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2017-07-04潘志层
潘志层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学困生的存在牵动着每一位老师的心,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从学习困境中走出来,是每一位老师的共同愿景。
一、学习方法不当,帮助寻找科学的方法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总会发现有这么一群学困生,他们遵守纪律,专心听课,认真完成作业,但学习成绩却无法提高。在学习中,他们比其他同学付出好几倍的努力,语文成绩却总不见起色。究其原因我发现他们是学习方法不恰当,他们学习语文的方法是采用死记硬背,不假思索地机械记忆,并通过对此重复直到大脑中留下印象为止的学习方法,他既不理解,又不讲究记忆方法和技巧,还常常造成记忆内容的互相混淆,容易遗忘。对此,教师应该帮助不求甚解的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引导他们深入地思考、探究,使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能做到全面系统地分析、理解,学会举一反三。
在我班上就有部分学生由于自己在语文学习上不求甚解,不喜欢思考、探究问题,课堂上他们就是默默的一群,从而导致了学习成绩不理想。在语文课堂上,我留充裕的时间去让学生去读课文,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不断进行思考,调整自己的答案,使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如四年级《万年牢》一文是略读课,课文阅读提示“要求默读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体会。”由于四年级学生转入独立阅读课时间不长,让他们通过自读自悟的方法来解决以上问题是有一定难度,尤其是不求甚解的学生。课堂上,我不急于让学生匆匆读文就来探讨以上问题,而是帮助他们把问题分解并进行逐题击破。1. 找出课文中父亲做糖葫芦的几件事。2. 在这几件事中画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的语句。3. 联系生活在文中描写父亲做事认真、实在的语句处写上批注。把问题分解主要是针对哪些不求甚解的学生梳理思考问题的顺序,化解他们的畏难情绪,感受到语文学习其实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把课文读熟、读透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好习惯成就好成绩
莎士比亚说:“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它便是最坏的主人。”好习惯会让一个人优秀、杰出,坏习惯会引导人一步步走向消极、失败。对学生来说,好的习惯必定会成就好成绩。在调查中发现现在的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缺乏预习、课后复习、独立思考、质疑问难等习惯。不良的学习习惯为他们的学习带来了许多的困难,久而久之厌学情绪不断出现,他们对学习毫无兴趣,视学习为负担,把学习作为一件痛苦的事情,不能从事正常的学习活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对待学习漫不经心,严重的还会与老师对抗,扰乱课堂秩序、欠交作业等不良行为,最终成为了学困生。
培养预习习惯。小学阶段正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如果老师能在备课时认真备好课前预习作业,相信学生一定能在小学阶段养成好预习的习惯。否则,预习只能是一句口头作业。学习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提高自学能力,而语文预习的目的不单单是让学生读读课文,我们还应该循着语文教材的特点从字词到内容到提出问题按年段特点来布置预习作业,领着学困生一步一个脚印走上语文学习的正道。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践行如下的年段预习作业原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二年级的预习作业:1. 把课文读正确并圈出本课的生字词。2. 把生字词拼一拼。3. 把课文内容以讲故事形式讲给父母听。三、四年级的预习要求:1. 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自学生字词。2. 课文主要讲了。(根据每篇课文不同设计以补充填空式来分解三、四年级概括主要内容的难点)。3. 读了课文,我知道了。五、六年级的课文预习作业设计主线如下:1. 把课文读流利,摘抄本课生字新词。2.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简单画出课文的思维导图。3. 我的疑问:。预习是上好课的保证,学困生有了这样的预习指引,他就能对课文的字词、内容等方面都有所准备,到了课堂,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得到提高,久而久之他们就能参与到学习中去。
培养阅读习惯。一切学识渊博、才智出众的人都有大量阅读的习惯。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尤其重要。而教师对阅读的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阅读方法的引导,则是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的关键所在,更是提高學困生喜欢学习语文的有效途径。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在学生到学校的第一天就要每天布置课外阅读的作业,让家长来协助课外阅读的开展,为学生的终身阅读打开大门。到了中高年段,语文老师更要培养学生课内得法,课外延伸的阅读方法。要想得法于课内,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多思、多写,加强语文课堂“听、说、读、写”落实到实处。
三、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促使人向奋发向上的内驱力,是一个人面对学习困难的积极元素。笔者发现,学困生在课堂学习中普遍表现为不举手发言、回答声音小,种种迹象都是因为对学习缺乏自信心。由于他们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长处和短处。这使得每一个学困生发展的轨迹都不一样。我们应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待他们、宽容、允许他们回答不上,学会耐心地等待,及时的激励性评价能对他们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为学困生创造种种成功的机会。通过评价,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在评价时要运用“低起点、小台阶、”的方法,为他们发展兴趣爱好、发挥特长、取得成功提供机会。课堂上,笔者在语文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让优生起一个带动的作用,学困生可以通过听取别人的方法、意见、想法来弥补自己的不足,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同时也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因此,我们要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氛围,使学困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让他们在一次次发言中得到来自同学、老师的鼓励。慢慢地她就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了。
总之,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结合教材、利用课堂想法设法去转化学困生,让他们习得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拾学习的自信心。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