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绿色发展践行『两山』科学论断
2017-07-05撰文张玉平
■撰文//张玉平
长兴绿色发展践行『两山』科学论断
■撰文//张玉平
长兴位于太湖西岸,是浙江省北大门,与苏、皖两省接壤,拥有全国生态县、中国花木之乡、浙江省高标准平原绿化县等荣誉称号。近年来,长兴以花木产业为带动,以平原绿化为抓手,以湿地保护为重点,发展绿色经济,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使资源得保护,环境得优美,林农得致富。
科学谋划促进花木产业提档升级
近年来,由于受国家宏观调控、房地产市场萎缩等因素的影响,花卉苗木销售变难、苗价走低,呈现出供过于求的局面。综观全国各大花卉苗木主产区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此大背景下,长兴也不能幸免,苗木销量增长渐缓,种植面积却较快增长,出现了一定的产品积压。
谋划思变,明确产业发展方向。长兴县委、县政府和林业局高度重视,将“种什么”“如何种”“如何获得更高收益”等现实和迫切的问题列入重要日事议程。2015年年初,长兴县启动了花卉苗木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历经专家调研、考察学习、市场调查、座谈交流、征求意见等过程,编制完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出台《长兴县推进花卉苗木产业转型升级指导意见》,明确今后五年长兴花卉苗木产业围绕一个主产区、一个专业市场、两条花木产业示范带和N个精品园的“1+1+2+N”发展思路,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政策扶持,激发产业发展活力。为推动全县花卉苗木产业转型升级,广泛调动经营主体加快转型升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未来五年,县政府将按照“市场主导、效益优先、龙头带动、融合发展”的原则,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品种调整、技术升级、布局优化、市场建设、主体培育等方面进行扶持。2016年安排500万元,主要对“残次苗改造提升、产地市场示范带、一村(镇)一品、特色苗木基地、精品园、人才队伍建设”等六项内容进行资金扶持,减轻乡镇、村及林农、林企资金压力。
搭建平台,保障产业发展动力。举办各种林业节庆活动,大力宣传推介全县花卉苗木产品。重点打造并推广“一网一节”,即华东花木电子商务平台和中国(长兴)花木大会品牌,形成花木产品展示展销及交流推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新模式。积极发展和培育花木专业合作社、花木代理商、贸易型花木龙头企业等营销主体,加快形成多元化的花木产销流通网络。
主动作为推进平原绿化再添新景
长兴县从2010年启动“1818”平原绿化行动以来,结合全省“五水共治、四边三化、美丽乡村”等中心工作和长兴实际,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明确提出以“平原绿化”为重点、以建设“森林长兴”为目标,着力发展生态林业、富民林业和人文林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环境保障。
参与治水治气,开展生态修复治理。在巩固“1818”平原绿化成果的基础上,长兴县以提质扩面为重点,继续深入推进平原绿化工作,先后组织实施太湖沿线绿化修复提升、平原农田林网营造、合溪水库生态建设等平原绿化工程。其中,在太湖沿岸平原地区,投入2亿多元,新建绿化6000余亩,改造提升绿化4000余亩,建成了万亩太湖森林公园,筑牢太湖西岸生态安全第一道绿色屏障,形成了集水源涵养、生态防护、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滨湖生态森林亮丽新景观。在合溪水库上游平原区域种植水源涵养林1.62万亩,有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障饮用水安全。截至目前,各类平原绿化面积新增12.5万亩,全县平原绿化总面积达49.36万亩,平原绿化林木覆盖率达到37.6%。
结合四边绿化,推进生态通道建设。采取“政府出资租地、企业出资种植”的模式,每年县政府支付土地租金1200万元,建成申苏浙皖高速、318国道、杭宁高铁等沿线宽50—100米的森林通道1万余亩。乡村公路河道绿化坚持道路改建、河道清淤与绿化同步的原则,采取“政府免费送苗、财政专项补助”等措施,使全县通道绿化全覆盖,形成了贯通性的城乡森林生态廊道、景观化的通道防护林带和近自然的水岸风光带。全县累计建成森林通道430.3公里、绿化1.38万亩,通道绿化率97%以上。
创建美丽乡村,打造绿色生态环境。全县以“关注森林”活动为抓手,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乡村绿化扩面提质,着力提升平原区域林木覆盖率。累计投入资金3亿多元,完成乡村绿化9.6万亩,成功创建泗安镇等8个省市级森林城镇、顾渚村等88个省市级森林村庄、北汤村等144个市级以上美丽乡村,绿化太湖风情、美化泗安岕里人家和新318农园新景等3条实验示范带,使全县乡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样板。
创新发展建立完善湿地保护体系
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物种贮存库、气候调节器,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长兴县作为太湖流域和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生态涵养区,湿地类型多样、生物资源丰富、珍稀物种较多,在浙江省湿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
构建支撑体系,夯实湿地保护基础。健全管理体系,2013年县政府成立湿地保护委员会,加强对湿地保护工作的领导协调;县林业局成立3个职能机构,加强对湿地保护管理。结合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五水共治”工作推进,在各乡镇(街道、园区)将湿地保存率、湿地综合效益指标等纳入“绿色GDP”考核范围,以此来倒逼其抓好湿地的保护与综合利用。开展中德湿地技术合作项目,编撰全国首部湿地科普书籍——《湿地环境教育手册》。与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校就湿地科研监测建立长期科研合作关系,建成水文水质、动植物等监测点12个,开展浙北平原湖泊湿地植被缓冲带构建关键技术项目的研究与示范推广。
突出保护修复,维护湿地生态安全。建立保护体系,组织湿地资源调查,摸清全县湿地家底,完成全县湿地保护规划编制,划定湿地保护红线7.9万亩,确认省级湿地保护名录2处、县级湿地保护名录17处,建有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湿地公园1个。加大资金投入,近年来县财政共投入10亿多元推进湿地生态修复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先后实施重要湿地保护、生态修复项目7个,扩大湿地面积0.96万亩,种植湿地植物2.82万亩,护坡护岸52公里。组织编制《太湖图影省级湿地总体规划》和《盛家漾省级湿地总体规划》,努力将太湖图影、盛家漾等重要湿地建设成省级湿地公园。
构建“湿地公园”模式,实现生态民生双赢。通过退渔还湖、退耕还林、环湖湿地植被带恢复等湿地保护措施,按照“合理化、精品化、高端化”的要求,着力打造仙山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太湖图影湿地公园、扬子鳄保护区科普教育基地等三大精品湿地项目。通过开发湿地产品、建设湿地名片、挖掘湿地文化等举措,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效促进湿地综合效益的发挥,湿地旅游景区每年吸引65万人次以上的游客前往休闲观光。建造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扬子鳄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弥补了长兴及整个湖州地区中小学生湿地科普教育的空白。
休闲旅游
扬子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