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语文课的灵魂

2017-07-04郑小燕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15期
关键词:范读语感课文

郑小燕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叶圣陶先生也说过:“阅读教学总得读。”我们也知道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这个教学手段,争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不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道理吗?下面结合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 朗读;语文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5-0-01

一、展示范读的魅力,让生乐读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这句话也适用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在进行朗读教学时,教师通过声音、语言、感情等方式去感染他的学生,从而让学生去加深对文本的感知,去深入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去进行一次又一次极具个性化的朗读。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执教者教学语言的画面化对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具有很大的作用。而重视教师范读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老师如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从而不断提高读书的兴趣。教师的范读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教学开端的范读,教师这时范读,能激起学生对课文的浓烈兴趣。叶圣陶先生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进入课文意境,比如:学生听我范读《匆匆》一课时,因为本课的散文《匆匆》是朱自清先生其中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课堂上我力争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故在忧伤而不失幽雅的音乐声中进行课堂上得教师范读。学生在听中感受到时间的匆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惋惜。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面对一篇篇优美的诗文,教师若能入情入境地范读,学生定会如沐春風,陶醉其中。

二、依据文本的特点,让生品读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教学法理论中对朗读有过这样的论述:文章的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研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如同进行解剖,朗读却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能使人感受。而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如在教《一夜的工作》一文“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经常这样想,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教师可引读,周总理其实是每天每夜都是这样辛苦的工作,生活都是这样的简朴的,我们把这里的每一句进行接读,读出感情,读出感慨!……伴随着一声接一声的有感而发的诵读,节奏和感受已滋生在学生的心头上了,情感也上长了一个高度。学生已有了读的情绪,在此基础上,不断续读,不断深入,达到了师与生,师生与作者的情感交流和共鸣,这不是彻底入情入境了吗?又如在教述《匆匆》一文的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朗读这句时要以曲折的语调来体会作者感慨时间于我们来说是匆匆的。而《穷人》一课中“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揍我一顿也好!”朗读这段话时要停顿曲折,表达出桑娜由犹豫不定到下定决心的思想变化,挖掘出桑娜同情穷孩子的美好心灵。正如叶老说的:“作者胸境,入境始于亲”说的就是要引领学生进入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这样学生读来才会油然生情。诱发学生朗读热情,激活思维的火花,使其产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三、选准亮点的文段,让生美读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凡卡》一课中“天气真好,晴朗,一丝风也没有,干冷干冷的。那是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时,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快乐,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凡卡生活的苦与他的回忆中的美好相对比,更能衬托他生活的痛苦,连狗都不如!《山中访友》一文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课文。“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望着我……要读得轻快而短促,读出明丽清脆,“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要读得渐重并有余音,体现了在这如诗如画的世界里,作者对大自然的一切的热爱之情。这样读,有声有色,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开展诵读活动,让生爱读

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应重视诵读能力,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如我在教《别董大》一诗中,那优美而典雅的古诗文充分显现了作者的品格与情怀。师生们在共同真情诵读时的过程就是探求与感悟作者灵魂与品格的过程。让学生在诵读时体验作品的情境、意境与内涵。实现“诗中有我”“我中有诗”的景象,读时唤起同学们丰富的想象,体验古诗文中情感的美。在教述诗的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在阐述了作者的人生境遇后,我话锋一转,作者在日暮将至,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末寒云。在此情此景中送别友人,作者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感。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诵读,诗的情感美就会在学生的心中与口中展现出来。这就是诵读的魅力!

我坚信,只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那么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声音美、神韵美,从而达到书声琅琅,琅琅书声的境界将不会是梦想!

猜你喜欢

范读语感课文
小学语文课堂范读时机的把握及策略分析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范读策略探究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