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观察

2017-07-05张映坤崔秀平庄炯宇

黑龙江医药 2017年1期
关键词:凝血酶原控制性失血性

张映坤,崔秀平,孙 电,肖 忠,庄炯宇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博爱医院急诊科,广东 中山 528403)

液体复苏作为治疗多发性创伤所造成低血容量情况下的重要救治措施,近几年来,伴随临床医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已经得到高度注重[1]。在救治过程中,需要注重对于复苏液体的温度以及类型等方面的选择,以及与其他常规性急救措施的积极配合具有重要意义[2]。本文通过对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博爱医院收治的非控制性创伤性失血休克患者予以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效果显著。现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于2013-03—2016-02间收治的非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96例 (排除颅脑损伤患者),将其以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分组研究,即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8例。实验组中男性患者为28例,女性患者为20例,年龄在18~79岁,平均年龄(42.6±5.7)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为27例,女性患者为21例,年龄在16~76岁,平均年龄(43.2±4.9)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没有明显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经外周静脉快速输注7.2%氯化钠/6%羟乙基淀粉200/0.5注射液 (贺苏)250 mL,每分钟10mL~15mL,后给予输注生理盐水。其中实验组通过调整输液速度将收缩压维持在80~90mmhg,对照组通过调整输液速度将收缩压维持在正常水平(90~140mmhg)。若在此期间,患者出现红细胞压积(HCT)<30%,则需要给予输血干预。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抢救成功率及血红蛋白水平(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PT)、输液总量。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实验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44例(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35例(72.9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情况对比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功能、输液总量

实验组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水平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短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输液总量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失血性休克是创伤患者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并发症,患者将会由于大量失血进而使得心脏、脑、肾等身体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给,在短时间内将会直接引发各项器官发生衰竭[3]。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将会由于失血过多进而出现休克,最终将会导致死亡。抢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关键是在于及时恢复患者体内的血容量,进而维持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继而实施其他救治措施[4]。传统的救治观念是尽早、尽快予以液体复苏,恢复患者体内的血容流量,使得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快速恢复正常或者趋近于正常,并在维持体内主要器官的血液流量后,尽快选择刺激血管活性的药剂,控制血压指标立即恢复到正常范围内,避免休克症状的进一步恶化[5]。近几年来,随着医学研究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采用术前急救措施一方面能够立即止血,另一方面还能够迅速扩容,对控制患者体内血容量以及血压具有积极意义[6]。

表2 两组患者各项血常规情况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各项血常规情况对比(±s)

组别实验组(n=48)对照组(n=48)t P血红蛋白水平(g/L)103.2±20.2 90.1±28.3 2.610 0.011红细胞压积HCT 0.58±0.12 0.41±0.05 9.059 0.000血小板计数(109/L)266.9±93.6 217.3±90.1 4.032 0.000凝血酶原时间(s)5.8±3.4 8.9±4.1 3.902 0.000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s)16.22±1.02 43.32±4.52 40.519 0.000输液总量(mL)1488±77 1973±92 28.008 0.000

限制性液体复苏还称低血压液体复苏,指的是在急诊监测休克患者时,需要通过控制注射速度以及剂量,使得患者的血压维持在一个较低的耐受水平范围直至彻底止血,患者的代偿机制以及液体复苏作用均能够得到进一步发挥,进而实现较为理想的救治效果[7]。限制性液体复苏未主张快速向患者予以大量液体,而是遵循在止血救治前,首先给予一定量的液体复苏,保证患者体内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避免了内环境紊乱,有利于预后。本文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44例(91.67%)显著高于对照组35例(72.9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水平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短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输液总量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表明,在对非控制性创伤性失血休克患者的予以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方法,效果显著。与李信胜[8]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对非控制性创伤性失血休克患者予以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方法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效果,有效增加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救治中。

[1]潘康,万晶.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急性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意义[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2):83.

[2]陈发球,陈锡林,林惠文,等.限制性液体复苏联合绿色通道救治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效果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5,9(2):108-110.

[3]徐月亮,尹文.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J].临床误诊误治,2014,27(10):103-105.

[4]曹国荣,李天星,李伟荣,等.NT-proBNP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目标导向治疗中的临床意义[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2):141-143.

[5]韩学敢,杨广涛,齐涵.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急诊失血性休克的影响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29):4438-4439.

[6]姜嘉赢.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4):159-161.

[7]李春.创伤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急诊急救应用进展[J].当代医学,2013,19(14):17-19.

[8]李信胜,李光海,沈世红,张朝文.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未控制性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研究,2014,27(9):1069-1071.

猜你喜欢

凝血酶原控制性失血性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检验的临床价值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血清异常凝血酶原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损伤控制性手术在创伤治疗中的应用综述
分析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损害控制性手术治疗严重肝破裂的临床效果
超声造影定量分析急性失血性休克肾血流灌注的实验研究
七氟醚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控制性降压的应用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与凝血酶原时间的临床检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