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让粗鄙网语拉低文化品位

2017-07-05文丨张玉胜

遵义 2017年2期
关键词:网语用语品位

文丨张玉胜

莫让粗鄙网语拉低文化品位

文丨张玉胜

日前,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人民网主办的“汉语盘点2016”评选结果揭晓,2016年度十大流行语、十大新词语和十大网络用语等悉数出炉。揭晓仪式上,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表示,特别反感“小鲜肉”、“颜值”等网络词语。他的发言引起坊间热议:网络用语的流行,会给汉语带来怎样的影响?网络能让汉语更丰富多彩、更有生命力吗?

随着近年来大批生动鲜活的网络热词不断涌现,人们的语言生活也呈现出五光十色、婀娜缤纷的繁华景象。不过,宛如一泻千里、泥沙俱下的大河奔流一样,在色彩斑斓、良莠混杂的网络用语中,也存在生编硬造、晦涩难懂的劣质产品,甚至不乏诸如“尼玛”、“撕逼”之类格调低下、有伤风化的粗鄙化网语。捍卫汉语言文化的圣洁,需要人们对网络用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甄别与规范。

作为人们沟通交流的表达工具,语言文字不仅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也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情感认同,更当反映出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这就需要我们的语言创新契合弘扬正能量、传递真善美的价值理念和向上格调。亿万网民是感知社会变化、擅于情感表达的敏感与智慧群体,他们对网络用语的创意与贡献不可小视。但语言毕竟是具有严谨性和逻辑性的文化生态,通俗不等于低俗,网络用语的使用与传播也需要恪守一定的边界和底线,有违公序良俗的失范戏谑,势必会玷污语言文化神圣与纯洁。

始于2006年的年度“汉语盘点”活动,迄今已走过十个年头。透过网友推荐、专家评议和网络投票等的评选环节,不仅是要遴选出描述当年特征、记录社会变迁的关键词汇,同时也不失为对喧哗网语的甄别与会审。扬弃有碍观瞻、有失文明、有伤风化的粗鄙用语,沉淀贴近民意、格调高雅、富有生机的鲜活词汇,不仅可以对网民的创新民族语言活动,产生矫正误区、把握方向的引领效应,更可为包括拓展书面语言、丰富辞典内涵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其积极意义显而易见。比如,今年入选的“洪荒之力”和“定个小目标”,就透露出一种乐观向上的文化心态。

现下,低俗、粗鄙的网络词汇大行其道,不仅对汉语的纯净和美感造成伤害,也大大拉低了当代社会的文化品位。究其未能止于坊间、堂皇招摇过市的弥漫成因,传统媒体的把关不严与甄别缺位恐难辞其咎。为了彰显“紧跟时代”、“贴近生活”的接地气姿态,一些传统媒体不惜降低新闻的严谨度和规范性,一味迎合潮流、猎奇追风,希冀用网络流行语甚至粗俗语言搏击眼球、哗众取宠,既损害了媒体品牌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也直接冲击作为媒体立身之本的社会公信力。

玷污汉语纯洁的粗鄙网络用语固然应该堵住,这点毫不含糊。追求用语亲民无可厚非,适时更新、灵活运用一些新鲜生动、符合大众口味的网络词汇也未尝不可,但低俗网语不可碰、粗俗之风不可长,网络语言泥沙俱下,媒体从业者要慎之又慎,肩负起应有的把关责任。传统媒体负有引领价值取向、净化语言生态的文化使命,理当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者和弘扬者。这就要求其在使用和推广网络用语时,不能一味奉行不作甄别的“拿来主义”,而是需要筑起防火墙、加道过滤网,守好自己的阵地,履行责任担当,切实为规避粗鄙网语的登堂入室当好“守门人”。

猜你喜欢

网语用语品位
深度思考之常用逻辑用语
钟情山花烂漫 品位幸福时光
常用逻辑用语的八个易错点
提升阅读品位 培养阅读素养 阅读使人充实 坚持成就梦想
网语
用上礼貌用语,写“打电话”的故事
网语
网语
提升城市品位 推进转型升级
别让“网言网语”败坏“语言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