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体育训练的特种手段
2017-07-05倪方六一博马涛
●倪方六 文 一博 编 ○马涛 绘
古代射箭是怎么训练的?
——“悬虱于牗”,眼力训练奇招
射箭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和今天奥运“神枪手”一样的“神箭手”层出不穷。《史记·周本纪》便记载了一位名叫养由基的楚国神射手,能“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之”,意思是此人能射中百步开外的杨柳叶,且百发百中。“百步穿杨”一说便由此而来。
百步穿杨,这是每一名神箭手必须要达到的水准。为此,古人想出了不少特别训练的方法,如西周“五射”技能中的襄射,要求肘部平直,不能有一点斜度。为达到此要求,便在射手的肘臂上放一水杯,如果水溢出则证明肘未平,由此可见当时训练的苛刻。
但这还不是最狠的,《列子·汤问第五》中记载的一则古人射箭训练的方法,堪称绝顶到家,是一位名叫纪昌的射手创造的。纪昌拜当时著名的射手飞卫为师,飞卫让他先学“不瞬”,即要求不眨眼,训练其眼力。
纪昌仰面躺到妻子织布机下,两眼盯着忽上忽下的踏脚板,看了两年,终于练到了锥子刺来都不眨一下的境地。但飞卫觉得纪昌的眼力还未到火候,要达到“视小如大,视微如著”才行。
纪昌想出一个法子——“悬虱于牗”。他选一根牛尾巴上的细长毛,一头系上一个虱子,另一头悬挂于窗户上,两眼整天盯着虱子看,十天后便能把虱子看“大”。一直看了三年,竟然能把虱子看得“如车轮大”,张弓射去,箭头直穿虱子正中,牛毛却无损。这便是“纪昌学射”的经典故事。
古代拳击是怎么训练的?
——与兽“对练”,极端的体能训练
在古代,举重是中国另一领先于世界水平的体育项目,这个传统优势一直延续到现代奥运赛场上。
在每一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都战果辉煌。看到选手们摘金夺银,大家都十分羡慕。但是,金光闪耀的背后是长年的艰苦训练,非常人可以想象得到。你可知在中国古代,也曾涌现出许多体育奇才,他们的训练手段也非常特殊,其中有五大训练绝招最有意思。
在古代,中国的大力士数不胜数,如大家都知道的儒家圣人孔夫,其父子俩人都臂力过人。鲁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叔梁纥随诸侯国联军朝廷逼阳国都城,危急之中,叔梁纥单人双手托起城门,挽救了联军,举重古称“翘关”,就源于此。
可能因为遗传吧,孔子也是举重能手。据《吕氏春秋·慎大》(卷十五)记载,“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与其老爸一样,孔子也能把成吨重的城门托起,如果穿越到奥运赛场上,孔子不拿举重冠军才怪呢!
古人体能这么厉害,是怎么练出来的?从史料记载来看,常规手段是“渐重式”,即逐步加码。山东省枣庄境内有一个地方叫抱犊崮,其得名便源于这种训练原理。据《峄县志》记载,当年有一王姓老人,抱一小牛犊到崮上耕种,“抱犊崮”由此叫开了。牛犊长成大牛了,老人还是这么抱着上去,老人由此也练得“力大如牛”。
而从出土文物来看,有的训练手段可以用残酷二字来形容,有人不惜与猛兽“对练”。在汉高祖刘邦的家乡徐州,曾出土一块“体能训练”的汉代画像石,上面便有人与老虎“搏斗”的图案。
这样与猛兽对练,强化体能,历史上实有其人。汉武帝刘彻的儿子、首任广陵王刘胥是个拳击高手,便曾在家里专门辟出一处训练场,徒手与熊搏斗,没有一头熊不败在他手下。刘胥后来也因被猛兽咬破脑袋而死。
古代田径是怎么训练的?
——囊砂,速度训练的法宝
古代中国的田径项目也十分了得,比世界冠军刘翔厉害的选手多得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曾出过一位短跑名将,叫杨大眼。据《北史·杨大眼传》(卷三十七)记载,其“少骁捷,跳走如飞”。到底能快到什么地步?当时尚书李冲选派征战将官,杨大眼主动应战。李冲未答应,杨大眼急了,便拿出当家本领给李冲秀了一下。
杨大眼用一根三丈多长的强子,系在马头上,与马赛跑。结果“绳直如矢,马驰不及”,把现场观众都看呆了,李冲为之折服,称一千年才能出一位杨大眼这样的人才,遂认命他为出征主帅。
像杨大眼这样,比马跑得还快的田径名将,在中国古代叫“先马走”。《殷周金文集成》(第二卷,鼎类铭文)中录有一则《令鼎》铭文,上面记录的便是周昭王姬瑕在位时的一侧“长跑事迹”:周昭王到淇田场亲事农耕,事毕驾马车返回。周昭王对随从令和奋说,“令暨奋,乃克至,余其舍女臣卅家。”意思是,令和奋你们俩人如果能比马先跑到王宫,我赏赐你30户家奴。结果他们真比马先跑到,周昭王没有食言。令就此事铸了一只青铜鼎记述此事,令在铭文中还称“小子廼学”,意思是我还要好好训练。
从史料看,古人优异的田径成绩得益于一种“负重训练”,《练兵纪实》(卷四)“练足力”条称,“古人囊砂,渐渐加之,临敌去砂,自然轻便,是练足之力。”囊砂,即是在腿上绑沙袋进行高强度训练,明抗倭英雄戚继光当年训练士兵长跑速度时,便采取此办法。
囊砂,这种速度训练的法宝,成就了中国古代飞人。此法至今仍为现代体育教练青睐,当年横扫田径中长跑项目的“马家军”,其独家训练方法之一便是“囊砂”负重训练。
古代跳远是怎么 训练的?
——布致命尖竹,挑战运动极限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曾出了一位跳高奇才朱建华,当时他越过了2.38米的世界最高高度。在古代,中国跳高领域也曾出过不少超人,其中一位叫甘延寿,西汉末年人。据《汉书·甘延寿传》记载,他竟然能跳过一座亭楼。
这亭楼到底有多少高?史书没有记载,但至少应该有一层楼高,即3米左右。甘延寿是位体育天才,除了跳高(拔距),他射箭、投掷(投石)和拳击水平也很厉害。因为身怀绝技,被挑选为皇家特种兵——相当于今中南海卫戍部队的羽林军。
古人这么好的田径成绩,离不开极限训练。
上述的“囊砂”法,也是极限训练的一种,但更恐怖的是现代体育专业术语常说的“魔鬼训练法”,借用致命利器和险绝环境,强迫选手进行训练,一旦失误便可能丢命。这种训练可称之为玩命训练,但效果显著,既练技术水平,又练心理素质。
南北朝时期曾有人这么“玩命”过,有名叫卜天与、卜天生的兄弟俩,都是体育健将,哥哥卜天与是射箭高手,弟弟卜天生是跳远超人。卜天生起初跳远并不行,年轻时他家屋后有个二丈多宽(约现代5米)的大坑,十个同伙都能跳过去,独独他不行。
卜天生觉得这是一种耻辱,为了逼自己跳过去,自己来一套“魔鬼训练”,他在坑底布满削尖的竹片,万一掉下去非死即伤。同伙不再敢跳,冲击极限的卜天生却一跃而过。这便是《宋书·孝义传》所记,“天生乃取实中苦竹,剡其端使利,交横布坑内 ,更呼等类共跳,并畏惧不敢。”
古代足球是怎么训练的?
——“吃鞭”,残酷的体罚式训练
在中国古代所有运动项目中,大概要数足球最为现代体育迷肯定。足球在古代叫“蹴鞠”,传说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训练士兵体能的一种方法,一直到秦汉时期都是士兵体能训练的重要手段之一。
到了宋元时期,中国古代足球水平发展到了颠峰。宋代出现了齐云社这种类似于现代“足球俱乐部”的组织,训练、比赛水平都很高,据宋人《蹴鞠谱》,当时有人仅用脚头便能踢出十万种动作,即所谓“脚头十万踢”。
中原地区的足球一时无人能敌,以致北方的金国在靖康之役大败宋军后,不只掳走了两位皇帝,还特地带走了5名北宋“皇家足球队”队员,此即《三朝北盟会编》(卷七十八)所记的“筑球供奉五人”。
中国古代足球水平 之所 以高,也得益于训练的方法。如在宋代,球踢不好要遭严厉体罚,甚至不惜羞辱球员,促使球员练好脚下功夫。从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九)“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条记载来看,当时北宋“皇家足球队”的水平相当高。比赛时一般分为左右两队,各十余名队员,各有队长,即“球头”一名。
如果踢不好,输球了,便倒霉了,就像萨达姆时代的伊拉克国家队输球要遭藤条鞭抽打一样,场上队长也会挨鞭子抽打,即俗称的“吃鞭”;同时,还会在其脸上被抹上白粉,羞辱一番。北宋足球水平很高,可能与这种残酷的体罚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