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山道教文化述论

2017-07-04宋婉琴

生活文摘 2017年1期

摘要:吴山是吴帝后裔——吴回部族与太岳部族的发祥之地,是我国祭祀吴帝、黄帝最早的地方。西汉时期,曾有11位皇帝23次来吴山祭祀。吴山作为国家级名山设祭,今人所见最早的文献记载当是东晋。吴山有17座山峰连绵,其中以镇西峰、大贤峰、灵应峰、望辇峰和会仙峰最为著名。吴山秀美奇妙的自然风光和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接踵而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给今人留下来无限遐想和深刻启示。

关键词:吴山;吴岳;西镇;岍山

吴山,中国歷史名山,位于今宝鸡市陈仓区新街镇辖区内,距新街镇约十几华里,距市区约40公里。吴山属陇山支脉,系二亿年前岩浆侵入上升而形成。南北长约13公里,东西宽约9公里,最高海拔2096米。其山山势巍峨,群峰排空,直逼云端,高峻清秀,丛林苍郁,甚为壮观。历史上曾有岳山、千山、好山、虞山、岳山、雍山等称。

一、吴山名称源流

吴山是其本名,因是吴帝后裔——吴回部族与太岳部族的发祥之地,故称“吴岳”、“吴山”,成为我国祭祀吴帝、黄帝最早的地方。

吴帝,即吴回,颛顼高阳氏的曾孙,老童之子,因迁居吴人之地而称吴回。吴回氏族部落以驺虞兽(仁兽,叫声宏大,食自死之肉)为图腾,吴回的兄长重黎担任帝喾的火官,叫作祝融,因办事不力被帝喾处死,于是,帝喾便令吴回接替其兄火官之职,任祝融。祝融之职,主要是观察火星火宿,掌管部落用以照明、取暖、熟食方面的大火,这在远古时期人类处于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可以说是非常重要而神圣的责任担当。故而祝融吴回部落因其威信日高而发展很快,其部族广布于今陇县千山和陈仓区吴山一带,故有“回中道”、“回城”之称。于是,吴山因其姓名而命名。

吴回部族一部分留居吴山,至夏、商、周仍存;一部分人约在尧舜之际渡河迁至晋南,即吴伯国,于商末形成另一吴山,位于今山西省平陆县一带,并留有“虞”地名称;一部分部族迁到江南一带,故江南也有吴山、虞山之名。吴回本人则带领部分族民居于祝融之墟(今河南新郑),卒后葬于此,被封为祝融神,即火神。今人所见一些古代文献将吴回列为中国远古的三皇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学说中,火与南方相配,故火神祝融又成为五方帝中的南方之神。

中国取名“吴山”的地方有多个,但能称之为“西镇吴山”的却只有位于宝鸡汧水之畔的吴山。《夏本纪·地理志》记载得非常明确:“吴山在汧县西,古文以为岍山。”《周礼》云:“山镇曰岳,谓吴山为西岳,华山为中岳。”古时将中国划分为九州,据《周礼·夏官·职方》载,具体为冀、兖、青、扬、荆、豫、幽、并、雍九州。基于中国古代原始宗教信仰需要,为了保障江山社稷永世长久,为每个州都配有一座大山用来防邪压镇以确保平安,中国西北属雍州,吴山是古雍州第一大名山,故将吴山确定为雍州的山镇,称西镇、西岳。由于周人、秦人都是在宝鸡崛起的,加之周秦王朝的国都离西镇比离东岳泰山要近,故而祭祀吴山的不少礼仪往往还要超过泰山,曾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山。

在吴山祭上帝是由来已久的,可上溯到商周时代。《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均有“自未作上下畤,而雍旁故有吴阳武畤”的记载。所谓吴阳,即吴山南面。值得注意的是,秦襄公(?—公元前766年)七年(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袭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秦襄公以兵救周。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东迁后,周平王便将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自此秦国开始成为西周的诸侯国。《史记·封禅书》载:“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皞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駵驹、黄牛、羝羊各一云。”可见“畤”,“畤者神灵之所止”,乃古代帝王祭祀白帝神的地方,秦襄公作西畤以祭白帝。秦文公四年(前763年),于岐西的鄜地作邑,十年(前757年)并作鄜畤。经当代学者反复考证,认为鄜畤就在凤翔县长青镇孙家南头村蕲年宫附近。在作鄜畤84年后,秦宣公(?—前664年)作密畤,再其后,秦灵公(?—前415年)于吴阳作上畤祭黄帝,作下畤以祭炎帝。秦灵公时代第一次把轩辕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供奉祭奠。其后历朝历代对黄帝陵的公祭活动,基本上都保持了较高规格。

西汉时期,曾有11位皇帝23次来吴山祭祀。据《史记·封禅书》载:“……汉兴,高祖……二年(前205年),东击项籍而还入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有司进祠,上不亲往。”汉高祖把自己神化为黑帝,加入五色帝系之中。北畤的确立使五色畤齐备,五色帝从此成了国家祭祀中最尊之神灵。《孝武本纪》载:“明年,上初至雍,郊见。”雍五畤,特指汉高祖刘邦建立北畤后,分别祭祀青帝、白帝、赤帝、黄帝、黑帝的五个场所,即密畤、鄜畤、下畤、上畤、北畤。《括地志》载:“汉武帝畤在岐州雍县南。孟康云:畤者神灵之所止。”据《汉书·成帝纪》记载,汉成帝数次“行幸雍,祠五畤”,最后一次是绥和元年(前8年)三月(次年三月汉成帝驾崩)。汉成帝之前曾经罢废过雍五畤、陈宝祠,但后来因出现灾异,心生恐惧,又有所恢复,并未真正罢废。《汉书·郊祀志上》载:“西畤、畦畤,祠如其故,上不亲往。诸此祠,皆太祝常主,以岁时奉祠之。”

宝鸡地区在古代之所以有这么多祭上帝的“畤”,《史记·封禅书》给出了答案:“自古以雍州积高,神明之奥,故立畤郊上帝,诸神祠皆聚云。盖黄帝时尝用事,虽晚周亦郊焉。”可见按照古代原始宗教的观念,古雍州山峰高耸,云雾缭绕,离天很近,本身就是上帝神明们聚集的地方,所以就经常立畤而祭,神祠也就很多。这是吴山作为古代祭祀炎黄二帝的最早记载。

吴山作为国家级名山设祭,今人所见最早的文献记载当是东晋。《晋书·礼志上》载:“明帝太宁三年七月,始诏立北郊,未及建而帝崩。及成帝咸和八年正月,追述前旨,于覆舟山南立之。天郊则五帝之佐、日月、五星、二十八宿、文昌、北斗、三台、司命、轩辕、后土、太一、天一、太微、句陈、北极、雨师、雷电、司空、风伯、老人,凡六十二神也。地郊则五岳、四望、四海、四渎、五湖、五帝之佐、沂山、岳山、白山、霍山、医无闾山、蒋山、松江、会稽山、钱塘江、先农,凡四十四神也。”文中郊祭的“岳山”,指的就是“吴岳”。郊祭,即“天郊”、“地郊”。按照《周礼》的设计,帝王在京城郊外设祭坛,“南郊以祭天”,这个“天”,即指上帝及天上的一切日月星辰;“北郊以祭地”,这个“地”,即指后土及一切地上的神灵。“二郊”是天子之礼,通常皇帝都要亲临,有时也派皇太子代行,非常隆重。由此可见,最迟在太宁三年(325年),吴岳已被作为“吴岳之神”列入国家祭祀中,其地位之尊贵可见一斑。

据《隋书·礼仪志二》记载,开皇十四年(594年)闰十月,隋文帝下诏建立西镇祠;开皇十六年(596年)正月,下诏“并准西镇吴山造神庙”。吴山神庙,又称西镇大庙,按礼制祭祀,并派专人管理。同朝《百官志下》载:“五岳各置令,又有吴山令,以供其洒扫。”此时的吴山地位跃然升高,与五岳相同待遇。吴山令的级别也很高:“行台尚书都事,上开府、开府府诸曹参军事,上大将军、大将军府参军事、诸曹行参军,上柱国、嗣王、郡王、柱国府行参軍,五岳、四渎、吴山等令……为视从八品。”可见吴山令居然与大将军、王府的参军享受一样的级别和待遇,都是从八品职衔。自此,吴山与五岳就成为就地设庙专祭了。为了方便历代帝王祭扫,吴山以吴岳庙为主,出现一颇具特色的古建筑群,鳞次栉比,巍峨堂皇。

唐天宝八年(749年),封吴山为成德公;至德、乾元年间(757—758年),封吴山为天岳王;永泰二年(766年),封吴山为应灵王。唐朝以后,这样盛大的祭祀活动年年都搞,祭祀官也都由地方大员亲自担任,丝毫马虎不得。如《旧唐书·礼仪四》载:“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年别一祭,各以五郊迎气日祭之……西镇吴山,于陇州……其牲皆用太牢,笾、豆各四。祀官以当界都督刺史充。”所谓“太牢”,乃最高祭礼,以牛、猪、羊三牲作为祭品。

这期间发生了一件插曲。唐朝中期,祸起“安史之乱”,唐玄宗出逃,其子李亨在凤翔建立了临时政权,这便是肃宗。据《旧唐书·礼仪四》载:“肃宗至德二载春,在凤翔,改汧阳郡吴山为西岳,增秩以祈灵助。及上元二年,圣躬不康,术士请改吴山为华山,华山为泰山,华州为泰州,华阳县为太阴县。宝应元年,复旧。”

后唐时,仍封吴山为灵应王。宋、金时,封吴山为成德王。元时,封吴山为成德永靖王。据《金史·礼志七》载:“立秋,祭西岳华山于华州、西镇吴山于陇州,望祭西海、西渎于河中府。……其封爵并仍唐、宋之旧。”又据《元史·祭祀志五》载:“七月西岳、西镇、西海渎,土王日祀华山于华州界,吴山于陇县界,立秋日遥祭西海、大河于河中府界。”

明初,朱元璋取掉了对岳镇海渎封公封王的惯例,使其各安本色;把五岳分别封为“东岳泰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等,把五镇分别封为“东镇沂山之神”、“西镇吴山之神”等,并分遣官员以所封神号前往各地告祭,遂成定制。

清朝封吴山为“吴岳大帝”。清帝的祭法也是“两祭”,即皇帝每年分别在天坛祭天(皇天)以配飨日月星辰云雷风雨,在地坛祭地(后土)以配飨岳镇海渎山川城隍,同时再派大臣到各地去分祭岳镇海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四月,康熙皇帝御笔“吴山”,赐颁“五峰挺秀”,使其更加名扬天下。

二、吴山胜迹概览

吴山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自古以来便是我国著名的名胜景区之一。

《山海经》载:“吴山之峰,秀出云霄,山顶相轩,望之常有海势。”《明史·地理志三·陕西条》载:“陇州……西北有陇山,上有关曰陇关,亦曰大震关,一名故关,又西有小陇山,一名关山。又西南有岍山,汧水出焉。南有吴山,即吴岳,古文以为岍山。”

乾隆《敕修陕西通志》将华山、吴山作为陕西名山,绘图列于卷首。吴山有17座山峰连绵,其中以镇西峰、大贤峰、灵应峰、望辇峰和会仙峰最为著名。

吴山主峰为镇西峰,海拔1715米,虽四周皆为绝壁,人迹罕至,但因位于其他四峰之中,峰势奇秀,云烟缭绕,诸峰列峙,历代帝王均以此峰赐吴山之号,以其为尊而祭祖;亦因其高度略低,古代山水文化中有“群山低,高山为主,群山高,低山为主”的意蕴,将其立为吴山主峰。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四月,皇帝御赐封号为“吴山之峰”,碑立其顶。

大贤峰位于镇西峰之左,海拔1825.4米,呈拱托镇西峰的拱肃状,故名之。四面绝壁千仞,悬崖万丈,虎豹莫攀,人迹罕至,其势凝峭插天,俊秀挺拔,并有四峰立于其右。

灵应峰位于镇西峰之右,是吴山最高峰,海拔1841.9米。灵应峰上,千峰竞秀,万木葱葱,秀拔突起,凝峭而立。峰下有池,据说天旱之年,乡民常在此祈祷雨水,灵验无比。有二峰立于其左,一峰立于其右。

会仙峰位于灵应峰之南,海拔1831.4米,重峦叠嶂,传说天宫中的神仙驾云而来此峰,常常流连忘返,还有历代高士逸人游栖于此,故名会仙。峰北今存架木石孔,相传乃仙庵遗址。有一小峰立于其北,四座小峰立于其南。

望辇峰位于大贤峰之左,海拔1809.8米,秀丽峻峭,形似北望期盼状,故名望辇。有小峰立于其左,故有“五峰挺秀”美称。

吴山奇峰间,景致迭生,美不胜收。从山脚下吴山庙开始,沿一河入山,接踵而至的便是王师岭、笔架山、天地犁沟、一天门、西镇灵湫、回心石、餐霞洞、阎王砭、判官池、手扒崖、玉皇湫、真人洞、大锦屏、小锦屏等40余处胜景。特别是灵应峰下的“漾水崖”,细流挂于30余米高的绝壁上,飞泻飘荡,随风化珠,文人墨客誉其景为“晴岩飞雨”。

吴山兼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峨眉之秀、青城之幽、黄山之奇,加之其林海莽莽,面积多达334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95.7%。因此,1982年7月,吴山被宝鸡县(今陈仓区)列为宝鸡县名胜保护区;1993年,吴山被陕西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现在的吴山,是一处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域,为国家级3A景区。

吴山道教文化闻名于世。据《陇州志》记载,早在东汉时期,吴山就有精美的寺院建筑。而今所见吴岳庙位于吴山下2公里处,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579年),五代时遭兵破坏,屡毁屡建,至明代大为扩建。由于历代皇帝对吴山之神不断加封,吴山下的吴岳庙规模也越来越大。吴岳庙古建筑宏伟壮观,碧殿红楼,飞檐走兽,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庙内的吴岳塑像坐于中堂,文武大臣塑像形态各异,手持笏板,肃立两旁,或呈庄重严肃状,或呈阴鸳凶悍状,或呈坚毅果敢状,或呈老气沧桑状,或呈稚嫩青涩状,不一而足,栩栩如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吴岳庙内古建筑有三大殿,卷棚穿廊、大门楼东西建有会仙宫、都司、按察司、布政司、圣寿观、钦差大公馆、珍珠娘娘庙、道院及石坊两座。此外,还有御香亭、仰止亭、激玉亭、振衣亭、啸月亭、望海亭、倚云亭、钟楼、鼓楼等古建筑50余处。山间有雷神洞、真人洞等,为历代道士修炼之处,留下了许多神话传奇和道教传说。

在山门前立有陶马,马脚直立,四蹄攒动,马耳短促,跃跃欲奔,栩栩如生,恰如杜甫诗中所形容的“竹批双耳峻,风人四蹄轻”。在庙宇大门的两侧,卧有两座神狮,立有两根盘龙铁旗杆的顶端铸有二层方斗,方斗四角还竖有四只小铁旗,下垂四个铁马,相传是唐朝尉迟公监制。在吴岳庙四周的墙上,镶嵌有历代文人留下的颂诗赞词,新中国成立前仅院内的石刻就达150余通,另有明成化四年(1468年)的《吴山全景图》碑刻,曾有小碑林之称,但今所存无几,为一大憾事。从存留下来明清时代的大钟,今人亦能领略到吴山庙昔日的盛况。在山间石壁上,还留有古人摹刻的“云根雨脉”、“五峰挺翠”等数处岩刻。

吴山庙前原有千年古柏两棵,树身大约五围,长年葱郁绿茂,惜遭砍伐,今已无存。

北宋时,爱国将领吴玠、吴璘曾以此为根据地抗击金兵,为胜迹增添了正义之气的闪耀光彩。

三、吴山艺文举要

吴山秀美奇妙的自然风光和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接踵而来,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

(一)楹联举要

1.吴岳庙联:五峰挺秀镇西岳 古柏参天照乾坤。

2.玉皇殿联一:六朝文碑荟院庭 两条龙杆耀古今。

3.玉皇殿联二:常乘白鹤游三界 每驾青牛遍十方。

4.玉皇殿联三:七宝林中朝上帝 五明宫内礼虚皇。

(二)诗词举要

1.宋·李复《自吴岳归》:“鸣凤冈边路,秋风动夕岚。层云依绝壁,独鸟下空潭。畴昔经行惯,重来委曲谙。试寻遗墨在,投策访僧龛。”

李复(1052—?),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其主要文化功绩,是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潏水集》为底本,参校文津阁《四库全书》本(藏北京图书馆,简称文津阁本)和残存《永乐大典》中李复诗,以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自吴岳归》一诗,乃李复对宝鸡的吴山所作的触景生情的生动描绘。

2.宋·丁芾《潇洒吴山县》

(1)潇洒吴山县,岗峦绕四围。官卑新令伊,古旧渝麋趣。有陶彭泽才,非陆浚仪口。折腰休重欢,适与分相宜。

(2)潇洒吴山县,居民仅百家。孤城连阜起,小市枕溪斜。土润宣栽竹,泉甘好试茶。公余无一事,何处悦纷华。

(3)潇洒吴山县,登临四望遥。岚光迎翠曜,野色聚横霄。林静晨鸦散,汀寒宿鹭翘。欲知民意乐,歌唱起渔樵。

(4)潇洒吴山县,郊行路曲蟠。画藏南寺古,川漫北宫寒。字俗功无补,寻幽兴未阑。一枝聊自足,向羡九霄缚。

(5)潇洒吴山县,岩居共几层。风清闻远笛,月黑见孤灯。酿汲南溪水,琴邀北阁僧。城隅修楹稳,衙退即来凭。

(6)潇洒吴山县,槐芽旧治雄。民淳庭寡讼,土厚岁多丰。废垒长蛇积,虚岩大像空。虽非邹鲁地,弦诵满儒宫。

(7)潇洒吴山县,风光满泽川。野桃红映水,溪柳翠生烟。曲岸连幽径,平沙近暖泉。若无尘事役,终日听潺潺。

(8)潇洒吴山县,超然与摄斋。清樽聊对月,芳革恣庭阶。穷达须归命,升沉不系怀。弦歌虽可乐,吾志在江淮。

(9)潇洒吴山县,庭虚夏亦凉。云龙藏峻岳,仓木暗稠桑。种稻连荆泊,分泉过石堂。谁知关塞近,风物侣江乡。

(10)潇洒吴山县,云峰信有余。地偏常畏虎,水淖不生鱼。梦去游乡国,愁来庆簿书。拂衣空有志,何日赋旧欤。

丁芾,安徽亳州人,北宋诗人,曾任吴山县县令,他的这十首名为《潇洒吴山县》遣怀五言诗作,状物抒怀,意即吴山县虽然人口不多,但土润泉甘,所以,他在衙门前栽下竹子,在城墙的一角修了望楼,凭楼远眺,十分惬意。至1840年时,该诗作依然还嵌刻保存于今陈仓区县功镇安台村北宫庙大殿左侧墙壁上,被辑录于《宝鸡县志》。据有关专家考证,吴山县初名长蛇县,建于北魏时期,其地域包括今之县功、六川河、新街等地在内,于唐太宗貞观(627—649)年间改名为吴山县,治所在今县功。至元朝时,吴山县撤销。而县功老城墙,直到宝鸡解放时还存在。

3.明·李奎《祀吴山》:“岳峙西方造化功,五峰峭立接苍穹。形同太华三千丈,势压秦关百二雄。岚绕孤松龙吐雾,霞依怪石虎垂虹。年来多赖兴风雨,圣代褒崇祀典隆。”

李奎,明代官员、诗人,曾任陕西参政。成化丁未年(1487年)六月二十七日,李奎游吴山,写下该诗,赞颂吴山春天万物生长其色苍苍、屹立于西方乃天地万物主宰之功绩。

4.明·邢云路《吴岳》:“岩岩吴岳势何雄,极目秦关指顾中。二华东来连太白,千峰西下接崆峒。鹦藏古树言成赋,凤翥高岗曲度桐。怪是五灵通灏气,芙蓉五朵插苍穹。”

邢云路(1549—约1626年),明代天文学家,精通天文、地理、历法,曾任陕西按察司副使。著有《戊申立春考证》、《庚物冬至正讹》、《太一书》、《历元元》、《七政真数》等有关天文著作,为后人留下宝贵资料。该诗乃其在陕西任职期间游吴山所作,抒发了吴山之高峻挺秀及其意境深邃悠远的情怀。

5.明·李楷《望吴山》:“吴岳夙在念,知是十七峰。豫以嵩华拟,想见青芙蓉。遣祀关大典,不愿有登封。周穆独好奇,山水多遥踪。予乃一庶民,策倚一枝筇(qiong)。始觌(dí)数笋尖,丘原隔云重。遵渚翔陇流,日暮心憧憧。纵钦得陇酒,迷途非倦容。翼日城之南,饱看岳色浓。群山如凤舞,或得如游龙。巍巍列大藩,嶷(yi)嶷副岱宗。阆(lang)风不可到,吾今庶几逢。但怀此中隐,茹芝亦餐松。馁饥无足虑,租赋异耕农。垂老生毛羽,聊且辞勋庸。”

李楷(1603—1670年),字叔则,号河滨、岸翁,陕西朝邑(今属大荔县)人。明天启四年(1624)中举人,后多次应试不中,便放弃做官打算,居家潜心读书,研究史学。入清,官江苏宝应知县。平生作诗文,每广坐酒酣,令两人张绢素疋纸,悬腕直书,略不加点。移昝而罢,掷笔引满,旁若无人。书学苏轼,尤善飞白。其《望吴山》描述了吴山优美胜迹及内心强烈的归隐夙愿。

6.清·杨时荐《吴山》:“天外芙蓉五朵开,崔巍山势亦雄哉。凤凰巢上云初聚,鹦鹉峰前雨欲来。望辇几思通帝座。会仙何必羡蓬莱。数重烟雾风峦嶂,雅兴空携谢屐回。”

杨时荐(1598—1666),字仲升,号贤甫,明末清初直隶钜鹿(今河北省巨鹿县)人,清顺治三年进士,历官山东聊城知县、兵部主事、兵部郎中、都察院佥都御史、鸿胪寺卿、宗人府丞、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等职。尝自著《当官功过格》一册以自省,并著有《鉴征录》、《观善录》等。其《吴山》一诗描述了吴山之雄峻和作者个人之胸襟、感怀。

7.李指南《吴山感赋》:“秦川渭水激情豪,最喜吴山敛世嚣。云雾茫茫仙境秀,佛烟袅袅殿门飘。东来二岳连碧落,西下千峰戴颈绡。五朵芙蓉朝太白,旭辉一缕笑难消。”

李指南,1946年生,湖北天门人,天门市诗词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其《吴山感赋》一诗录于《当代诗人咏陈仓》。

(三)祭文

宋·赵构《望祭西镇乐章》:“维吴崇崇,于岍之西。瞻彼有陇,赫赫不述。克俾于岳,我酌俶齐。于凡有陇,眡公维跻。”

赵构(1107—1187),即宋高宗,南宋皇帝,于徽宗、钦宗被俘后迁都临安(今杭州),在位35年。《望祭西镇乐章》是赵构为祭祀吴山所写的一篇祭文。

(四)传奇举要

1.望辇峰神话

传说每逢除夕午夜,站在此峰之巅,可以发现这样的盛况,伴随着一阵阵细乐声,南天门徐徐打开,朝拜玉皇大帝的各路神仙,或乘龙车凤辇,或骑鸾跨鹤,在一队队金童玉女的簇拥下走出南天门,飘然消逝于青天碧海之中。此时的你,只要屏聲敛气,侧耳细听,就听到神仙们在窃窃私语,说着体己话儿。

2.二郎神担山(一)

神话传说,在远古时期,秦岭、陇山地区不是山脉,而是汪洋大海。玉皇大帝就命令二郎神杨戬把天上的吴山和鸡山强行担到凡间去填平茫茫无际的大海,并对他说:“你就一直担着山走,走到扁担断了,山就落下了。”

于是,力大无比的二郎神杨戬就担着两座大山在云雾中穿行,突然听得一声炸雷般巨响,担着的两座山就迅速落在大海里了。只见那鸡山落在了海的南边,吴山落在了海的中间。断了的扁担也没有什么用了,被二郎神杨戬顺手扔到了海的西北边,扁担断茬处就形成了新街镇与陇县八渡交界处那个大峡谷。

3.二郎神担山(二)

相传在远古时期,东方没山,如今的泰山和黄山等,都是二郎神杨戬从昆仑山担过去的。起初,他主要是担大山,后来他觉得大山太占地方了,就决定去担小山放在大平原上,让那里的人们有个优美的环境可以游览。

一天,二郎神杨戬担山走到了关中西部时,看到这里都是荒山,就用手一推,把那些秃岭哗啦啦分到两边,一边靠着秦岭,一边合进千阳岭。于是,中间就显出一块平地来,这便是今日宝鸡这个地方。临走时,他放下两只神鸡,令其给庄稼人叫鸣。

但是,二郎神推山的举动惹恼了以前一直在这里称王称霸的海鳖和凤凰。他刚一走,这两个坏蛋就转着鬼心眼,翻江倒海,使两只神鸡斗架。趁两只神鸡斗架的机会,这两个坏蛋就使劲把原来杨二郎推走的秦岭和千阳岭又往一块合,还想聚往渭河,把宝鸡变成西海。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二郎神杨戬担着两座秀气的山峰从昆仑山返回来了。看海鳖和凤凰在干坏事,十分生气,这时要是两只神鸡一叫,两个坏蛋的把戏就耍不成了。可是,偏偏他放在这里的那两只神鸡在渭河北原下的陈仓城,正斗得难解难分呢。二郎神只好就把两座山放下肩来,一座压在秦岭上,一座压在千阳岭上,恰好在这时,两只神鸡也不斗架了,同时鸣叫起来,把海鳖和凤凰给气死了。这样,才保住了宝鸡这块风水宝地。

二郎神放下的那两座山,一座就是鸡峰山,一座就是吴山。

4.吴岳与长孙皇后

传说在唐朝时,太宗皇帝李世民的长孙皇后就出生于吴山脚下的香泉。有一年,长孙皇后身上长了个大疔疮,太医们都束手无策,于是,皇后就带人回家乡寻找治病神方。这天,皇后投宿在岍山下一小山村,恰巧住宿的这家主人是个郎中,名叫吴岳。吴岳听罢皇后陈述了自己的病情后,就用自家酿的十年陈酿黄酒治好了长孙皇后的疔疮。

长孙皇后回宫后,向皇上禀明事情原委,皇上就派使臣到岍山召吴岳进宫。不料,吴岳已于三天前在上山采药时中毒身亡。长孙皇后闻此噩耗十分难过,皇上李世民就传旨封吴岳为成德公,将岍山改名称作吴岳,并修庙塑像,还增设了吴山县。从此,这里香火不断,钟磬长鸣。朝廷官员月月烧香,岁岁来朝,三年一小祭,五年一大祭。

参考文献:

[1]霍炎儒.宝鸡历史文化[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8.

[2]宋婉琴.汧渭仙踪——宝鸡道教的洞天福地[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12.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宝鸡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宝鸡胜迹楹联诗选.陕宝新出批1991,038号,1991.7.

[4]宝鸡县民间文学集成领导小组办公室.宝鸡民间故事集成.内部发行,1987.8.

[5]宝鸡市文化广播电视局编.历代诗人咏宝鸡.宝鸡:三秦出版社,1988.10.

[6]王耀林主编.当代诗人咏陈仓.中国文化出版社,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