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智造成为隐形陷阱
2017-07-05于芳妮
于芳妮
当下,以高铁、汽车、航空航天等行业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业已经享誉海外,与这些“中流砥柱”的行业相比,机器人、智能家电行业体量虽小,但也是我国制造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未来消费的新方向。
在《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两年时间里,中国制造如何向中国“智造”蜕变?又存在哪些问题?
部分“智造”成为鸡肋
智能概念已成为众多企业炒作产品的手段,更是目前智能产品最大的问题所在。在某私企工作的刘甜热衷于购买智能家电产品,但她沮丧地告诉《经济》记者,家里的家电产品虽然号称智能化,但就目前来看,似乎都已经成为鸡肋产品,很少使用。
“这种现象已是屡见不鲜”,北京奥维云网大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助理总裁兼空调产业研究院院长张彦斌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很多消费者购买的智能家电产品只是买了一个智能概念而已,成为消费隐形陷阱。
对此,中国家用电器商业协会副秘书长张剑锋告诉《经济》记者,由于目前智能家电所处的阶段距离消费者的期望还有很大的差距,而更多的是在炒作智能概念,还未形成智能情景环境。“智能家电应用领域比较窄,未能和社会建立互联互通的关系。”张彦斌如是说。
在《中国制造2025》的浪潮下,只有实现整体产品的互联互通,才能体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张剑锋看来,目前操控中心的建立还没有形成标准体系,导致智能家电的发展还不能互联互通。“现在的智能冰箱就是单频率的智能化,可以感知冰箱中食材的有效期。如果冰箱能将信息反馈到社区,社区将所缺的食材购买回来,那就实现了多频的智能化。”
张彦斌告诉记者,从宏观来看,整个家电行业势头正猛,但从微观分析,其实不然。“由于黑电产品本身就属于电子产品,实现智能化较为容易。反观白电产品,因其物理属性强,实现智能化还较为困难。家电企业应该在白电产品上多做文章,从而全面实现家电产品的智能化。”
但是智能家电产品同质化的现象也不容小觑。这恰恰反映了中国制造业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企业的产权保护和专利申请意识薄弱,让侵权者有机可乘,在法律层面未能形成一个更严格的执法体系,创新思维易被模仿和抄袭。
制造扎堆“智造”不足
既往中国制造业的一个通病就是低端过剩、高端不足。尽管这兩年很多行业情况都有所改观,但作为“智造”亮点的机器人行业却始终无法摆脱这一问题。
服务机器人的应用,为我国机器人产业打下了奠基,前一段时间火爆海外的黑科技“小黄人”分拣机器人更是让我国机器人产业芝麻开花。
中国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联盟常务副秘书长王才荣向《经济》记者表示,作为快递大国,“小黄人”的应用大大减少了快递分拣的错误率,意味着我国物流行业的自动化水平正在迈上新台阶,预示着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速度已超过欧美等发达国家。
机器人产业的全面提速,让我国智能制造步入快车道。《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预计,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将达10万台,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
但是,数量的快速增长并不能掩盖我国机器人产业在质量方面存在的短板与不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王晓明告诉《经济》记者,我国在数控、伺服电机等核心技术领域还没有形成自主研发的能力,且总体呈现出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情况。“服务机器人准入门槛低,一大批企业蜂拥而至。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这两者均属于高端生产型机器人,技术和投资门槛较高,我国企业还在摸索和试错。”
王才荣指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短板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核心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国产化程度低;二是国内行业标准缺失;三是专业人才储备严重缺乏。“从企业层面来看,应该找到自身的优势,走差异化路线;从政府层面来看,不应盲目补贴,扶持政策应指向真正具备技术实力、注重技术创新的企业。”
有了企业和政府的协同发展,王晓明分析,未来5-10年机器人将迎来一个加速发展的阶段,将会提升用户对其的认可度和接受度。
在王晓明看来,机器人要想迎来发展的井喷时期,光靠企业单打独斗显然很困难,譬如在核心部件、新技术等方面要求很高,且由于部分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造成产业链条短,很难形成合力。他建议,企业不妨先学会买鱼,在此基础上学习钓鱼的技术,不仅细化了产业链,还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的技术研发。
“智造”不能绑架供给端需求
不管是家电产品的智能化,抑或是机器人的生活化,都是我国智能制造的典型代表。然而,这两个行业在向“智造”转型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共性问题。如果说传统的制造是数量为王,那么如今的“智造产品”则要靠质量和创新取胜。
“一些行业已经在智能制造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并打造出一批代表性的示范企业。譬如家电行业的海尔、汽车行业的北汽、装备制造领域的三一重工以及电子信息行业的华为。”王晓明指出,由制造向“智造”转型的过程中需明确制造的目标、行业的支撑体系、数据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问题。企业只有明白以上问题的解决方法,才能堆砌出“罗马城”。
在王才荣看来,从制造到“智造”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命题,绝不仅仅是家电智能化、机器换人、腾笼换鸟如此简单,那么如何实现蜕变?“我国已经具备很强的制造能力,但不是‘智造强国,整体水平仍处于国际分工和整个产业链条的中低端,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中国‘智造就是要破局中国制造当前所面临的瓶颈与挑战。”
而张剑锋认为,实现智能制造的发展最根本的是要立足于国情。“制造企业要从供给侧对产品进行创新,利用目标人群的特殊需求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
譬如通过互联网+私人订制,以最快的速度了解用户的诉求,然后迅速地作出反应。当然,实现智能制造远不止个性化订制这一条道路,但却是必经之路。只有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实现“智造”强国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