行中有所思。”王文槐校长的话为整个研学旅行活动定下了知行合一的基调。
5月1日,西安。“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爱绵绵无绝期。”在骊山脚下、长生殿前的华清宫,作为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见证地、千古绝唱《长恨歌》的主要发生地,数百名兰州一中学生在参观了华清宫·骊山景区后,齐诵《长恨歌》全诗,场面壮观,引得其他游客和景区工作人员不住称赞。
同时,这里也是西周幽王戏诸侯的烽火台故址,还是民国西安事变发生地,当课本中的文字化作具体的景物呈现在眼前时,学生们欣喜不已,学习热情高涨;而在“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里,学生们认真听讲解、做笔记,对古代墓葬制度、墓葬保护技术、陶俑制作技术、现代考古学知识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5月2日,西安组研学旅行团来到著名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系统性地了解了陕西古代文明,尤其是周、秦、漢、唐四个时期的灿烂历史文化。学生们在一件件精美的出土文物前感受着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认真听讲解员解说,不时询问,记录点滴收获。短短两个小时的参观,师生们似乎在历史隧道中饱览了数千年的文明光辉。
而在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参观、听白博峰教授的《神奇的界面现象》讲座,学生对物理学的前沿知识有了一定了解,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兴趣,并对西安交通大学这所名校有了全面的认识,对理科、工科方面的多个专业有了详细的了解,通过此次研学,很多学生对自己未来的专业选择、职业生涯有了初步的规划。
“西安悠久的历史、丰厚的人文底蕴、壮丽的山川、恢宏的古代建筑,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增进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通过此次外出游览,深入名胜古迹、高校参观,学生极大地开拓了视野,加深了对我国国情的认识,有助于促进学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次研学旅行帮助学生更好地将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深度融合,加深了对高中学科认识的理解和领会。”西安组研学旅行带队老师罗霄饱含深情的总结,道出了研学旅行的意义所在。
高二(13)班王金月同学说:“参加了这次研学活动,感受到未知的世界很辽阔,我们要有探索未知的勇敢的心。”
收获:师生们在旅行中共同进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一种求知模式,也是一条修身养性、陶冶情怀的途径。在宁夏沙坡头景区师生们有了更多的收获。
沙坡头,浩浩荡荡的黄河在高大的沙丘脚下默默流淌,拐了一个大弯儿后伸向远方,宛如一条巨幅的飘带,气象万千。两岸的绿树和农田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点缀在浩瀚的荒漠中,让人情不自禁地发出“天下黄河富宁夏”的感叹。大漠、长河、绿洲、高山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由大漠与长河组成的大尺度的背景,最能引发师生们对时空、天地、历史、人生的思考。
沙坡头景区被包兰铁路分成沙漠区和黄河区。看完大漠、长河,再看看包兰铁路。铁路两侧宽达几公里的黄沙上,绿色的植被伴随着铁路一起连绵延伸,仿佛一条绿色的飘带。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的草方格一个连缀着一个,环环相扣,纵横交错,编织出一幅巨网,成功地缚住了大漠狂沙。师生们在这里不仅能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也能看到人类如何凭借自己的毅力和智慧,把桀骜不驯的沙漠改造为温馨怡人的家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认为终身教育建立在四个支柱的基础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有趣的是,这四个方面,研学旅行好像都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兰州一中的师生们集体出行,集中食宿,学习与他人一起生活,这是本次由262人组成的宁夏组研学旅行的重大特色。
旅行后,学生感觉和老师、同学一起相处的时光特别美好。高二(3)班的何欣雨同学说:“我们一起唱歌、照相、聊天、学习、休息,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距离特别近,这对我触动特别深。”高二(3)班的张语珂同学有类似的感慨:“我和好友在车上互诉衷肠,在景区一起游玩,醉心于美景之中。我们纵情大笑,甚至于在沙漠中席地而坐,探讨人生志向。同学之间相互关心,常在点滴之间渗透,多么暖心。有争吵,也有诘责,但最终会化解,变为美好的回忆。有朋友,有同学,这份纯粹的感情,真好。自然,也不能忘记老师的关心。班主任晚上查寝,清晨就帮我们买票,随行老师一路上的关心与照顾,都让我铭记于心。”
除了感动、感谢、感恩,针对此次研学旅行,宁夏组带队老师王淼从独立精神和健全人格上给学生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说:“集体活动中,如果没有纪律,缺乏团队精神,大家就是一盘散沙,乌合之众。但是,我们在集体旅行中,也应该防止另一种形式的“乌合之众”:个人一旦融入群体,就会变得无意识,他的个性就会被湮没,缺乏独立判断和批判性思维,易于接受暗示,容易失去自我,无所适从,随波逐流,焦躁不安,尤其是在陌生的环境和突发的情况下。我渴望我们每一个人——当然包括我,在集体旅行中,真诚、勇敢、坦率、大方地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愿望,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战胜腼腆,克服懦弱,展示自己的性情与才华,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潇洒走一回。”
反思:我们不应失去亲近自然的能力
亲近自然,原本是人类天性。然而,城市里的孩子,自幼被裹挟进钢筋水泥森林组成的人工世界里,亲近自然的能力似乎退化了。
腾格里沙漠中有一种黑色的小甲虫,生命力顽强,个头很小,无毒无臭,从不攻击路人。然而,旅行的第一天,在金沙海景区,就是这样的一条虫子,足以让很多学生如临大敌,惊慌失措。当老师把虫子连同沙子捧在手里时,有学生惊呼:“老师,你不害怕吗?”老师很淡定地告诉他:“没事儿,你也可以玩!”他连连摇头。第二天,在沙坡头,学生们的胆子就大了很多。一些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于拍拍照、看看风景了。有的光着脚丫儿踩踩细沙;有的孤身一人走进浩瀚的沙漠;有的和同伴儿玩沙子;有的躺下去和沙漠来一次零距离的接触。
“师生们不能失去亲近自然的能力,应该对真实的自然和社会保持热情,这也是此次研学旅行的目的之一。”兰州一中教研处主任范多宝说。
对于学生要多亲近自然,多接触社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的思想,家长们很认可。一位家长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他说:“兰州一中的老师们在这次研学中不仅一路负责任,回来后还要书写文章总结,的确不易!家长们特别感谢那些陪伴孩子的老师们,他们牺牲了‘五一陪伴家人的时间。大爱乃教育之爱!教育的英文是educate,源于拉丁文的‘educare ,本意是‘引出。引出潜藏在孩子内心的智能,引出孩子内心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引出孩子们之间的团结合作,也引出老师们对这份职业的热情和成就!在此我最想说的是,真正的教育就在生活中,我们给了孩子太多的书本知识,却忘记了生活的意义,此次兰州一中各组研学活动,想必是孩子们在高中时代最有趣、最有价值的一次活动!虽然现在家庭生活中也有旅行,但集体出行孩子们可以学到更多东西!其实,初、高中教育本该如此。”
延伸:让校外教育发挥更大育人作用
研学旅行不仅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是对校外实践活动的深度拓展和延伸。将广阔的大自然和社会都作为学生们体验的“基地",充分凸显了旅行背后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而它对发展青少年核心素养的突出功效,将成为中国教育的“刚性需求”。
那么,何为研学旅行?
《意见》有了统一的界定——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为了保证实施,《意见》硬性规定,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學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
研学旅行能否保障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并有所收获呢?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强调,教育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安全性原则与公益性原则是各地组织开展研学旅行的基本依据。“研学旅行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贫困家庭学生要减免费用”。《意见》专门提出,各地可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措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经费,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交通部门、铁路部门、文化、旅游等部门通过执行儿童票价、减免门票等方式支持研学旅行开展”。
当前,不少学校因为担心安全问题不敢组织学生开展校外集体活动,研学旅行的提法虽好,如何才能避免好政策成为“空中楼阁”?
《意见》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探索制定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规程,做到“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加强统筹协调是做好研学旅行的重要保障。《意见》要求,各地要成立由教育部门牵头,多部门共同参加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协调小组,加大对研学旅行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管理指导,结合本地情况制订工作方案,将职责层层分解,加强督查督办,切实将好事办好。前几年颇为火爆的游学,因为参与的学生只游不学或游多学少而受到舆论的批判。专家指出,与此形式相近的研学旅行也应避免只旅不学,应实现“学”“游”兼得。
作为甘肃教育教学创新的先行者,兰州一中根据教育部和《甘肃省教育厅等11部门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关于研学旅行的意见,依托兰州一中原有的具有传统特色和丰富经验基础的高二年级社会实践活动,总结经验,更新观念,开展了兰州一中2017年研学旅行活动。学校为此成立了王文槐校长亲任组长的学生研学旅行活动领导小组,对今年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做了详尽的安排,并制定了详细的安全应急方案,事前开了家长和学生说明会,赢得了广大家长、学生的支持,保证了研学旅行活动安全有序顺利开展。
“整个活动方向明确,计划周密,组织有序,开展顺利,硕果累累。学生餐食舒心,住宿安心,研学用心,旅行开心。是一次研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成功的教育类活动。本次研學旅行也为新高考改革中的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王文槐说,“研学旅行如何立足‘教育性,突出‘实践性 ,渗透‘趣味性 ,体现‘服务性,确保‘安全性,仍是摆在校外教育面前的一个操作性很强的难题,校外教育如何通过有效、灵活的管理来实现有序、快速发展,与课堂教学形成育人合力,也是一个重大命题。”
对此,有专家指出,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求,组织学生以集体旅行的方式与自然和社会深度接触,让学生们在真实世界中亲身感受所学所知,有助于实现课堂内外知识的融会贯通,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思考、研究、探索。而去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与《意见》可谓异曲同工。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定义了“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习能力、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可以说,研学旅行凭借体验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的有机统一,成为落实核心素养育人体系的重要方式。学生核心素养的大幅提升,会倒过来助推学校办学水平的攀升。因此,从政府到民间都已清醒地认识到:圈养式的教育必须摒弃!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