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文化照亮校园
2017-07-04刘福明
刘福明
井冈山是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在这块红色土地上,孕育了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应该怎样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奋进力量?井冈山市中小学依托当地特有的红色资源优势,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线,以创建红色文化特色校园为抓手,以丰富德育特色活动为载体,不断创新德育工作的形式和内容,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让红色文化“立”起来]
多年来,我们每所学校都非常重视用红色文化来感染学生,采取一系列措施营造红色文化校园。学校在教室、走廊等醒目的地方张贴具有革命色彩的格言警句和井冈山诗词,悬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肖像以及伟人旧居旧址、井冈山的风景图片,让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浓浓的红色文化气息。利用这些红色语言,让学生感知红色的恒久魅力,取得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让红色文化“唱”起来]
“唱红歌”,各学校每周利用音乐课或者活动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学唱红歌,并经常组织赛歌会等竞赛活动。现在全市各所学校每班每学期至少学会唱4首红色革命歌曲。《映山红》《红星歌》《井冈山下种南瓜》等歌曲成为我市中小学生耳熟能详、人人会唱的歌曲。
井冈山实验小学举办的“人人会唱一首红色歌曲”歌咏比赛,参加决赛的6个班级是从全校48个班级里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比赛时,伴随着主持人感情充沛的朗诵,一曲曲激奋人心的经典红歌响彻校园,学生们被红歌的动人旋律和澎湃激情所感染,和着节拍鼓掌、轻唱。学生悠扬的歌声、优美的动作、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深深感染着每个在场者。
[让红色文化“动”起来]
一直以来,井冈山市坚持把德育的第二课堂延伸覆盖到爱国主义基地、革命旧居旧址及场馆,不断深化德育实践活动,力求做到“生活化、系列化、阵地化”。
一是开展红领巾义务小导游员活动。义务小导游是井冈山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也是每个井冈山的学生都乐意参与的德育活动。2000年以来,为了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井冈山中学和井冈山小学每年通过自我推荐等方式,选拔一批学生,在进行口才、礼仪培训以及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的学习后,正式“上岗”成为义务小导游。每逢节假日,这些小导游统一着装,和景区工作人员一起准时出现在红色景点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游客作义务讲解。前来参观的游客好评如潮,小导游也声名远扬。至今约有1000名学生参加了义务小导游活动。义务小导游在宣传井冈山精神的同时,也不知不觉改变着自己。有些学生,以前在陌生人面前讲话总会紧张,刚作讲解时,也常常紧张得忘了导游词。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这些小导游终于克服了在陌生人面前胆小羞怯的缺点,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也有些学生,家境比较富裕,从小爱吃零食,通过学习革命故事,对比红军战士生活的艰苦,彻底改变了乱花钱的习惯。
二是积极开展“寻红根、重走红军路”等形式多样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寻红根”,就是每学年开学初,我市初中学校都会带领新入学的学生参观瞻仰革命旧居旧址、重走红军挑粮小道,上好开学的第一课。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踏寻先辈们的足迹,亲身感受井冈山斗争时期革命前辈生活、工作的艰辛,同时,定期邀请红军后代、老干部到各所学校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谈心,幫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是不断细化德育目标和层次。针对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要求一年级学生记住一位革命先烈的名字,二年级学生会唱一首红色歌谣,三年级学生背诵一首井冈山诗词或一段井冈山名人名言,四年级学生能讲一个井冈山革命故事,五年级学生能介绍一段井冈山革命斗争史,六年级学生能介绍一处井冈山旧居旧址。通过实施分层链式的红色教育,使井冈山的学生逐步了解井冈山的红色文化,进而掌握井冈山斗争的历史,理解井冈山精神。
[让红色文化“联”起来]
结合特有的红色资源,借助“互联网+红色文化”平台,创新德育教学模式。
一是实施三类课程模式。在多年来的实践中,我们边探索边总结,逐步构建了富有特色的面对课堂的“基础型课程”、面对养成教育的“素养型课程”、面对红色传统活动的“体验型课程”,三类课程形成了井冈山精神教育课程模块。强化全面、全员和全过程育人,提升各中小学红色文化工作的效果和文化育人的品位。
基础型课程:各校按照《井冈山精神》地方教材的要求从三年级至九年级,每周开设一节《井冈山精神》课,由思品教师或班主任负责教学。
素养型课程:各校把井冈山精神的教育和学生的日常养成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模拟“挑粮上山、智闯竹钉阵、送弹药上前线、穿越封锁线”等情境,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当年红军的战斗生活,领悟当年红军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坚定信念、勇于胜利,热爱祖国的情怀。
模拟“挑粮上山”的情境教学采用的道具很简单:一根扁担,一副箩筐。教学中,老师通过各种手段再现了朱德军长与战士们一起挑粮上山的艰苦岁月。赛场上同学们挥汗如雨,挑着重担爬山过坳,深深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也更加珍惜每一滴粮食,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
体验型课程:各校结合井冈山精神的教育,开辟第二课堂,把革命旧居旧址作为井冈山精神教育基地,用丰富翔实的文字、文物教育资源和多种多样的现代宣传手段,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深挖细掘红色历史文化,打造核心价值精神品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是建立一套长效的评价机制。首先,我们建立一支红色文化研究团队,成立红色文化工作室,编写红色文化地方教材,对各校红色文化传承进行实地指导。其次,建章立制,制定科学的红色文化传承评价机制,每学年对各校进行考评,并给出专项经费进行奖优罚劣。
三是形成学校社会教育网络体系。陶行知先生说过,“社会即学校”。我们要求各中小学协同当地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学习井冈山精神,建立“互助、互动、互补、互进”的社会教育网络体系。例如,每年清明节、杜鹃花节、建军节等,都有我们学生的参与实践,切实创造了良好的井冈山精神教育环境。
四是搭建红色文化网络平台。我们积极借助于互联网,做好红色文化传承。在井冈山精神教育中,主动发展,实现三个“协作”:“内外跨地协作”“城乡跨校协作”“校馆跨行协作”。井冈山和全国各地很多学校都有井冈山精神教育的合作,并且获得了双赢,合作双方都获得提升,获得发展。例如龙市小学,精心设计和开发了井冈山精神教育校本课程《小故事大精神》,借助“视像中国”平台,通过网络远程课堂的形式,让全国各地的孩子更多地了解井冈山的革命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让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不断深化、弘扬与传承。(作者系井冈山市教育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