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走向成长深处
2017-07-04田明
田明
这是黑河流淌的叮咚声,这是追求“让每一个教师过高品位的专业生活”不甘平庸的脚步声。近年来,张掖市甘州区立足实际,敢为人先,聚集教师发展,整合区域资源,走出了一条“行政+学会+基地”的草根化教师专业发展新道路,在美丽的弱水河畔,奏响了教师成长的优美旋律。
行政助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一个国培名额,久久不能敲定,电话竟打到了“当家人”——张掖市甘州区教育局局长刘文的手机上。培训是校长的需要,也是教师成长的渴望,拒绝没有道理,但除了“国培、省培”,区域内是否该有自己的“长处”呢?刘文陷入深深的思索。
这个“长处”在哪?脚如何迈?这是怎样的一条路?他苦苦思索:是沿着“国培”“省培”的轨道一条路走到底,还是另辟蹊径?随后的事情让刘文感到头痛。
教研室抽调一位学科骨干下乡开展教学视导,却被校长委婉回绝;仅有的几名特级教师,只在各自的学校独自耕耘;区域内高中教师、初中教师、小学教师各自为战,互不往来……穷则思变,这是任何一个处于低谷时想做事人的心态:“靠自己”。何不借“资源优势”之势,推进县区教师培训步伐!刘文坚信:“需要就是命令,建立区域自己的教师发展模式刻不容缓。”
一个决定区域教师未来发展走向的方案诞生了:“整合资源,行政推动区域教师培训,让每一位教师过一种高品位的专业生活。”
行政推进培训,先不说怎样培训,教研室就4名教研员,谁来培训?没有培训基地,在哪里培训?疑问接踵而至。“请专家来,请不起;建立一个培训中心,财政能力有限,也不可能。甘州有市级骨干教师352人,省级骨干也有百余人,省市级示范学校也不下20所。让区域名优教师担任培训者;没有基地,就让优质学校承担。”刘文下了决心改革。
由此,以行政推动的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系列做法,强势进入甘州教育人的视野。《甘州区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方案》《甘州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学分管理办法》《甘州区教师培训经费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先后出台,转变行政职能,服务教师发展。“让教师发展学校,让名校长发展名校”一时成为甘州教育发展的核心主张。
整合资源, 打破人才校用顽疾
“整合资源,抱团推进。”思路从“破”而“立”,甘州人走在了促进每一位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索路上……
打破人才校用顽疾,选拔433名学科骨干组成区域“蒲公英”导师团,从一线选拔108名区级学科教研员、28名学科教研“坊主”,组建28个教研员“工作坊”。瞄准优质资源,建立11个学科的课程研究会和学前教育、家庭教育、民办教育等领域的研究会,按照学科和学科教师优势,确定18所学校为“薪火”学科研训基地。同时,遴选“蒲公英”导师、教研员,担任学会理事。通过农村教师进基地、名优教师走下去、合作共赢牵起手来、网络连起来四条途径,启动高端引领,助力农村教师精准培训、素质提升、能力提高、岗位练兵“4+1”行动计划。
在这一系列措施实施之后,走在成长路上的教师们收获了不一样的精彩。
在一次物理学会开展学科教师研训中, 张掖二中的物理教师向国孝看了张掖市青西中学武举国(初中教师)在培训中做的“光沿直线传播”和“玻璃的导电性”两个小实验后,两人一拍即合,准备一起开展小实验中问题策略研究。“以学会为依托的研训活动,让学科教师有了家的感觉。”物理学会秘书长、张掖二中物理教师施晓红感慨不已。
英语学会副理事长、张掖二中的英语学科组组长何巍说:“看了小学、初中老师上的课,感觉‘老了,高中教师也要好好反思,放下架子,向同行学习,力争让高中英语课堂生动起来,让课堂‘年轻起来。”
高中教师贺登川说:“学会教研活动,让各学段的教师有了一个‘家。大家可以互相交流,相互了解,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据介绍,截至目前,该区各学科分会及研究会把“基地校”作为主阵地,充分发挥学科人才资源优势,紧紧围绕“以学为主的生态高效课堂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两个中心,广泛开展课程研究,举办教师培训,承办学科优质课比赛,协助开展三人行“走教”帮扶、课堂能力评估、岗位练兵等丰富多元的研修活动。依托学会学科课程研究会优秀团队,利用两个假期,农村教师“走出来”到基地校集中研修,实施青年教师到基地学校开展一周的影子培训;完成了9524名农村教师素质提升、两轮全员培训计划;完成3期“十百千”青年教师艺术素养培养任务,300名幼儿园骨干得到培训;按照学校申请,学会组织,通过“走下去”方式,开展名师助力农村骨干教师“三人行”走教、送培进校精准培训活动;通过“联起来”方式,选派432名师到全国名校跟岗体验学习;通过网络连起来的方式,大面积开展了远程研修和校本研修整合项目。仅2004年一年,教师参与率达到9千余人次,到2016年底,全区全员培训已进行了2轮。
甘肃省教育厅师范处原处长张兆勤说:“行政+学会+基地”的培训模式,使教研室、学会、基地学校三方建立了合作互补关系,打破了旧的封闭的、单一的行政化培养模式,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互利双赢。”
量身定做,培训紧贴地气
“慢慢唱,就这样,我伴奏,再来一次。”来自张掖市甘州区花寨乡中心学校的教师韦雪梅站在学员面前,试唱《小河流水》还稍有腼腆,担任主讲的是张掖二中音乐教师王金龙,他鼓励韦雪梅再唱一遍,培训老师的鼓励,使韦雪梅有了底气,随着老师的伴奏唱起来……
先由老师试唱,然后两两组合“现场”展示,培训教师纠正发声、运气方法,最后,推出最佳组合,展示分享。
这令人耳目一新的“培训”过程,是发生在甘州区“十百千”青年教师艺术素养音乐研修班上的一幕。
据悉,为解决农村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丰富农村校园艺术生活,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甘州区启动实施了“十百千”青年教师美育素养提升培训工程。
“从问题出发,从需要切入,聘任学科专家,组建课程设计团队,按照师德修养、学科理念、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四个模块设计课程;提前在网上公布培训課程,供学员自主选择。”
提供“可供学员选择的培训”,其中包含了这样的理念:满足个体发展需求,基于真实的课堂,培训始终从教学现场出发。
语文培训基地邀请甘州区心理学会的5名专家,在培训前,分班举办别开生面的“破冰”仪式,引导学员建立积极的学习情绪;美术培训基地安排学员实地写生,还邀请区域书法名家现场作画、研讨;班主任培训班邀请河西学员教授和张掖中学优秀班主任为学员传经送宝;体育培训基地推出了讲座+体验、分班学习+集体展示、实践联系+反思作业、单项监测+拓展联系多元培训方式……
培训班上,每位参训的“学生”都可以提问、展示、论证。通过参与式、体验式、对话式等方式,使参训者不再被动学习,与培训者共同分享教学经验。
已到不惑之年的新乐小学数学教师陈兴华参加音乐班研修,原本对葫芦丝一窍不通的她,竟“一不小心”学会了两首曲子。她说,每一次学习,每一次交流,都收到了“快乐”的体验。特别令她难忘的是培训班结业展示中,她和其他学员一起演奏了葫芦丝。和陈兴华一样,语文教师张儒泰选修书法,数学教师学合唱,英语教师学体育……教师从 “一专”走向“多能”发展道路。
问卷显示:教师对培训满意度达96%以上,张掖市教育局局长郑生新说:“以问题为导向,以需要为突破,培训基于真实课堂,基于教学现场,接地气,点燃教师追求高品位的专业生活的激情。”
“在张掖市甘州区做教师,只要有上进心,都能找到适合发展的平台;只要具备一技之长,就能找到适合展示的舞台。”培训教师王志鹏说。他本是语文教师,但精通音乐的他通过竞聘成为音乐学会理事,承担全区教师的培训任务。他说,他找到了自己成长的“沃土”。
如今,甘州区各级“合作共同体”成员行走在甘州区中小学、幼儿园中,如雨后春笋,带动一大批农村骨干教师迅速成长。
敞开大门, 让名师走向全国
2016年7月27日,张掖市甘州区教育大讲堂座无虚席,该区近500名校长和教师分享了来自江苏太仓市实验小学校长钱澜有关学校治理方面的经验……
曾赴太仓实验小学跟岗学习的张掖市甘州区教师都到过钱校长的学校,在甘州相见,即惊讶又欢喜。
“不遗余力让名师走向全国,让他们快速成长”,刘文的承诺在一一兑现。
江苏太仓,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2015年10月15日,金色的太仓与丝绸古镇金张掖,这两个“一带一路”上的城市,在教师成长的共同诉求下牵起了手……甘州区南关学校教师赵吉萍和太仓市音乐学科带头人赵丽琴结成“师徒”,每天形影不离。
在导师指导下,赵吉萍上了一节音乐公开课。深入浅出的引导,巧妙的情景再现,使得听课的老师和学生完全沉浸在音乐的乐园里。
下课了,学生还意犹未尽,纷纷表示,有机会一定到赵吉萍的家乡——张掖市甘州区做客。“这是最美的一堂课!”
与赵吉萍一样,赴太仓市学习的11位蒲公英导师与太仓四所学校22名名师建立“帮扶对子”,一起参加区域研讨会,随堂听课,参与班级管理……“太仓的老师工作量大,老师们走路也是奔跑的姿态。”2周的研修时间,让甘州区的“蒲公英”们感到了“为师的责任”。
2016年7月,一支由太仓市教育局组建的8人专家团队,赴张掖市甘州区进行一周的讲学活动。双方就两地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培训等工作,达成了合作交流、成果共享的意愿。
钱澜表示,与甘州区北街小学建立对口关系,启动“深度学习、自由课堂”实践研究,今后将选派教师到甘州区,助推课题研究,为推动西部教学改革尽一份力量。
2015年至2016年11月,甘州区先后选派21批次421名“蒲公英”导师和学科教研员到江苏、广东、湖北、山东、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中小学开展为期两周的体验式学习。同时,江苏、广东、上海、北京等11名省外专家登上甘州教育大讲堂,为甘州区校长、教师们传经送宝……开放合作带来了教育发展,引来了教师成长的源头活水。
牵手同行,在区域联合教研中生长自信
“心对了,人就对了;人对了,世界就对了。”2015年11月19日,张掖市甘州区教师张萍走进内蒙古阿右旗,就“做一名幸福教师”与当地200多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分享。
“学成回来,犹如一场蜕变,从一只丑陋而又脆弱的毛毛虫,终于破壳而出。”张萍说。张掖市甘州区名师除了学习取经,又出现在外出讲学的舞台。这是两地根据“发展所需,互助共进”的要求达成的帮扶协议的其中一项。甘州区选派4位教师在阿右旗为教师上示范课、研讨课,共同交流、分享;2016年5月,内蒙古阿右旗4名教师到张掖市甘州区青东小学进行了2周的跟岗研修,同年7月,阿右旗选派2名舞蹈教师为甘州区音乐教师手把手传授纯正的蒙古舞蹈。
“只有开放才有联合,从课堂文化的植入,到区域文化的基因相互补齊,甘州教师变得自信了。”
联合才有发展。2016年6月27日,张掖市甘州区邀请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联合开展了“最能打动孩子心灵的世界经典作品校园阅读分享活动”。听了张掖市甘州区教师的两堂阅读指导课,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图书中心副总监缪惟感慨地说:“甘州区开放性的阅读教学实践,让生命有了底蕴。”
在开放的空间里,生发了区域对教与学的深度思考和理解。2016年7月,甘州区发起承办的河西三区(张掖市甘州区、酒泉市肃州区、武威市凉州区)围绕“群文阅读”主题联合教研活动在甘州中学如期召开,内蒙古阿右旗、张掖市肃南县、民乐县、临泽县的教研员、语文教师300多人参加研讨会。
三区四县的教研员和教师们带来了各自的对阅读教学的主张和成果,他们围绕有效阅读、推动阅读质量的主题,进行课堂展示、研讨、交流与分享活动。
区域教学问题,在联合教研中找到了解决的突破口。“这是甘州区拓展教师培训方式的一次新的探索”,刘文如是说。正因如此,联合教研中教师也在自由的呼吸中找到了自信和尊严。
【记者后记】
自由呼吸的尊严和权利,看起来是表面的,但这背后却包含着张掖市甘州区教育践行“教师发展学生,教书发展学校”的努力和汗水。“教师的使命是教育,而教师培训的本质是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如今,走在甘州校园,丰富的艺术社团活动,快乐的大课间,洪亮的读书声,犹如一缕缕金色的阳光,温暖着每一个学生的心,他们的表情是生动的,他们的小脸多么可爱!校长们、老师们脸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幸福。这,就是区域坚持不懈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带给学校和学生最大的红利。