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三性”
2017-07-04张秀华
张秀华
【关键词】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计划性;密切性;兴趣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9—0089—0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将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寓语文教学之中。”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应当注意些什么呢?
一、计划性
做任何一件工作都应当事先有计划,做到科学地安排工作时间、内容和重点,这样才能使工作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直到完成任务。德育渗透同其他工作一样,也要制定科学的计划,以保证其顺利进行。一篇课文绝非一个渗透点,一册书的渗透点就更多了,这就为我们选择德育渗透点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对于如此众多的渗透点,若从一篇课文的角度孤立考虑,甚至任意随机渗透,那么一则零乱无序,二则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其渗透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而,我们必须通盘考虑本学段、学期、学年的渗透目标,制定渗透计划。
二、密切性
所谓密切性是指语文教师要吃透教材,挖掘教材本身所蕴涵的思想内容,并结合语文教学的具体环节将德育因素紧密、合理、科学、自然地融入教学之中。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根据课文自身内容经过仔细分析筛选,可以认定它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而要完成德育渗透目标的关键是使学生对课文字句有真正的理解。为此,笔者通过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去认识这些极具感染力的语句,学生必然会被小兴安岭那独具特色、美丽多姿、艳丽迷人的景色所打动,从而产生一种游览小兴安岭、了解小兴安岭的心理期待,也就是对小兴安岭产生一种由衷的热爱、向往之情。为使渗透效果更好,笔者采用亲切的语气朗读文章的结句:“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以引导学生将原先内化的心理期待转变为外化的答案。可以看出,以上的渗透都是从课文本身内容出发确定渗透点,并密切结合教学进行的。
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通过满怀激情的叙述朗读、身临其境的讲解分析、恰到好处的联想暗示,使学生深刻感受祖国山河之壮丽、历史之悠久、文化之灿烂等内容,从而受到启发、教育、鼓舞。这样做可以使德育工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兴趣性
德国十九世纪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教学同样也应该注意这一点,要善于采用生动活泼、深受学生欢迎且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教育,使学生在饶有兴趣的主动参与中受到影响,水到渠成地达到德育渗透效果。如,在教学《月光曲》第九自然段时,笔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澎湃” 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习说说:通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体会到海面由风轻浪静到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此时学生是没有亲耳听到这首曲子的,但通过笔者的范读以及学生的朗读,学生也大都说出了自己的想象。
当学生正沉浸在兄妹俩的想象中时,笔者适时播放《月光曲》的音樂,激发学生配乐朗诵的热情,使全班学生不由自主地伴随着音乐轻轻地吟诵出来。看着他们的表情,笔者知道他们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音乐优美的旋律,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同时对贝多芬同情和关爱劳苦人民的伟大人格魅力有了深刻的体会。
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发掘语文学习的兴趣性,抓住契机创设兴趣教学的情景,并借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大有可为的。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