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必抗拒教育理论

2017-07-04叶存洪

江西教育A 2017年6期
关键词:校长理论老师

叶存洪

到中小学参观考察(或评估、检查),校长、老师们介绍(汇报)工作时,经常不无谦虚地说一句“我们只知道做,工作做了不少,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就是不知道总结、提炼、升华,总感觉层次不高,缺乏理论高度,请你们专家多指导啊”。可是,在各种培训和交谈中,校长、老师却又惊人一致地表示“不要给我们讲什么理论,我们是做实际工作的,你就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就行”。

其实,校长、老师们天天在一线,最缺的应该不是“实践”“经验”。如果只对“怎么做”感兴趣而不去穷究“为什么要这么做”,那只能是舍“道”逐“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参观和学习中只求得到一点“怎么做”的东西,人家教一点,你得一点,就永远是跟在人家后面“拾其牙慧”,而不能自创新法。就像古人所说的“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吃完了就没了,而人家是由娴熟掌握理论而产生了一种高度自觉,掌握了“渔”的方法,想吃就有。所以,要明确“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的“道”“术”关系。

顾明远先生将教学分为“浅入浅出”“浅入深出”“深入深出”“深入浅出”四重境界,一線校长和老师需要的是“深入浅出”的教育学。现在有一些专家深居“象牙塔”,如蜘蛛般从肚子里吐丝结网,没有调查,没有实践,还居高临下,故作高深。特别是在大力提倡教育创新的时代,在“不创新就死亡”“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环境中,想人之不敢想,写人之不敢写,于是理论越来越“繁荣”,却离实践越来越遥远。这种文风必须改变,理论的表达、呈现方式要离一线近些、再近些。

但是,不管怎么说,没有理论行吗?理论是经过抽象、概括凝练而成的概念和原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高于实践、超越实践的特点,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学一些教育理论,有助于增强工作的自觉性、预见性。不清楚教学流派,何谈“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清楚课程流派,何谈课程开发?也就无怪乎现在不少学校所谓的校本课程就只有“怎么做”的东西,至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评价等内容一概没有。不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只要心理指导的“做法”,那这个“做法”如何具有针对性?还有,课堂提问,一些老师简单追求提问数量,似乎提问提得多就是启发式教学,甚至一堂课问学生数十个问题。严格说来,提问数量只是一个方面,我们应该更加关注问题与问题之间的逻辑性,富有逻辑性的连续设置问题,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建构网状的知识系统。孤立的问题,缺乏逻辑联系的问题,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无助于学生完整地思考问题,必然会影响其逻辑思维的发展。

所以,建议校长、老师们在关注“实用”的同时,还要关注一些更“上位”的东西:为什么这样做就有效果,那样做就不行?原因在哪?道理在哪?从而增强学校管理工作、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性、自觉性。至于“教育理论空洞”论者,可能是一种并无恶意的误解。教育理论和实践有一定距离,理论较实践有一定高度,是应当和正常的,否则,理论和实践混为一谈,理论就必然会失去指导实践的作用。但这种指导应是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指导,而不是像一些教师所期望的那样:把教育理论的指导理解为是详尽的操作规程或是“拿来就能用”。再进一步说,教师要以教育智慧连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当我们转变观念,以“对话”的眼光或“主体间性”的立场来理解教师的职业性质和工作特征时,就会发现,实践理性观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取向。也就是说,更高的境界应是教师学会对教育理论的深度学习,这种学习意味着理解和批判、联系和建构、迁移和应用。◆

猜你喜欢

校长理论老师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论校长的修养
好校长是怎么炼就的?
校长给力“九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